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014-11-24吴晓艳

考试周刊 2014年82期
关键词:发现困惑倾听

吴晓艳

摘 要: 本文从对学生教学计算题“屡教不会”所感到的困惑到发现因教师自己没有能“对症下药”而造成,从而想到学会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关键词: 倾听 困惑 发现 思考

“中考”意味着学生九年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同时意味着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选择。可以说,每一位学生都在竭尽所能为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自然应尽力帮助他们好好地应对中考这一关键时刻。

一、我的困惑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分值也不少。这部分属于基础题,在新课教授开始,我就精心设计,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掌握。

在初次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我用一道例题进行精讲:

例题:10摩尔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多少摩尔水?多少克?

原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先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且利用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计算,所以所有相关量都先以物质的量出现。

计算步骤:第一步:设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第二步: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三步:标注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每一个量都对应相应的物质,如氢气为10摩尔,这个量就对应在氢气的下面);第四步列式;第五步:求算;第六步:答。

例题讲解之后,进行练习巩固,当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不错。一次测试中,一个班总共有34人,这一类计算题完全答对的人数仅有12人。针对这一情况,我立即反思:是不是当时讲得还不够清楚,还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于这类题有所遗忘?无论如何,为弥补不足进行知识点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有一定成效:由只有12人能答对变为只有12人左右不会答。

但是,就是到最后中考在即的第二轮复习中,还是有若干人不会答这样的题。对于这些人,单独找他们进行这类题的讲解和练习。但频繁的讲解之后,再让他们做这类题,他们还是会错。主要错点在于直接将质量代入式子进行计算。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式是强调代入物质的量进行计算。但让我很困惑的是他们真的是“坚持己见”——遇到这类题他们还是直接代入量。

二、我的发现

小T在班级中属于学进生,对于这类计算题,他总是以空白处理,理由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我只能是逮到机会再次为他讲解。在一次作业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若要用烧碱处理含4900g硫酸的废酸液,需要烧碱多少摩尔?”针对这个问题,我从初学者的角度为他精心讲解。当小T听完讲解以后,立即就眉飞色舞,随即就得意地说:“老师,我会了!”他的这句话着实让我觉得高兴,心想: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但之后的境遇让我还是相当的困惑:当他再次遇到这类题,他都会认真解答,但他总犯直接代入质量来计算的错误,几经点拨还是如此,我很是失望。

在一次的二模考试中,又出现这样的计算题,他的错误还是将质量直接进行代入计算。我终于忍不住了,虎着脸对他说:“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定要代入物质的量!”他用手抓了抓脑袋,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的,不过我不记得怎么把质量换算成物质的量了!”

三、我的思考

教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每位教师都致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从每一节课的备课开始,我就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自认为是在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经过小T的事件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符合这一原则。

原本以为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却忽略了我这位“学生”本身的知识面和经历都与学生相差甚远,所以我的课真正适合的是我自己。如果想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则首先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

记得在一次讲座中,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讲了这样一个例子:某一老师让学生回答有关闰年的一个问题:“闰年中,二月的28日的后一天是几号?”其中有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那位老师就抽他回答了,他的答案是“三月二日”,老师当时就拉长了脸,叫了另外一名学生回答,这位学生坐下后还喃喃自语地说:“是三月二日嘛!”后来张人利校长问了这名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这个学生说:“閏年的后天是一号,后面一天就是二号啰!”

这位学生并非不知道这闰年的算法,而是对于这道题中的“后一天”有不同理解。在教学中何尝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往往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主观地认为学生该知识点未掌握,事实又是如何呢?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积累,课堂所学习的知识中,有些是与他们的经历和积累相一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但同样会存在一些知识与他们的经历相背。这时,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那么只能是事倍功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求教师放下“自认为是”,让学生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只有经历了这种碰撞,再经过老师的点拨,才能将新知识真正化为己有。

四、教学成果

在了解了小T在完成这类题的真正困难后,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让他牢记质量和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后,再让他进行几道题的练习,直到小T说他已经掌握了。在最近一次松江区二模考试中又出现了这种计算题,他确实做对了。我还能记得,小T拿到试卷后,骄傲地对我说:“老师,计算题我做对了!”

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克服困难后都会有一样的欣喜感。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真正的困惑,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为之解惑。

猜你喜欢

发现困惑倾听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