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需要带进历史课堂的资源
2014-11-24傅江
傅江
摘 要: 在现江苏高考模式中,历史学科只计等第,大多高中学科课时倾向性明确,以至于一些历史教师抱怨课时太少,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是“高效课堂”。能否“有效”,就是看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否使学生主动接受,深入理解,积极操练,高水平地学习。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资源
“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能否“有效”,就是看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能否主动接受,深入理解,积极操练,高水平地学习。所以要求教师认真思考需要带进历史课堂的资源。
一、把先进的教改理念带进课堂
历史教师首先需要研究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研究教材与学生,研究历年高考题与当今世界热点,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始终贯穿目标,充分研究新课程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能力目标重在要求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线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进行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指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的过程,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某些教师把更多时间放在研究教材方面,每天陷入大量题海中,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淡化课程目标。而课程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目标。以《鸦片战争》为例,本节教材知识和能力目标可以确定为: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经过。能力的培养通过战争前的形势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确定为,提出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得出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把丰富的教学经验带进课堂
依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精神的理解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科书进行适当剪裁、取舍,优化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施教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展现能力,对教学内容合理地调节、整合,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感觉知识完整的美。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课文有三个标题“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教师在讲解时,可将其重组为“日军的侵华与暴行”、“中国的抗战”两大标题。“中国的抗战”又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中国战场与国外战场。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日本的侵华与中国的抗战一目了然,并充分体现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教师最熟悉的教材往往就是主阵地,立足教材,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将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重组与整合,体现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同时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把爱的教育情怀带进课堂
魅力,包括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折射的是教师的整体素养,反映的是课堂给学生心灵带来的震撼与冲击。现在谈到有效教学,人们往往津津乐道的是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而较少关注更为深层次的、支撑技术操作的教师魅力。教师魅力其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仅有良好的学科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魅力在于吸引学习者不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这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学识能力、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师的气质风度、品德修养、言谈举止,更包括教师的亲和力,把爱的教育情怀带进课堂。师爱是一种美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就是把自己的学生都看成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感受到教师责任的重大和教育使命的光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和他们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和谐教育”、“爱的教育”,让学生在融洽友爱的氛围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总之,教师要认真整合资源,只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科学操作,就能使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