图式理论在高校艺术生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14-11-25胡珏
胡珏
摘 要: 高校艺术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了解艺术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有助于提高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本文试图以图式理论为指导,提出如何在课堂听力教学活动中应用该理论,以激发艺术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其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关键词: 图式理论 高校艺术生 英语听力教学
1. 前言
1.1 大学生对英语交际的需求
根据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大纲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听说为主,这就将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人们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学生要了解世界或者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世界接轨,就必须掌握这门通用的语言。因此,局限于书本上的英语不足为我们所用,学生要提高听说能力迫在眉睫。
1.2 高校艺术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
目前艺术类大学生自身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水平较低,况且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都是以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的分数大大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艺术生重视专业,轻视文化课,对英语学习更是敬而远之,因为英语学习是既耗时又费力的。我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总分150分的高考,平均分只有80分,某些学生听力满分30分只能拿到10分,甚至某些学生听力分是个位数。某些学生(尤其是男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糟糕,每次上课坐在教室的最后,上课时主动回答问题的比较少。访谈的结果是英语基础太薄弱,尤其是听说水平低下,甚至想放弃英语的学习。
1.3 对高校艺术生进行听力教学的困难及原因。
笔者通过整理访谈和电话采访记录,发现对高校艺术生进行听力教学的困难及原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3.1 教材缺乏个性化特点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与学的源泉。所用英语教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高低。某些教材与具体专业联系不大,缺乏个性化特点。通过对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他们对教材的最大意见是:词汇量大、生僻词多;文章内容深,很难懂;文中的话题与他们的专业联系不大。鉴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艺术专业的英语教材急需改革。
1.3.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从调查与访谈中发现,某些英语教师在教艺术生时从不考虑艺术生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等因素,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有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英语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想回答问题但又答不出,教师为了赶进度,不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厌倦英语学习。
1.3.3 教师普遍缺乏艺术素养
在多数高等院校中,担任艺术专业英语课的教师队伍不是很稳定,英语教师更换频繁,并且普遍缺乏艺术素养。
2. 图式及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形象和外观,后转意成对事物基本特征的描绘。图式概念是德國哲学家康德(Kant)在其哲学理论中提出来的(黄子东,1998),他从哲学角度阐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新的信息、概念和思想只有与个人已有的旧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才有意义。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的是瑞士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皮亚杰(Piaget)。而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则要归功于英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 1932)。1932年,巴特勒特在著作《记忆》(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了图式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收的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实现了(史旭升,吕艳萍,2004)。
3. 构建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
图式理论诠释下的听力理解是听者的背景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听力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要完善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入已有图式中,产生新的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从而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的内容。
3.1 激活并提取学生已有的图式。
高校艺术生已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以日常生活题材为主。对于大多数材料,学生大脑中已有相应的图式,关键在于如何激活它们,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听前导入——听音训练——口头反馈的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听力教学。在听前导入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提示线索,建立恰当的图式或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以增加对输入材料的熟悉度,加速新旧知识的同化或建立关联。例如《大学英语》第二册Lesson 11,主体是“reservation”(预订,预约),笔者在实施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学生十分踊跃,列举了预订餐桌、电影票、车票、机票、旅馆房间、医生等,有些还作了进一步的细节分析,如预订餐桌,要涉及就餐时间、人数、价格、所订餐桌的位置等。在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的基础上,再听有关的材料,学生会觉得非常容易,加深理解。
3.2 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
针对艺术生完整的语言知识系统,基础差等特点,教师可以首先从语音训练开始,重点讲解连读、弱读、爆破及同化等知识。并通过一些辨音听写训练或者游戏帮助学生纠正其发音。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所听的信息材料,重点讲解个别词汇,尤其是核心词汇,毕竟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要素,学生如果根本不认识材料中的大部分单词,让其听懂理解这份材料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中,学生不是对任何材料都有相应的图式或课帮助建立新图式的图式,这时教师可直接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
3.3 帮助学生运用图式
在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艺术生利用已建立的图式进行各种活动。同时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如参与实践意识强,喜欢大胆创新的学习风格),教师可以让其发挥特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已经掌握的图式信息转化为语音形式,并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总结人们在典型生活情景下的常用的单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两人一组的活动不断操练这些对话,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真正学以致用。
4. 结语
根据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不仅要储备语言知识,还要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在各种语言材料的听辨过程中,及时激活图式,积极有效地理解获得的信息。针对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各种背景知识的交流,帮助他们激活并丰富已储存的知识结构。这样,随着他们所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对材料的理解就越准确,听力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Carrel. P. L. & J. C. Eisterhold.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J]. TESOL Quarterly, 1983(12): 553-573.
[3]黃子东. 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 广东:现代外语,1998(4): 18-43.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 广东:现代外语,1996(2): 42-45转30.
[6]史旭升,吕艳萍.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 上海:外语电化教学,2004(4): 49-53.
[7]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