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对青岛城市文化的提升作用

2014-11-24荆文婷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城市文化

荆文婷

[摘 要]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将近30年时间里,取得很大成就,推动青岛成为海洋科研名城,促进青岛的文化繁荣,提升了青岛的教育水平。它构成了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层次,增添了青岛城市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城市文化

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建立,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58年迁去济南。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青岛期间创造了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辉煌,赢得“海洋学科远东第一”、“生物学科全国最好”、“文史见长”三大美誉。

一、推动青岛成为海洋科研名城

青岛的海滨环境和海洋资源为大学发展海洋学科提供了便利。早在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时,校长杨振声就大力提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

他说:“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独厦门之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学者,皆须于此求之,即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青大求之。如此则青大将为海边生物学研究之中心矣……再者,理学院中,如海洋学、气象学,亦皆为其他大学所未办,我们因地理上或参考上便利,皆可渐次设立,此理学院自求树立之道也。”[1]为此,国立青岛大学专门拟订创设海边生物学计划,积极争取中国文化基金委员会支持。

生物系从建立起就注重海洋生物研究,汇聚了一批名师,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实力,培养了一批海洋生物研究人才。海洋生物研究形成南有厦门,北有青岛的“双城记”,为旧中国的海洋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源和数据。至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前夕,先后来国立山大生物学系任教的教授、副教授有10人(曾省、刘咸、喻兆琦、沈嘉瑞、段续川、童第周、王宗清、林绍文、刘发宣、张玺),讲师有6人(秦素美、沙凤护、左仲伟、汤独新、李鸣冈、曾呈)。[2]

1932年,青岛水族馆竣工,归属青岛观象台管理。青岛水族馆的筹建经费由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与教育部等机构共同捐助。这是当时亚洲唯一的此类机构,长期以来,也是中国国内最著名的海洋知识科普机构。生物系的师生曾与国立北平研究员一道,多次同青岛水族馆合作,进行海洋水产之研究。[3]131-132

1933年,国立山大设立海滨生物研究所,由曾省教授任主任,派员在沙子口常驻研究。1934年,国立山大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华海产生物学会、青岛水族馆、北平研究院将其改组为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该年夏天国内许多专家来青参加研究,一时盛况空前。

1946年,国立山大设立水产系,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水产学系,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海洋化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曾任系主任。在朱树屏主持下,一批造诣深厚的专家如戴立生、王以康、王贻观、康迪安等先后到国立山大水产系执教。

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建立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汇集了山东大学和许多全国海洋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1950年中科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时,最早的成员便由原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的部分人员组成,山东大学教授童第周兼任主任,曾呈奎、赫崇本等都兼任该所的研究员,此后山东大学的毕业生不断为该所补充力量。

1952年,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理化部分合组而成山东大学海洋系,这是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唯一的新科系。海洋系主任赫崇本对海洋物理、海洋气象有深入研究,唐世凤教授专长海流和潮汐学理论研究,王彬华副教授专长海洋气象学研究,文圣常教授专长气象学研究,其关于“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的研究成果,首次将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开辟了研究的新途径,被收入世界海湾成果专集。当时中科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员毛汉礼,以及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气象台的海洋研究人员也为山东大学兼职教学和科研。

1957-1958年,山东大学海洋系和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在渤海、黄海联合进行以物理海洋学为主的多学科、多船同步观测,获得了渤海、黄海多种海洋要素资料。[4]

山东大学的生物系、海洋系和海洋研究所为青岛海洋科研提供了人才支撑。后来在山东大学海洋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海洋综合性理工科大学,成为培养海洋、水产事业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摇篮。正是这些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在青岛的汇聚,成就了青岛海洋科研名城的美誉。

二、促进青岛文艺繁荣

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他经常聘请学术界顶尖人物来校讲学,本校教授也常在礼堂举行各类演讲会,以加强学术交流,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一度非常显赫。[5]102如邀请胡适教授来青演讲“文化史上的山东”[6],以及梁实秋讲演“我的文学观”,演讲面向全社会,学术气氛十分热烈,亦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7]国立山大校长赵太侔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力主聘任高水平教师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8]

上世纪30-50年代,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文学院名师汇集。先后有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洪深、王统照、闻宥、游国恩、陆侃如、冯沅君、赵纪彬、丁山、杨向奎、高亨、萧涤非、高兰、赵俪生、童书业、王仲荦、殷焕先、殷孟伦、张维华、郑鹤声、等文史名家任教,杨振声、赵太侔、华岗三位校长也为文科学生教授课程。[9]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汇聚了众多的文化名家,他们在青岛进行教学、创作和艺术活动,涌现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

如闻一多创作长诗《奇迹》及散文《青岛》;梁实秋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沈从文在青岛创作和发表小说47篇,论文及诗歌8篇,传记3篇,出版小说及作品集7部,《八骏图》便是在青岛时期发表的[10];老舍一生文章半数左右是在济南和青岛写成的,《骆驼样子》就诞生在青岛的黄县路寓所[11];王统照创作了《山雨》,就读于国立青岛大学文学系的臧克家在青岛出版了最早的两本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洪深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这些教授、作家的写作研究及创作,在文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陆侃如、冯沅君两人合编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被选为高校中文系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史简编》被译成英、俄、捷等文字出版。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老子正诂》得到毛泽东的赞扬。萧涤非的《杜甫研究》、童书业的《先秦七子研究》、郑鹤声的《中国近三百年大事记》、杨向奎的先秦两汉研究、华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等,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占居领先地位。[12]

1935年,由老舍、洪深、赵少侯、王统照、臧克家等12人发起创办《避暑录话》,共发表散文、杂文、游记、故事、诗歌等76篇,受到读者欢迎,远及香港、四川的读者亦来函订阅。这些文艺作品都在青岛的文学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学校领导、教师的积极扶持下,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时期大学生的文体活动也比较丰富。

1932年,国立青大以研究文学讨论时事为名成立的“新文学研究会”,内部称“左联”,由校内而至校外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同年海鸥剧社成立,主要成员为国立青大的师生,海鸥剧社不但演出进步话剧,还深入崂山农村用崂山方言演出。进步话剧《工厂夜景》在“九一八”事件后演出,很有现实意义,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当晚演出时,校内外“观众不下千余人,济济一堂,诚属空前盛举,颇得观众之赞美”。[13]

山东大学在青岛期间先后创办《励学》、《刁斗》、《文史丛刊》、《星野》、《岛上文艺》、《文史哲》、《新山大》等刊物。梁实秋、老舍、赵少侯等数位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都曾经应邀为《刁斗》撰稿,支持学生的文艺社团活动。[14]

山东大学还组织戏剧研究社,在全市发起戏剧理论研讨。洪深指导山东大学话剧社排演英国著名戏剧家苔维斯的三幕讽刺喜剧《寄生草》,轰动青岛剧坛。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青岛时期由于其独特的环境和办学理念,引进了大批人才,吸引了各界文化名人。众多学者、作家在青岛写下了著名篇章,收获丰厚文艺成果。学生们或在教师影响下,或自发,或受进步组织影响,也积极展开文学活动和组织文艺社团,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都活跃和繁荣了青岛的文化生活,促进了青岛文艺的发展。

三、提升青岛教育水平

山大为青岛培养了高级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的整体素质。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青岛成立后,成为山东唯一的国立大学,山东各地学子纷纷来青报考,甚至北平、上海、南京、西安等考点的报考情况也非常踊跃。各地学子以被山东大学录取为荣。

据1948年报载:“山大考生云涌,各区报考达五千余名,僧多粥少上榜仅三百名”,可见山大入学门槛颇高,采取精英式教育模式,当时青岛已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山大秉承科学先进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在全国大学中别具特色。山东大学每年都举办暑期培训班[15],对青岛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16]

除了举办暑期讲学班,山大还招收旁听生,收取高中毕业生进先修班[17],减少了青岛失学青年数量。青年辅导会每周日在女中授课,由山大讲师担任教授。[18]这种对教育的推动作用甚至辐射到了青岛以外,对教师的培训跨越了地域界限。[19]山东大学通过多层次、多学科、多对象的成人继续教育,满足了各类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1935年国立山东大学第二届毕业生有记录在案的81人中,出国留学的有3人;到有关企业单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有6人;在大学做助教或在有关单位做研究工作的有14人;任中等学校教职的有58人。[20]182

1953年暑假毕业生中,除医学院学生18人,水产系学生17人多就业于各机关单位、水产局等,其余化学系45人,植物系13人,物理系23人,数学系14人,中文系86人,外文系20人,历史系53人,绝大多数就职于中学担任教员,或者于大学任助教。[21]

可以说,山东大学的毕业生任职情况,以中学教员为多,青岛市政府积极出台措施,吸引山大的毕业生到各学校任职,为青岛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1930-1958年的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海洋科研、文化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提升青岛教育水平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构成了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层次,增添了青岛城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第1期.1931-5-4.

[2]周兆利.海洋学科远东第一[N].青岛日报.2011-5-23(5).

[3]刘增人.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青岛市档案馆编印.早期山东大学的三大学科特色[G].资政参考.2012,(2).

[5]刘增人.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青岛市档案馆.国立青岛大学关于邀请胡适教授来青演讲文化史报告的函.A0017-00453.

[7]青岛市档案馆.关于在本校大礼堂举行梁实秋先生演讲会的函.B0038-00538.

[8]《国立山东大学一览》,1935年。

[9]青岛市档案馆编印.早期山东大学的三大学科特色[G].资政参考,2012(2).

[10]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以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中心(1930-1937)[J].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11]刘香.边缘的自由——1930-1937: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作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2]青岛市档案馆编印.早期山东大学的三大学科特色[G].资政参考.2012(2).

[13]海鸥剧社公演盛况.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2-6-6.

[14]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以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为中心(1930-1937)[J].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15]青岛市档案馆.山东大学奉部令举办暑期讲学班.D000124-000

18-005.

[16]青岛市档案馆编印.山东大学对青岛城市文化的影响[G].资政参考.2012(2).

[17]青岛市档案馆.山大招收旁听生,收取高中毕业生进先修班.D000278-00010-0004.

[18]青岛市档案馆.青年辅导会每周日在女中授课.D000221-00037-

0048.

[19]山东省档案馆.恢复国立山东大学设国立师范学校对东北青年小学教师施以训练等提案.J101-09-0740-011.

[20]刘增人.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山东省档案馆.关于1953年山东大学毕业生分配问题.A018-02-

0049-019.

猜你喜欢

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城市文化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武陵春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The Real Life of Xu Sanguan’s Blood Selling Story
The Integration of Life Ceramics and Modern Life
A review of Fukuyama’s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and its competing ontologicaland epistemological standpoints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董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