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
2014-11-24陈一鸣
陈一鸣
从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设题情况来看,文意理解题其实涵盖了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的考查。高考文言文中都有一两道“文意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这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也都采用“选出错误的一项”的形式。编题老师往往在“错误项”中设有陷阱,“引诱”读者上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我们怎么办?
一、弄清选文体裁的大致内容
分清文体类别,分析有的放矢。高考文言文所选择的材料有人物传记、名胜游记、文言小品、论述性散文等。阅读时,考生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的类别特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去把握重点。
看选文尾部的“出处”,如广东2014年高考卷就写有“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的字样,看到“传”字,心中就有数了。又如2014年安徽高考卷写有“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2014年全国大纲版高考卷写有“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让读者按照“人物传记”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2014年湖北高考卷写有“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这虽然看不出体裁,但是标题《吴德基传》([明]宋濂)就明确多了。
人物传记涉及的大致内容有哪些?在文本中全力找到叙述的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前因后果,如阅读《宋史·刘敞传》(见下表),了解与刘敞相关的信息,理解、疏通文意。
分析史传文或其他记叙性散文叙述的事件。其行文结构往往是在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叙述几件事加以印证。读者一要分析文章的内容,在分析中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或态度,就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二要分析事件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要分析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三要分析把握事件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以及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观点、态度。
如果阅读论述性散文,要注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表述观点的依据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阅读名胜游记类散文,应注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怎样,所写之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审查陈述的事实与原文吻合程度
在陈述文中事实时,命题老师或者故意编造事实,或者引述的事实与原文有出入,以此迷惑读者。例如2014年广东卷第8题C项是这样表述的:“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其中“犯颜直谏”错误,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巧妙地“讽”谏,令其信服。其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其中“过直”者是其他人,而刘敞进读、拱言得体,让英宗帝听后大喜。命题老师在此题中运用了“颠倒事实”法设置干扰项,把刘敞与其他官员进谏的方法搞颠倒了。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是这样表述的:“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我们细读原文,找到相关文字:“自幼好学,善属文”;“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但是却没有“谨遵职业操守”的语句,由此看来,编题老师运用了“无中生有”法设立干扰项,迷惑读者。只要我们细心过滤,就容易发现问题。
如果我们努力深入思考问题,在人物众多的情况下认清命题老师的“杂糅失当”干扰法,在事件先后顺序上认清命题老师的“颠倒混乱”干扰法,在事件行为上认清命题老师的“遗漏添加”干扰法,在事件因果关系上认清命题老师的“强拉臆断”干扰法,在关键词句理解上认清命题老师的“误解偏差”干扰法,就能够读懂全文,在比照、辨别的过程中理清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的关系,发现大体正确背后的“细微差异”,走出老师的“设障迷雾”,取得成功。
三、抓住信息语境理解信息含意
考纲中“筛选文中的信息”怎么理解?这“信息”,在传记文(或记人小说)中,指传记对象(人物)的言谈举止。这里的“筛选”,要求找出所列信息符合题干要求(传记文中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的选项,如要求读者从下列组合之中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为此,我们根据给出6条“信息”(文中原句),选3条构成一组表现人物某一特点来解答题目。例如2012年广东卷第7题:“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列举如下6点: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命题老师编制了4组——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⑥。哪3点表现了陶澍“实心任事”的性格?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运用“排除法”读出如下三点: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这样一来就选择D为正确答案。
紧扣人物性格品质来进行分析。选文如果是人物传记,读者就立即抓住“人物性格品质”这一主线,由表及里地把握人物的品行特征,对人物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题目,如2014年江西卷第12题: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3分):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B.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C.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江西卷选文为“动物传记”与广东卷“人物传记”相比较,传主不一样。江西卷涉及的传主有两位——“截冠雄鸡”和“众鸡”,理解文意,就会发现A项前一句描写截冠雄鸡“慕侣”行为;C项前一句描写悲伤的鸣叫,后一句表现了众鸡忘恩负义的特征;D项后一句在写众鸡逐利争食的情景。最后选择B项为正确答案。我们理解“信息语境”,在此要两者兼顾,一一对号入座,看看两者内容与题干语(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吻合程度。我们比较以后发现,命题老师从传主品格的阴暗面来设计考题,就与2012年广东卷第7题表现陶澍“实心任事”一题设计有异,因为“实心任事”从正面凸显传主的阳光品德。endprint
四、理解文本内涵准确迁移知识
文言文“文意理解”不仅在“选择题”中考查,而且在“简答题”中客观存在,这就要我们做好迁移工作。2014年广东卷第9(2)题是这样表述的:“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仔细阅读文章第2、3段中的“质译”、“駮”、“说其音声形状”、“ 诵《山海经》《管子》书”,理清这些材料与题目要求之间的内在关联,便可以得出结论(答案):契丹人的叹服,源自两件事:一是在契丹人带来时,刘敞能记忆地图,准确地说出山川道路的不妥当。二是在大家都不认得某野兽时,刘敞不但认得,而且能引用古书来证明。面对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三点:一看清题目提问方式(关注全体对象的“整体式提问”,展现思维辐射的“开放式提问”,确定是非“封闭式提问”,明确对象的“特定式提问”,辨别正误的“纠正式提问”,问原因,问措施等等);二读进文本寻找有关信息(阅读原文整体感知,根据题意理清思路,选取关键语段概括要点,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三组织语言阐述说理(选用摘取原文法,提取要旨法,改写原文法,组合要点法,运用自己语言法)。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可以演变为“联想链接式”。例如,2014年北京卷第12题是这样设计:《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我们理解这道题中的文字以后(理解文意是联想的前提),就有利于展开相关联想,写上正确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题干中的引文具体陈述了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然一心一意地为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的政绩,与《岳阳楼记》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的意义相似,但是,读者可能易错答“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名句,但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怀的句子,与题干要求不符。
2014年北京卷第13题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偃虹堤记》主题)来引起我们关注“文意理解”题: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题干中的“感悟”,要求我们运用“求同思维”方式,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去考虑:⑴从为国方面考虑,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⑵从为民方面考虑,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⑶从自我人生方面考虑,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答题的时候要能联系选文的实际,具体分析,让人信服。
我们在考场上解读这类问题的时候,要知道命题老师在引导我们理解文意,我们确立思维角度,应该灵活运用摘取原文法,提取要旨法,改写原文法,组合要点法,运用自己语言法等等方法组织语言答题。
我们面对“理解失当”的现实,要尽早找到理解失误的原因,如文言实词理解有偏差,尽量在复习期间,区别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古今异义,从“以今释古”、“古今混淆”的圈子里走出来。我们面对“脱离语境” 理解文意的现实,要结合史传文(或者赠序、史论文)的特点,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