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析句读,有效备考

2014-11-24冯荆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断句文末文言

冯荆

《礼记·学记》中提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其中的“离经”就是断句,“辨志”明辩书中的所表达的志向。是说通过读书断句,明白书中的义理,有自己的价取向,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古人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确断句,只有把文章的句读断好,才不会对文本产生误解。古人读书如是,现代人读古文就更不能忽视句读了,否则就可能闹出笑话了。由此可知,把断句作为考查是否读懂古文的一项内容就很有必要,也由是断句成为了高考卷的座上客。为了突破断句,正确理解文意,在高考中取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近几年高考断句变化与发展方向,并揣摩出一定的规律进行有效备考。

一、总观全局,辨明方向

总观2014年全国各省的17份高考卷中有9个省份是进行了断句的考查。安徽卷、福建卷、江苏卷、江西卷、辽宁卷、全国大纲卷、山东卷、天津卷,这8份高考卷中是没有对断句进行考查的题目。也就是说,断句依然是考查学生文言知识运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在9份进行断句考查的高考卷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形式只有两种:其一,是客观题,给定4个选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符合文意的断句;其二,是主观题,用“/”在答卷中给小文段进行断句。考查的断处是5-12个,而断处又跟分值相匹配,一般2-3个断处1分,总分值是3-5分。根据2014年这9份卷来看,断句的考查分值集中在3分,断处为5-8个。由此,我们可知各卷命题人对断句命题的共识:断句的断处越多,出错的机率的越大,所以断处在6个左右,分值为3分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命题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明确了2014年全国各省对于断句的考查,我们可以推测2015年广东乃至全国其他部分省份依然是会保留对断句的考查。同时,随着高考改革,语文的分值也有所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也会慢慢加强,加大对文言考查的力度是自然而然的,而断句这种体现文言综合能力的题型相信也会成为各省的必考题。在我们备考的时候一定也要重视对断句的训练与巩固。

二、聚焦广东,明晰变化

观览全局,明确了断句在全国范围内考查的重要性。我们聚焦本省历年的试卷,对广东命题人进行断句考查的情况作一个客观的分析。2005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进行自主命题,断句考查在2006年至2014年这9年语文高考中只缺席了一次。2005年没有进行断句考查,命制了3道翻译题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综合运用。2006年减少了一道翻译题,增加了断句题,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文言运用能力。2007年至2011年,这5年内断句都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断处为8-13个,分值是3-4分。直至2012年,因断句评改给高考改卷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取消了这种题型。2013年又恢复了断句的考查,由主观题变成客观题,据《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科年报》述,部分普通中学在2012年文言板块得分下降是因为取消了断句题,而2013年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断句考查,既能够减轻高考评改压力,又可以保证更多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文言板块中的得分,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考查方式。这种考查方式在2014年继续被延用,相信2015年断句的考查依然会是以客观题形式呈现在语文高考卷中,以期让更多的学生在高考中获益。

三、揣摩题型,有效备考

虽然断句题看似越来越简单,由主观变成客观,由13个断处变成5个断处,但要想在广东高考的断句中取胜,还要是认真研究广东高考各年的断句题型。整理2006年至2014年的断句题,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些断句的内容按两种不同方法分类:一种是按断句所在的位置划分,一种是按其行文的表达方式来划分。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的特点找出一定的规律更有针对性地有效备考。

(一)按断句所在的位置可以划分成两种,即在文章中间断句和在文末断句。2006-2011年是选在文末的句子,2013-2014是选取文章中间的某段的句子。断句所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十分符合高考命题的趋向,稳中求变。

其一,前些年选取文末的句子进行断句的话,如果不能十分明确全文的内容,那么断句时难度就自然增大了,这要求我们在梳理好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对文言传记的传主行为及事迹有清晰的理解,文末后面的断句自然就容易了。如2006年断句内容——“史官曰”后面的议论,就是点评前面所述杜环事迹的,常家破败,常伯章的母亲先是投靠常家的朋友谭敬先,谭敬先却推辞拒绝了,谭就是那种在别人落泊时离去的人,所以“至事变势穷”和“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中间应该断开,而杜环却能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侍奉常伯章的母亲,所以“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和“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中间也应该断开。又如2007年断句内容——“名小立/遂自以为是”也是对前面叶公读书写文的高度概括。再如2011年断句内容——“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是对前述——罗提督鬻妻之事的高度评价。给出文末的内容,要求进行断句,我们可以利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在理解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准确地进行断句。

其二,近两年是选择取文章中的句子来断句,这就一定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了,重点突破断句所在的上下文和揣摩句子本身的意思才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如2013年断句的上文写到“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讨伐,但他们却按兵不前。张咏用话语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根据上文意思就可以断出“正(上官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除了联系上下文,也要熟知文言的语法知识,如其中“时……之际”就是固定结构,如果考生可以理解为“当时正是……的时候”就能正确断句了。又如2014年刘敞给英宗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授给舜,那么承接断句的就是“尧禅之以位”然后再根据文言对称性原则断出“天地享之/百姓戴之”。由此可知,我们除了根据上文意思进行断句外,还要把握实词的意思,以及熟悉文言常用的各种表达方式。根据断句出现的位置变化,我们可知广东语文高考对其考查的难度是有所降低的,不需要对全文进行把握也能断好句子。反观之,不用对全文进行把握,只是就上下文进行断句,这也是增加难度的,因为断句的依据太少,只能理解好断句本身的意思,才能断句。所以2013年文言断句的全省平均分只有1.59分,整体得分率并不高。endprint

(二)按其行文的表达方式来划分,广东高考从自主命题以来,文言选的都是人物传记,根据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我们可以把传记的内容分为记叙和议论两类,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特点,抓好特点进行断句也是一种保分技巧。老师在教授断句时总会提到几种断句的方法:找名代、看虚词、明顶真、据排偶、依总分、理对引、察反复。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应对记叙型和议论型的断句。

其一,记叙类,一般是记叙文中什么人,办的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对于这种记叙类的断句。首先,我们多运用“找名代”方法来找出宾语,然后断句。如2008年的断句,记叙了周访三件事分别为: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周访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根据“找名代”的方法,找出像“兵卒、中原、平河洛之志、士众、不臣之心、齿、逆谋”等这类的名词作宾语,那么句读就一目了然了。再如2009年的断句,找出“朝、才、患、近习、令名、社稷臣”等名词,明了句子意思也可以正确断句了。其次,我们还可以运用找动词或形容词的方法来对记叙的内容进行断句,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如2013年的,找出“克捷、胁从”这两个动词就能划出两个断处。

其二,议论类,也就是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或评价,这一类的语言表达相对来说主观一些,在句子中会出现一些虚词,或是表达语气的助词,或是一些接连上、下句的连词。同时,议论有总分,也可对仗,还可借助对话等。即我们在对议论类的句子进行断句时,如2006年的断句是对杜环的高度评价,带有作者的主观表达,我们可以看到“曰”这样的说话标志词,看到这样一些语气助词“矣、乎”,更能发现“虽、而”这样的连词。又如,2007年的断句对叶公的议论中引用了“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名言,还可以借助两个“也”来进行断句,更可以借助议论的总分结构来划分。再如2014年通过“非、惟”这两个副词,就可断出两处了。

当然,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文言中的断句有时不是单纯的记叙或议论,是夹叙夹议,那怎么办呢?聪明的你一定会马上想到综合上述两种方法来用吧。确实,广东高考断句就有那么几次考得是夹叙夹议内容,如2010年朱元璋对宋忠的评价,借助记叙类的表达,我们可以找到名词(宾语)“宋忠、喜色、庸才、官司、兵柄、小人、之”,也找到形容词或动词做的谓语“取得、谄谀奸恶、骄纵”;再通过议论性的表达,找到“何、也”这样的虚词,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就断出了句子。

同样的,若是碰到其他省份不同的文体,如书信、游记、小品文等,我们也可以运用上述的方法进行断句。

总而言之,断句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手段,文言断句要断准确,最根本是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认真学好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篇目,熟悉文言常识与知识,培养好文言语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对断句才会有更突出的帮助。备考时一定要熟知断句的规律,挑选好题目多加练习,这样才会在高考中得满分。天道酬勤,做个有心人,断句其实并不难。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断句文末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末点题太直接
老师的批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
更正
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