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待优化
2014-11-24兰建军
兰建军
一
自信息技术世纪末大普及、大飞跃以来,人们所勾画的信息社會、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领域要求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全国各地均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投入之大,为各学科之首。但是,一些软件要素必须跟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及真正作用,其中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快速见成效。那么这些软件要素是什么呢?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何为信息的信息?它实为信息的综合处理的信息,它应包含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方面亦是信息科技课教学的核心,即: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像橡皮擦那样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这也是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欣然接受的一种支撑。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充分整合,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烦锁,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由以上三点,大家应该明白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并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整个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先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未来教育模式的先导。所以,学习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应包括全体教育工作者。所以信息技术课不应处于一般所谓的劳技副科地位,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及其任课教师的地位应被提升到较重要的高度。对这门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只是技术上的解决能力的考核,而是是否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能力的考核,这才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差。
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就是一种教育的现代化手段。那么实现这个现代化教育的任务是不是只在于信息技术课教师身上?现在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都在抱怨:我们像什么?像个消防员,哪有险情就往哪上,纯粹一个打杂工、修理工、服务员,一到教学评比活动,课件制作、安装找他,连多媒体教室不懂得用也找他,像个“全陪”,领导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找他。这就在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管理上存在不足。笔者就以上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1.校长和教导主任必须对整个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进程有明确方向和规划,并对其主要信息工作人员进行优化管理、明确分工、协调合作,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所以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或信息文化的培训。
2.要逐步对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进行辅助教学方面的培训,设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要对本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完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备课工作,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日常备课工作,避免只在教学评比时才找个助手应付了事,而且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如何为学生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
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并非单纯的一门灌输技术知识的课程,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信息素养,也是一种习惯。要培养这种素养,我们就必须为其创造动手实践的学习环境。就好比在美国学英语和在中国学英语的环境不同,在美国学英语就要容易得多,环境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培养一种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就硬件环境建设提出看法。
(一)提供学生获取信息的硬件环境设施,如可接入互联网的开放式电子阅览室。
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并能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空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到许许多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高效。学生不仅可以博览群书,而且有很大的讨论空间(BBS),从而发散思维。甚至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技术问题也可在互联网上得到解决一旦信息量大,思维得到发散,整合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二)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的电子备课室。
如科利华电子备系统,它既有古今中外对教学法的理论论述和常用教学法的介绍,又有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艺术的探讨;既有有关各教学环节的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的阐述,又有国内外最新教学法和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绍介。资料详尽、内容丰富、理论深刻,涉及各学科教改的方方面面。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整套的校园网络操作系统、校长办公系统、电子备课系统,这些软件有利于整个校园现代化教育的实行。因为该校长办公系统不仅有教师、学生档案管理,自动排课等各种自动化办公,而且备有题库及各科备课资源,可以让教师智能或手动组卷。
(三)硬件条件的投资应以优化、高效的利用为原则,充分体现网络的最突出特点:软硬件资源共享。
例如,学生机房的高效运作便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机房可以全天候开放,不仅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机排课,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环境。
不管是教师“任务”上的设计或是学生完成“任务”,学校都必须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上面所论及的硬件及软件建设要素正是这种教学模式得到很好运用的前提,没有这些软、硬件的教学资源、环境及管理机制,任何一种理论上看似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