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意外”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2014-11-24卢清兰
卢清兰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碰撞时产生的转瞬即逝的“火花”。面对课堂中的这些意外,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的关注和亲切的呵护,如果能因势利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数学课堂更精彩。那么,如何面对这些“美丽”的意外呢?
1.顺水推舟——激发灵气
当我们“不期而遇”课堂中的“意外”时,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通过自身的教学机智,让“意外”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功效。“不期而遇”总是让人高兴的,或许给意外一个机会,就是给课堂更多的精彩。
如二年级活动课《剪一剪》中,当我刚刚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老师,这个我已经会剪了。”“老师,美术课上有讲过。”这种声音陆续响起。还要再继续说明剪的方法吗?那样学生肯定没有兴趣,不如顺水推舟:“那大家就自己动手剪一剪,让老师欣赏一下大家的作品吧!”
“老师,他剪的小人沒有手牵手。”“老师,他的小人只有半个身子。”课堂上响起了笑声,学习中出现问题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剪的?”学生上台演示。“请其他同学当一回小医生,找找看他哪里生病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找出剪纸的关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再适时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多想想,然后再做。”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反应”完全不在我的预设范围。这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地欣赏学生尚为幼稚的创造萌芽,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对教学进程做富有创意的调整,鼓励学生敢想、敢做,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课堂也就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空间,正所谓“无需刻意求佳境,自由奇峰报春晓”。
2.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教学中的“意外”是客观存在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我们考虑的就不是如何避免“意外”的出现,而是当“意外”出现时应该怎么办。
如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我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数据的排列方法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成员A、B、C之间两两握手,D负责统计,看看有几种握法,学生受先前学习的排列方法的影响,很快得出“AB、AC、BA、BC、CA、CB”六种握法。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没有出现正确答案,该怎么办?“请一个小组上台示范一下,其他同学认真看看是不是6种呢?”不久之后,“我有意见!”几位同学异口同声,“老师,我觉得只有三种。”我没有作出判断,而是笑着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有两种答案,该怎么办?”“再来一次!”同学们大声回应。“很好,大家很有探索精神,这样吧,为公平起见,我们请一个小组重新上台演示一遍,其他同学一起帮忙数一数。”第三次游戏结束,学生中同意三种握法的人明显增多,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仍坚持六种,双方“态度”都很坚决,学生的目光都注视着教师。这时我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学生:“我想刚才六种握法改变成三种握法的同学肯定有话要说吧?”学生“唰”地举起了手……最终师生共同得出:只有三种握法。
这样让学生自觉地带着问题进行体验,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心中的疑团逐步解开,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3.巧用资源——提升价值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调整与改进、对师生自身的认知与利用、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关注与开发,而且包括对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的捕捉与生成。即使出现了“旁逸斜出”,也不至于惊慌失措,如果引导得当,就有可能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练习环节时的一个片断:
师:你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说成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他的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请你们先举一些分数自己验证一下吧。
通过计算验证,有个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是我发现了分子和分母所加的数都是它们自己的倍数时才是可以的。这个显然教师没有考虑到,是就此打住还是让学生再次验证呢?这位老师选择了后者,最终学生知道了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去的倍数也有规律,比如分子加上自身的两倍,那么分母也加上自身的两倍,这样分数的大小也变了。“老师,我还有一个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的数与加上的倍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比如说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3,那么分子和分母就同时加上自身的2倍,它们之间总是相差1。”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虽然教师预设的巩固练习没有时间完成,但最终,教师不但落实了知识目标,还使探究价值得到了凸显,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了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于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机会。作为数学教师,我将继续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让数学课堂因意外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