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2014-11-24刘凯华
刘凯华
分析历史,比照现实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社会转型成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者之所以青睐社会转型,其原因在于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或革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处于社会转型的各个历史时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弥补各个模块之间的裂痕,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上述考量,笔者试图对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做一简要勾勒。
【考点链接】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1.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具体表现:
①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③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传播资产阶级文化(人文主义、理性),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得以发展。
④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转型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西欧崛起、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拓展等。
(二)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
总体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具体表现:
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②经济: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亚当·斯密)。
③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科技文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⑤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
⑥国际关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转型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
相关主题: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等。
(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具体表现:
①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科技文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
④国际关系:美、德经济增长加快,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相关主题:一战爆发的背景、人类行为方式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等。
(四)二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总体特征: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具体表现:
①政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殖民体系瓦解;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以“冷战”的方式全面对抗,争夺世界霸权,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②经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③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则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盛行。
④国际关系:两大阵营“冷战”,美苏争霸,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建立。
转型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相关主题: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世界市场割裂、多极化趋势出现等等。
(五)当今的世界(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总体特征: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趋势出现和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
具体表现:
①政治:六十年代末,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日本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等力量的推动,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呈现出“一超多强” ,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并存。endprint
②经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及欧共体的成立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90年代以来,新经济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③科技文化:全球互联网发展。
转型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关主题:欧盟出现、世贸形成、反全球化、中国扩大开放的背景等等。
【典型例题】
【例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并产生深远影响,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主要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和指南针;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影响:世界联成一片,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表现:①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使亚非拉地区卷入世界市场,促进近代工业的兴起。②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一系列救亡运动。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3)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扩大生产。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例2】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
请回答:
(1)试从全球化、现代化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的原因。
(2)若从经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20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激烈震荡”这一状况,引用哪些例证比较恰当?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化解矛盾,20世纪40年代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行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1)全球化角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现代化角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现代物理学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随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一种新的现代政治模式。
(2)例证:经济: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政治:两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3)行动及影响: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维持了国际货币的稳定,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建立关贸总协定,形成国际贸易体系,推动各国开放市场,促进了国际经济发展;建立联合国,形成国际政治体系(合作机制),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 启蒙思想 B. 生物进化论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2.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 巴黎公社革命
二、非选择题
3. 材料一: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材料二: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endprint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解析:题干中的“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指的是除科学社会主义外的其它社会主义思潮,如空想社会主义,C项排除,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学说,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因此D项正确。
2. D 解析:本题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二、非选择题
3. 解析:从时间角度来看,本题考查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1500前后和二战前后两个重要社会转型期的相关知识。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涉及现代化的准备阶段(材料一)、现代化的开始(材料二)和现代化的结束(材料三)三个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以现代化为切入点,列举上述三个阶段体现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现代化的概念和相应社会转型期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的表现,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不大。(1)问以1500年前后为时间坐标,体现该时期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即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文艺复兴。(2)问考查在现代化的开始阶段,在政治领域体现现代化的重大事件,即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体。(3)问从二战后这一分水岭切入,考查西方国家面对现代化的弊端,如何修补这个社会,即修补资本主义和修正民族国家。该问现实感较强,彰显了高考关注现实的特点。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
(3)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体现:建立欧洲共同体。
【备考策略】
对于本专题,考生在复习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将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同时注意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和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这不仅让学生有效应对高考的社会转型题,还能映射现实,让学生学会以历史观照社会,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这样的方法论让学生终生受益。
其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常常是历史的分水岭,在其前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经历着剧烈变化,因而成为人们管窥历史的最好视角。如广东卷:2010年第38题第3问对五四运动的考查,2011年第39题第3问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的考查。
其二,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以广东试题为例,突出了通过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事物或现象来考查社会转型期的阶段特征,其特点是:较少直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将历史事物或事件置于历史的长时段中,要求考生理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建立起自身的课程体系的目标一致。如2010年考查建国初期外交、启蒙运动和法国政体变迁;2011年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和清末经济政策转变;2012年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14年38题第2问考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其三,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该类试题以主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10年广东卷第38题第2问考查中国留学生主要目的地变化的原因以及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壮大的原因等;2011年广东卷第39题第1问考查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第2问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2012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社会转型时期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第39题第2问考查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变化原因,第3问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2014年第39题第1问考查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作者单位:兴宁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