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凸显主体
2014-11-25王爱菊
王爱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习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第三自然段写翠鸟行动敏捷,学生较难理解。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教师就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动作是多么敏捷,师顺势引导:“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这样教学,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思想表达深邃,见解阐述独到,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话语进行反复诵读,悟出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对偷火种的态度。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他们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各自品评加深了对课文的体语。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课开始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分散和课堂效率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等。有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表演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巧妙的安排,就这样成为亮点。
二、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自身特长长与优势。在一堂语文课上,一名小女生只对练习册上的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林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儿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地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她的练习成为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
三、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王老师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出了有趣味性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创设了良好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与喜爱。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成为高效课堂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