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宁地区蜡绵粉蚧寄生蜂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初步研究

2014-11-25陈阿兰宋小娜王生全冯启武王海英王春兰

环境昆虫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白蜡树介壳寄生蜂

李 宁 ,邱 丹,陈阿兰,宋小娜,李 昕,王生全,冯启武,王海英,王春兰

(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2.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3.青海省都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青海都兰 816100)

近年来,随着西宁市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的引进和栽植面积的扩大,白蜡树已成为西宁市道旁植树、风景区、生活小区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随着白蜡树的引进,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 从1996 起逐渐成为西宁市白蜡树主要的刺吸式害虫之一,危害日趋严重,受害严重地区危害率高达95%。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及园林景观(张长青等,2003)。

蜡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绵粉蚧亚科绵粉蚧属,别名为白蜡绵粉蚧,该虫主要寄生在植物的一年生枝条和枝干上,以1 龄和2 龄若虫虫态刺吸植物汁液。由于分布广泛,繁殖力强,当严重发生时,虫体布满枝条,使树势生长衰弱,且易诱发煤烟病,引起枝条大量枯死,甚至整株死亡(李成德,2003)。蜡绵粉蚧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我国对于介壳虫及其寄生蜂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种类也较广,但是对于蜡绵粉蚧寄生蜂的研究尚不多,对于西宁地区蜡绵粉蚧的生物学特性有相关人员进行过初步的研究,但对其寄生蜂尚没有系统研究。

介壳虫的防治一般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由于介壳的存在,化学防治难以发挥作用(赵修复,2004),同时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易杀伤天敌,导致该虫的再猖獗和抗药性的产生。因此,介壳虫的综合防治十分必要。为了加强对介壳虫的综合控制,除了对介壳虫的发生种类、危害习性、发生程度等需要进行详尽的研究外。还需要对其寄生蜂进行了详细全面的研究,为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蜡绵粉蚧与场长索跳小蜂系作者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采自西宁市城西区街道种植的白蜡树。

1.2 试验方法

1.2.1 介壳虫寄生蜂的种类鉴定及优势种确定

实验在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昆虫学实验室完成。每2-3 d 定期在采样地点采集介壳虫多且集中的枝条,将采集带有介壳虫活体的白蜡枝条带回昆虫实验室,记录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植物、采集人、天气状况等(汪世泽,1998)。

在寄生蜂羽化前将带有介壳虫的枝条剪下大约15-25 cm,将枝条放置在养虫缸内进行人工饲养,每个养虫缸中培养的介壳虫都在100 头左右。养虫缸下面铺一层湿润的细沙,缸口盖上一层细纱布并用细绳封住,将其放在无直射阳光的阴凉干燥处,写好标签,标签上注明培养日期、培养寄主数量、寄主植物和采集人等 (刘素云等,1997),定期观察寄生蜂的羽化出蜂情况,详细记录寄生蜂的羽化时间、羽化量。

将羽化的寄生蜂用杀虫剂快速杀死,用毛笔收集并以不同种类分开收集放置到培养皿中,在双目实体显微镜下镜检观察各种寄生蜂的形态特征,根据其特征鉴定出寄生蜂种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统计各种寄生蜂的数量,计算其所占比例,确定优势种(马琪等,2005;陈崇征等,2009),即某种寄生蜂个体数占所有种类个体数的百分比>10%为优势种;1%-10%为常见种;<1%为稀有种。

1.2.2 介壳虫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

对寄生蜂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对寄生蜂的发育进度、数量消长、寿命长短、寄生及羽化情况、雌雄性比、寄生蜂与天敌的发生时间关系研究等,具体方法如下:

1.2.2.1 寄生蜂的发育进度

将每次将采集的介壳虫随机选80-100 头左右用拨针在双目实体显微镜下解剖,仔细观察记录介壳虫体内有无寄生蜂的卵、幼虫等。若开始出现,则详细记录时间以及寄生蜂的卵、幼虫和蛹的大小、形态、颜色等(曹瑛等,2000;杨志信,任伊森,2001)。记录每次解剖结果,将每次的观察结果对比,由此可以了解寄生蜂的发育进度。另外,定期观察记录室内养虫缸,记录寄生蜂开始和结束羽化的时间。

1.2.2.2 寄生蜂的数量消长

根据对寄生蜂的羽化时间及羽化量的记录,做出图表分析寄生蜂的数量消长动态情况,掌握寄生蜂的岀蜂高峰期时间,并根据实验记录合理推测原因(陈国华等,2003)。

1.2.2.3 寄生蜂的寿命

收集一定量羽化的寄生蜂活体,将其放入培养皿中培养,在培养皿中加入几滴糖水,在对照的培养皿中加入白开水。每天观察记录各培养皿中的寄生蜂的存活情况,获得寄生蜂的寿命数据(沈强等,1994;周琳等,2002)。

1.2.2.4 寄生蜂的寄生和羽化情况

将解剖记录的每个介壳虫体内寄生蜂的寄生数量进行统计,得出不同时期寄生蜂的寄生率。

计算公式为:寄主率=被寄生介壳虫数/调查的介壳虫总数×100%

在观察寄生蜂的发育进度时,注意观察寄生蜂的羽化特点,将室内饲养的蜡绵粉蚧培养至羽化结束,然后用杀虫剂杀死寄生蜂并收集统计寄生蜂的数量,然后收集所有的蜡绵粉蚧死体,将其逐个在双目尸体显微镜下观察,数出羽化孔,最后将所有的孔数加起来,与寄生蜂的数量做对比,即可得出蜡绵粉蚧上每孔的出蜂数(胡学难等,1996);在显微镜下观察蜡绵粉蚧的死体时用解剖针将羽化孔小心拨开,观察其蛹囊的结构。确定每孔的出蜂数。

1.2.2.5 寄生蜂的雌雄性比

将收集到的寄生蜂成虫随机抽取100 头进行雌雄性的鉴定,然后计算出寄生蜂的雌雄性比。

1.2.2.6 寄生蜂与寄主的发生时间关系

将寄生蜂的羽化进度与介壳虫的孵化进度对应比较,研究天敌与介壳虫的发生时间的差异,掌握其发生规律,为生物防治时机提供有效参考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蜡树蜡绵粉蚧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

2.1.1 寄生蜂种类

经鉴定,蜡绵粉蚧体内寄生蜂主要有2 种,隶属于膜翅目跳小蜂总科的跳小蜂科Emcyrtidae,分别为:绵粉蚧长索跳小蜂Anagyrus schoenherri(Westwood);(2)绵粉蚧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phenacocci (Shi)。

2.1.2 寄生蜂的优势种

对两种寄生蜂进行分类统计(表1),绵粉蚧长索跳小蜂和绵粉蚧刷盾跳小蜂分别占寄生蜂总数的67.06%和32.82%,均为优势种,其中绵粉蚧长索跳小蜂为主要优势种。

表1 两种寄生蜂的羽化数量及所占比例Table 1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eclosion about 2 kinds parasitic wasp

2.2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2.2.1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发育进度

对绵粉蚧长索跳小蜂发育进度进行研究(表2、图1),4月份寄生蜂成虫的数量较少,5月份以后出蜂数量开始有所增加,6月30 日左右出现羽化高峰。

表2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发育进度表Table 2 The development schedule of Anagyrus schoenherri

2.2 寄生蜂的数量消长

由图1 可看出,4月份时寄生蜂成虫的数量较少,5月份以后出蜂数量开始有所增加,有1个羽化高峰期,在6月30 日左右。

图1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数量消长图Fig.1 The fluctuation of Anagyrus schoenherri

2.2.3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寿命

在室内,以白糖水饲喂成蜂,饲喂清水作为对照,记录其寿命长短(表3),以白糖水进行补充营养后,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寿命为3-15 d,而对照只有2-3 d。

表3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不同饲喂方式成虫寿命Table 3 Adult longevity of Anagyrus schoenherri in different feeding practice

2.2.4 寄生蜂的寄生和羽化情况

对寄生蜂蛹囊结构进行解剖观察,结合室内饲喂培养结果统计确定,每一羽化孔仅出蜂一头,依此可通过统计蜡绵粉蚧虫体上的羽化孔数确定寄生蜂数量。图2为寄生蜂在4月25 日至5月27日的体内寄生情况,寄生率最高达86.55%。

图2 蜡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寄生率变化统计图Fig.2 The parasitic rate statistical figure of Anagyrus schoenherri

对被寄生的单个寄主体内的寄生蜂寄生数量进行调查统计(表4),单个蜡绵粉蚧体内的寄生蜂寄生数量最低1 头,最高11 头,平均为3.0 头。

2.2.5 寄生蜂的雌雄性比

2.2.6 寄生蜂与寄主的发生时间关系

寄生蜂从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份数量开始有所增加,到六月中下旬数量急剧增加;蜡绵粉蚧若虫6月中旬温度开始孵化,6月底至7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可见蜡绵粉蚧卵的孵化进度与寄生蜂的羽化进度基本相吻合。寄生蜂发生历期见表5。

3 结论与讨论

实地调查和室内培养鉴定发现,西宁市白蜡树蜡绵粉蚧主要寄生蜂为绵粉蚧长索跳小蜂Anagyrus schoenherri (Westwood)和绵粉蚧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phenacocci (Shi),另有一种跳小蜂科Encyrtidae (未鉴定到种)。两种均为优势种,其中绵粉蚧长索跳小蜂为主要优势种。种群发生规律表明,田间自然寄生率高。寄生率可达80%-91%,对蜡绵粉蚧的防治效果很好。而且高原地区白蜡树主要的生长季节集中在6-8月,远远少于平原地区,也是害虫与寄生蜂的高发季节,绵粉蚧长索跳小蜂出蜂期主要集中于6月下旬;在6月30 日达到高峰。而蜡绵粉蚧若虫出现高峰期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此时寄生蜂对蜡绵粉蚧的自然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如此可进一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农药对环境的破坏。系统研究绵粉蚧长索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可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提供理论基础。

表4 单个寄主寄生蜂数量统计表Table 4 The volume tables of Parasitic wasp in single host

(续上表)

表5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历期表Table 5 The calendar period table of Parasitic wasp on 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

在对被寄生的蜡绵粉蚧体内的寄生蜂的寄生数量进行统计时发现,单个寄主寄生蜂的寄生数量最低1 头,最高11 头,平均为3.0 头。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每寄主被寄生2 头、3 头和4 头。绵粉蚧长索跳小蜂雌雄性比为♀∶=2.23∶1 (69∶31),对其自然状态下雌雄性比的调查,可以为将来室内人工繁育绵粉蚧长索跳小蜂并控制其雌雄性比提供依据,将雄峰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绵粉蚧长索跳小蜂成虫受温度和营养条件影响很大,补充营养与不喂食相比可显著延长成虫的寿命,同时补充营养对成蜂性腺的进一步发育和生殖细胞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清水与糖水饲喂,二者差异很大。清水饲喂后成蜂的生命只有2-3 d,而糖水饲喂后成蜂的寿命最高可以达到15 d。这为以后实验室繁殖和田间释放应用绵粉蚧长索跳小蜂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料显示,绵粉蚧长索跳小蜂以二龄若虫越冬,但在研究中发现,西宁市4月中旬白蜡树刚发芽时即发现有寄生蜂成虫,因此寄生蜂的越冬虫态有可能为蛹或成虫,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研究。

References)

Cao Y,Zhang XK,Sun F.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lcencyrtus sp [J].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2000,25 (1):26-28.[曹瑛,张学科,孙凡.云杉球蚧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林业科技2000,25 (1):26-28]

Chen CZ,Jiang XJ,He JH,et al.Investigation on the native parasitoids on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in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J].Forest Pest and Disease,2009,28 (4):20-22.[陈崇征,蒋学建,何锦华,等.广西松突圆蚧本地寄生蜂调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 (4):20-22]

Chen GH,Tao M,Yang BL,et al.Study on natural enemies of Pulvinaria citricola Kuwana in Kunming[J].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3,18 (4):416-418.[陈国华,陶玫,杨本立,等.昆明地区桔绵蜡蚧天敌昆虫种类研究初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 (4):416-418]

Hu XN,Li XP,Wu ZX.Control test ofHomaloylus flaminus [J].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6,24 (2):57-58.[胡学难,李小平,伍中兴.瓢甲隐尾跳小蜂的防治试验初报[J].贵州农业科学,1996,24 (2):57-58]

IZCAS,ZhejiangAgricultrue University et al.,1978.Iconograph of Entomophagous Insects [M].2ndedition.Beijing:Science Press.[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等,1978.天敌昆虫图册[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IZCAS,1987.China Agricultural Insect [M].1st edition.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87.中国农业昆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Li CD,2003.Forest Entomology [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李成德,2003.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Liu SY,Shen WD,Shi YH,et al.On bio-characteristics to Phenacoccus fraxinus and its control [J].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4):17-19.[刘素云,申卫东,石用虎,等.花椒白蜡绵粉蚧的生物学观察和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1997.(4):17-19]

Lu XP,Zhu CX,Liu J.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asitic wasp onEulecaium gigansea[J].Forest Pest and Disease,1997,(1):37-38.[卢希平,朱传祥,刘静.大球坚蚧寄生蜂及其观察[J].森林病虫通讯,1997,(1):37-38]

Ma Q,Li N,Ma MC.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occurrence and parasitic wasps of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e in Xining area[J].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Nature Science),2005,23(6):39-44.[马琪,李宁,马明呈.杏球蚧发生危害及其寄生蜂的初步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23 (6):39-44]

Shen Q,Wang DJ,Xu QY,et al.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ermes nawai Kuwana[J].Forest Pest and Disease,1994,(4):22-23.[沈强,王丁浩,徐企尧,等.栗绛蚧寄生蜂生物学特性观察[J].森林病虫通讯,1994,(4):22-23]

Wang SZ,1998.Insect Research Method [M].4th edition.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汪世泽,1998,昆虫研究法[M].第4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Yang ZX,Ren YS.Studies on theoccurrence of parasitic wasps of Coccus pseudomanoliarum Kuw.and C.hesperidum L.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natural control of pests[J].South China Fruits,2001,30 (3):3-6.[杨志信,任伊森.浙江省柑桔软蚧、褐软蚧寄生蜂种类及其对蚧虫制约作用的探讨[J].中国南方果树,2001,30 (3):3-6]

Zhang CQ,Wang HY,Bai SX,et al.On bio-characteristics to Phenacoccus fraxinus in Xining city and its control[J].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2003,29 (1):45-46.[张长青,王红英,白生雄,等.西宁市白蜡绵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 (1):45-46]

Zhao XF,2004.Pest Biological Control [M].3rdedition.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赵修复,2004.害虫生物防治[M].第3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Zhou L,Li JH,Cai RX.Bionomics ofCoccophagus yoshidae Nakayama(Hymenoptera:Aphelinidae)[J].Acta Entomologica Sinica,2002,45 (6):851-855.[周琳,李锦辉,蔡如希.黑色软蚧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昆虫学报,2002,45 (6):851-855]

猜你喜欢

白蜡树介壳寄生蜂
白蜡树与喜鹊
介壳虫防治须重视
『德才兼备』『话』不多:默默奉献的白蜡树
巧用寄生蜂防控中蜂巢虫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寄生蜂适应性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进展
玉龙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肉肉们de天敌——介壳虫
2013 年拉萨市青稞田寄生蜂对蚜虫的寄生率调查
独行杀手寄生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