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城内外

2014-11-25盛仁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剑桥

盛仁杰

[摘 要]大学的观念始于西方国家,直到今日西方大学仍然主导着大学文化发展的风向标。然而,国人对西方大学的认识,除去专家学者那些曲高和寡的学术研究之外,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雾里看花的状态。殊不知大学一如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品尝滋味。活生生大学生活应该更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也可以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西方大学;大学生活;剑桥

游学英伦半年,足迹遍踏这个海外小岛的东西南北,最难割舍的风景便是城堡与大学。每进入一座古堡,便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眼前尽是戎装威武的骑士与硝烟弥漫的战场。然而一切俱往矣,留给后人的唯有对那个光荣与梦想年代的浪漫回想。大学的命运却与之截然不同,它得以经受千百年历史的风雨沧桑保存至今,甚至焕发出更光彩夺目的青春活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学与王室、教会并称为中世纪欧洲公认的三种权力。时过境迁,教权已衰而王权不再,然而大学坚守着追求真知的信念,成为了西方文化不绝如缕的传承者与代言人。

英国的大学,牛津与剑桥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学术圣殿。此外,我还造访了南部的伦敦大学与苏塞克斯,中部的约克与曼彻斯特,北至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与圣安德鲁斯,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很多在大学里经历的事情,都成为了这次出国交流的难忘回忆。最让人震惊的事发生在苏塞克斯大学。学校为了节流而大规模裁减员工,学生们便自发组织起来,在校园内游行、演说表示抗议。甚至在名师的讲座上“拍案而起”,高呼抗议口号。英国警方也调遣了大量警力前来维持秩序,却也并不干预。可见,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在大学中早已深入人心。而最为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当时我在圣安拜访好友,正值这所苏格兰最古老的高校六百周年校庆,躬逢盛事,无比荣幸。据说,在圣安德鲁斯大学有一个不知从何时开始的传统,每当春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学生们都要赤膊跳海才能保证考试通过。是否灵验不得而知,但是这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日。5月1日凌晨四五点的苏格兰海边,狂风呼啸,寒意逼人,我穿着羽绒服尚嫌不够保暖,但是沙滩上早已站满了半裸的同学。他们或是三五成群地围着篝火取暖,或是豪气干云地痛饮烈酒伏特加,或是手牵着手大喊一声冲向冰冷刺骨的大海。远方的海面旭日初升,天边的云彩尽染玫红,为这场勇敢的挑战定格下最美的画面。

当然,最令我为流连忘返的唯有剑桥。牛津古老神秘又略带忧伤的贵族气质,固然醉人,可是因为一个人,因为一首诗,便有了一生的剑桥情结。古人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以此比附的话,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亦复如是。在律动的优美音节中,这位天才诗人氤氲出如梦如幻的剑桥。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间天堂,让这位素来心比天高的诗人留恋不舍,甚而甘心做那康河柔波中的一条水草?剑桥的美有一半要归功于剑河。剑河不宽,但是宁静而清澈。她蜿蜒曲折,如同一条蓝色的柔软飘带将整个剑桥大学揽入怀中。不知是这剑河的清泉哺育了大学,还是大学的气质赋予了灵性。河面波光闪烁,河边金柳拂水,撑着长篙的小舟不停地从眼前经过,他们也是来剑桥寻梦的人吗?来到剑桥岂能不体验一把志摩诗中的生活情趣。尽管价格不菲,但是我们还是愉快地租了一条小舟。随着涟漪向两岸荡去,才开启了真正的剑桥之旅。我半躺在船上,将手放入河中,感受着清凉而柔和的水波从手指之间倾泻而过,两岸的旖旎风光跃入眼帘,仿佛一幅慢慢打开的画卷,诉说着剑桥的历史与荣光。跟撑船的帅小伙聊起徐志摩,他居然也非常熟悉,这让我颇为自豪。追寻这位与我同饮一江水的诗人的足迹,自小便是我的愿望。国王学院为徐志摩立了一块诗碑,上面用中文镌刻着《再别康桥》的诗句。人生有此荣耀,夫复何求。事实上,在不远处的圣约翰学院,还有另一个中国人的传奇故事,那便是金庸。查先生曾经在圣约翰学院攻读唐史,授予博士学位时,因为年迈,由学院院长亲自飞往香港颁发。不知他在此地求学时,是否曾站在圣约翰学院著名的叹息桥上,为他的这位志摩表兄叹息过?

公众的历史总是会选择性地记忆那些美好的片段,这无可厚非。然而,在这种层累的印象下建构起来的大学形象难免与现实有所偏差。大学往往被描述为无忧无虑的伊甸园或者一尘不染的象牙塔,但纵然是伊甸园也会有邪恶的毒蛇。当我站在叹息桥上,回首这座名校的前尘往事,不仅有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也有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今日的剑桥市与剑桥大学水乳交融,难分彼此,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剑桥大学创立之后的数百年间,剑桥市民与剑桥学生发生过多少次流血的冲突,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宗教改革的年代剑桥有7位校长被送上断头台。不谈宏观的历史,从个人处着眼,则剑桥的学生也会抱怨生活。据说,如果在剑桥买自行车,通常用不上几个星期就会被偷走了。过不了几天,你会发现被偷的自行车又出现在了二手车市场上,让人啼笑皆非。剑桥的老师也会受不了同行的排挤和严苛的校规而转投别校。西方的大学生活就像是一桌丰盛的晚宴,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个中究竟是何种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就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很多人仰慕名校,削尖了脑袋想要往里钻。比如德国的西奥多?W?阿多诺,本已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杰出的学术大帅,但是因为牛津绝不聘用犹太人做老师,而遗憾终身。但是有些人进去了又拼命想逃出来,怎么聘请都心不甘情不愿。比如维特根斯坦,剑桥渴望聘任他为教授,他却东躲西藏,总算去剑桥教了几年书,最终还是隐居到爱尔兰。

这种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与中国的大学生活或许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我们应该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进入西方的大学校园,才能更真切地把握大学生活的细微之处,并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大学产生某种新的认识。

猜你喜欢

剑桥
快乐的人
古 音 对 “剑 桥” 译 名 影 响 一 说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请打赏
剑桥历史
历史与智慧之城——剑桥
剑桥的椅子腿
剑桥成立“终结者”研究中心
一组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