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效果观察
2014-11-25刘德浪
刘德浪
(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湛江 524038)
一直以来细菌感染都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控制感染,临床上需要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但随之出现的是感染耐药菌新生儿的增多,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为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我院对于近两年收治的新生儿感染型疾病的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 年1 月到月至2013 年9 月来我院治疗的新生儿感染疾病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0~28 d,其中男67 例,女33 例。患儿感染的疾病分别为败血症8 例,新生儿脐炎47 例,肺炎26 例,结膜炎4 例,脓疱疹8 例,其他5 例。对所有新生儿全部留存血和分泌物松间进行培养。
1.2 方法 在住院当日,将未用抗生素治疗的血和分泌物进行培养。血培养进行1~7 d,用无菌操作采取2~4 mL静脉血注入普通血培养皿中,若培养过程中出现浑浊、沉淀、菌膜、溶血等现象时,去分泌物接种在中国蓝平板和养血平板,分离获得纯培养。通过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种类。分泌物用无菌棉签取样后接种在血平皿上,在37 ℃的温箱中放置18~24 h,观察细菌落生长情况,涂片和分离阳性菌。药敏试验选择干燥抗生素纸片和水解酪蛋白使用改良K-B 法进行。
2 结 果
培养呈阳性患儿有82 例,其中肺炎17 例、脐炎42 例、败血症8 例、结膜炎4 例、脓疱疹7 例、其他4 例,送检样本共计240 份,培养出111 株细菌,其中G+47 株,G-64株;111 株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26 株,肺炎克雷伯菌17株,大肠埃希菌32 株,阴沟肠杆菌10 株,粪肠球菌12 株,其他14 株。培养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肺炎以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多见,败血症以葡萄球菌常见,脐炎以大肠埃希菌常见,脓疱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G+菌和G-菌耐药情况见表1,前5 种主要的细菌耐药情况见表2。
表1 G +菌和G -菌耐药情况(%)
表2 5 种主要细菌的耐药情况(%)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接近30%,和以前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不是最要主要的细菌[1]。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各种致病菌对于青霉素的耐药性是最高的,平均达到88%,其次是氨苄青霉素,达到了80%以上,这与这几年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近年来抗生素广泛、大量的滥用有关[2]。一些调查发现抗生素用于预防性治疗占50%以上,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治疗占55%以上,没有进行药敏试验和病原学试验使用抗生素治疗占95%左右[3],抗生素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分析病原菌种类并进行抗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院对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首要药物是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但现在我院已经开展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工作,将其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检查,根据本组结果我们发现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已经不适合作为首选药物,但是根据最近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细菌种类和药敏情况,可能为G-菌感染者可选择的药物有头孢他啶等,可能为G+感染者可选择地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4]。若为重症感染者,则可以选择泰能来尽快控制感染,然后在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选择有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继续治疗[5]。本组实验中有32 例左右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在根据经验选择药物时3~5 d 内效果不显著或者没有什么效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换用敏感性强的抗生素后,症状大多数在3 d 内得到了控制。
在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时,还应该注意抗生素的毒性反应和副反应,我们可以看到试验结果中环丙沙星对于G-菌和G+菌的效果都比较好,但是环丙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这类药物会对婴儿软骨的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临床上我们基本不用此类药物。阿米卡星对于新生儿在剂量为6~8 mg/ (kg·d),用药第8~10 天时,对耳和肾是没有毒性的,但是与头孢唑林合用时会增加阿米卡星的肾毒性,因此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要密切注意患儿是否出现少尿、无尿或者蛋白尿的症状[6]。头孢类药物中,头孢三代的头孢曲松钠对G-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余药物对G-菌和G+菌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不建议作为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而要根据具体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适的选择[7]。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还发现了一些新生儿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窒息、气管插管、低蛋白血症、低体重、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激素等。低体重婴儿和低蛋白血症的婴儿免疫功能低下,血浆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低,很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其次一些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很容易造成细菌耐药性以及重度感染,并导致医院感染;羊水污染也会使得病原菌在患儿出生前就在患儿体内大量繁殖;气管插管等可将表皮和黏膜等处的一些细菌带入体内[8]。对于这些危险因素医生要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是临床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选择更加高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方案。
[1]麦菁芸,朱敏丽,陈春,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药敏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9(12):23-25.
[2]石玉萍,李志玲,苏晋琼.新生儿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8:45-46.
[3]彭好,李琴,兰田,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53 例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J].四川医学,2010,8:67.
[4]毛丽英.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12-13.
[5]丁璐,吴本清,宋金枝,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1:87-88.
[6]王进,梁军,肖永红.2008 年Mohnarin 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6:74-75.
[7]陈爱锋,刘春来,严文康,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4:25-26.
[8]马秀华,宋风丽,马丽丽,等.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调查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