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2017-10-28子桂才
子桂才
(丽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云南 丽江 674100)
玉龙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子桂才
(丽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云南 丽江 674100)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玉龙县对危害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介壳虫种类、发生规律、天敌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玉龙县油橄榄介壳虫种类主要有蚧科的橄榄黑盔蚧(Saissetia oleae)、盾蚧科的红圆蚧(Aonidiella aurantii )和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每年4月、10月为介壳虫的发生高峰期;3种介壳虫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和红点唇瓢虫(C. kuwanae)。
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发生规律
介壳虫是同翅目(Homoptera)、蚧总科(Coccidae)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有6 000多种,我国记载的介壳虫有14科650多种,其中有160多种被认为是农业害虫[1]。
介壳虫在玉龙县的油橄榄(Olea europaea)种植区域均有分布,是影响油橄榄挂果率的主要因素。介壳虫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油橄榄树枝、叶片,吸取油橄榄树汁液为害,且分泌大量蜜露,使油橄榄树散失营养和水分,引发油橄榄煤污病,叶片变黑,减弱光合作用。前人针对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形态特征、分布作了初步的研究[2],1974年祁景良和王玉英[3]对油橄榄介壳虫天敌昆虫做了调查,发现昆明地区油橄榄介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3种(异色瓢虫显明变种Leis axyridisvar.spectabilis、 肾 斑 瓢 虫Chilocorus renipustulatus、红星瓢虫Coelophora congener),寄生性天敌昆虫一种(油橄榄蚧小峰Anysis saissetiae)。近年在丽江市永胜县油橄榄种植区研究人员发现有片盾蚧(Parlatoria oleae colvee)和矢尖盾蚧(Unaspis yanonensis)为害[4]。油橄榄产业是玉龙县的支柱产业,介壳虫是为害油橄榄的主要虫害。为此,本文在调查玉龙县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介壳虫天敌昆虫种类的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油橄榄介壳虫危害做好基础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大具乡、奉科乡和鸣音乡3个油橄榄种植示范区,该区在20世纪70年代始已有零星的油橄榄栽培,介壳虫均有分布。该研究3个调查点随机选取油橄榄林0.67 hm2进行调查。
大具乡油橄榄种植区地理位置为100°08′E,27°10′N,海拔 1 720 m,年平均降雨量 600~900 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 2 600~2 700 h,年均温 13~21 ℃,最冷月1月均温6.2 ℃,极端最低气温-4 ℃,最高气温33.7 ℃,大于或等于10 ℃的活动积温5 900~7 500 ℃。
奉科乡油橄榄种植区地理位置为100°41′E,27°59′N,海拔 1 860 m,年平均气温 13.8 ℃,年平均降雨量800 mm,物种资源丰富,属立体型气候。
鸣音乡油橄榄种植区地理位置为100°38′E,27°27′N,海拔 1 580 m,年平均气温 28 ℃,年平均降雨量950 mm,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类型,适合发展亚热带水果及耐旱经济作物。
1.2 调查方法
1.2.1 为害油橄榄的介壳虫种类、发生规律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取调查地介壳虫危害油橄榄植株,采用5点取样法(随机选取1点作为中心点,各点距中心点15 m),每点选取1株,每株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各取1条长30 cm的2 a生枝条,观察记录枝条上的介壳虫种类、虫态及虫口数量,每15 d调查1次。同时,在相邻枝条处取1段带虫枝条,带回室内在解剖镜下观察、鉴定,以作固定观察的补充。
1.2.2 介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调查 调查于2013年3月份开始,每7 d在调查地油橄榄介壳虫为害严重的植株上,记录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出现的时间。在非调查枝上采集捕食性天敌,带回室内进行标本制作和鉴定。采集时为幼虫,则带回室内单独饲养,待发育至成虫后再鉴定种类。鉴定专家为陶玫教授。
1.2.3 统计方法 记录各个调查点每种介壳虫的虫口数量、调查枝条数。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折线图绘制出调查点油橄榄介壳虫虫口密度的变化。虫口密度=各枝虫口数量之和(只)/调查总枝数(枝)
2 结果与分析
2.1 为害油橄榄的介壳虫种类
经调查在玉龙县3个油橄榄栽培区为害油橄榄的介壳虫有3种,分别为蚧科的橄榄黑盔蚧(Saissetia oleae)和盾蚧科的红圆蚧(Aonidiella aurantii)、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图1)。
橄榄黑盔蚧主要形态特征:成虫体扁,椭 圆形,背部附着一层黑色的蜡质物,中央隆起,表面有龟甲状纹。蜡壳周围有8个小型突起,尾端有排泄孔。在玉龙县1 a发生1~2代,世代不整齐;以受精雌成虫密集在1~2 a生的小枝上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取食危害。
红圆蚧主要形态特征:介壳圆形或近圆形,较扁,略偏,直径约1.8 mm。壳点褐色居中。在玉龙县1 a发生1~2代,世代不整齐;以2龄若虫及少数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2月中下旬开始取食危害,雄虫3月中旬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交尾后死亡。
矢尖蚧主要形态特征:介壳拱起成长形,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 mm,宽0.3 mm,虫体长0.7 mm,翅展1.2 mm。胸部暗褐色,触角鞭状,胸足3对。在玉龙县1 a发生1~2代,主要以受精雌成虫在叶片和嫩枝上越冬,也有少数以2龄若虫越冬。
2.2 油橄榄主要介壳虫的发生规律
2.2.1 3种油橄榄介壳虫在大具乡田间发生动态从图2可以看出,2月始介壳虫开始孵化,3月到4月、9月到10月为介壳虫发生高峰期,8月3种介壳虫数量急剧下降,12月进入冬眠期。
2.2.2 3种油橄榄介壳虫在奉科乡田间发生动态从图2可以看出,奉科乡3种油橄榄介壳虫虫口密度较小,发生高峰期矢尖蚧20只/枝,橄榄黑盔蚧仅有9只/枝;3种油橄榄介壳虫在4月和10月均有两个发生高峰期。
2.2.3 3种油橄榄介壳虫在鸣音乡田间发生动态从图3可以看出,在鸣音乡没有发现橄榄黑盔蚧为害,矢尖蚧和红圆蚧均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和10月。
图1 玉龙县油橄榄栽培区橄榄黑盔蚧(左图)、矢尖蚧(中图)和红圆蚧(右图)为害
图2 玉龙县大具乡(左)、奉科乡(右)3种油橄榄介壳虫虫口密度动态变化
图3 玉龙县鸣音乡3种油橄榄介壳虫虫口密度动态变化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矢尖蚧、红圆蚧在玉龙县大具乡、鸣音乡、奉科乡油橄榄种植点均有分布;橄榄黑盔蚧蚧在大具乡、奉科乡有分布,在鸣音乡没有发现。2月始3种介壳虫陆续孵化,到3月底4月初为孵化高峰期,奉科乡持续到5月,2月始3种介壳虫陆续孵化,到3月底4月初为孵化高峰期,奉科乡持续到5月,低龄若虫在树冠内和不同植株间迅速扩散蔓延,4月中旬至5月初为发生高峰区;6月始随着天敌昆虫的增加和雨季雨水的冲刷,到八月介壳虫数量急剧下降;9月至10月天敌昆虫减少、雨季结束,又出现一个发生高峰;12月随着气温的下降,介壳虫进入冬眠期。
2.3 介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
通过调查,在玉龙县3个油橄榄种植区油橄榄介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两种,即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和红点唇瓢虫(C. kuwanae)。两种瓢虫主要捕食油橄榄介壳虫的幼虫,2龄的瓢虫1 d可食十几只介壳虫,4龄的1 d可食超过400只介壳虫。在调查区,两种瓢虫6月初开始出现捕食介壳虫,11月气候变冷,天敌昆虫的数量渐渐减少。
3 结论与讨论
据报道为害油橄榄介壳虫种类较多[5],目前在玉龙县为害油橄榄的介壳虫有3种,分别为蚧科的橄榄黑盔蚧、盾蚧科的红圆蚧和矢尖蚧,是否还有其它种类介壳虫为害,尚需进一步调查鉴定。
3种介壳虫在玉龙县1 a发生1~2代,世代不整齐;以受精雌成虫密集在1~2 a生的小枝上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取食危害,虫体迅速长大,2月初卵陆续孵化,4月中旬至5月初是发生高峰区;6月始随着天敌昆虫的增加和雨季雨水的冲刷,到8月介壳虫数量急剧下降;9月至10月天敌昆虫减少、雨季结束,又出现一个发生高峰;12月随着气温的下降,介壳虫进入冬眠期。
玉龙县油橄榄介壳虫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黑缘红瓢虫和红点唇瓢虫两种。两种瓢虫主要食油橄榄介壳虫的幼虫, 6月初开始出现捕食介壳虫,到11月捕食数量逐渐减少。在调查中观察到有数种蜘蛛,是否为介壳虫天敌,今后还需做进一步的观察和鉴定。另外今后可补充对介壳虫寄生蜂的调查研究。
介壳虫是危害油橄榄苗木果实的主要虫害,介壳虫体壁上有不同类型的分泌腺体,可分泌粉状、绵状等蜡质物或形成蜡质介壳,对虫体起保护作用,防治起来比较困难。在防治过程中,需将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结合起来,科学施肥、浇水、合理修剪,保护天敌昆虫,适当采用化学防治。若虫移动期是介壳虫防治最佳时期,防治需做好预测预报,及时将介壳虫的防治时期通报给管理人员。
[1] 王子清. 中国农区的介壳虫[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
[2] 邓明全,俞宁. 油橄榄引种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72-283.
[3] 祁景良, 王玉英. 油橄榄介壳虫天敌种类调查[J]. 西部林业科学, 1974(3): 21-22.
[4] 赵丽芳. 云南丽江油橄榄介壳虫调查及防治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45(2): 97-100.
[5] 杨兰英. 云南油橄榄病虫害调查与综合治理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7, 32(1): 138-141.
The Specie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Scale Insect on Olea europaea in Yulong County
ZI Guica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jiang,Lijiang,Yunnan 674100,China)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4, the specie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natural enemy species of scale insect on Olea europaea were investigated in Yulong county, Liji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pecies of scale insect onO.europaea are Saissetia oleae of the Coccidae, Aonidiella aurantii andUnaspis yanonensisof the Diaspididae. Every year in April and October is the peak period of scale insects outbreak.The predatory enemies of three kinds of scale insect are Chilocorus rubidus and C. kuwanae.
Olea europaea;scale insect;species;occurrence regularity
S763.49
A
2096-2053(2017)05-0094-04
2012年云南省林业厅推广项目“油橄榄集约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2012TSYN〕08号。
子桂才(1984—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研及林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5502571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