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的不宽容解读
2014-11-24马志伦��
马志伦��
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一般的序言大多是介绍、推荐某一著作,概括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目的和写作过程,有时也会交代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读者理解著作。《〈宽容〉序言》则像一篇寓言故事,有隐喻,有象征,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序言时,需要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蓄,对此文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品味寓言故事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首先是对于“无知”的理解。浅层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无知无识,不明事理这一层面。然而有些人并非大字不识,也算知书达理,为何也会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无知”事情?比如迷信所谓大师的荒诞解释,笃信神的万能等等,可见对“无知”的含义在此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人们在面对灾害和死亡等一些不能自己掌控以及一些暂时无法解释其原因的事物或者是渴望得到健康和幸福时,就会被一些自称是救世主或能预测未来的大师蛊惑,从而变得愚昧。
没有文化可以无知,有文化也可变成无知,这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因素。因为山谷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未接受外来的新鲜东西的时候,古老的东西便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指南,长此以往,古老的东西便成了至高无上的圭臬,令人敬畏并受到推崇。当然古老的东西并非都是没有道理的,但的确有不少古老的东西是腐朽的,需要抛弃,或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变的,特别是时代变了,很多东西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古老的东西受到尊奉并且不许怀疑,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社会的停滞与不思进取,其中更有为了维持现行的秩序不被打破,从而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被褫夺的企图。“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握有古老东西的解释权,于是古老的东西便成了束缚大众头脑的紧箍咒,成了维护旧制度的利器。由于无知的人们不仅有目不识丁的群众,还有有知的知识分子,因而使得“无知”的人群范围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的冷落并遭到人们的唾弃,从而使得一些对古老东西本有怀疑的人,也就不敢大胆地表现出有知,只能无知或装作无知,随从大流,明哲保身。由此看来,古老的东西得以延续,不仅有客观的原因,更有人为的因素。
其次是对于“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的理解,不能只认为是贬义和讽刺。“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也许从个人的品德上无可指责,他们就像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套中人”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尽管是一个中学教员,职业是传播知识教人做人,不过却是一个落后、保守和维护一切旧制度的守旧派典型人物,其性情孤僻,胆小怕事,甚至晴天也要带上雨伞,套上雨鞋,把头缩进大衣的领子里,竭力想用一个套子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更可怕的是别里科夫不仅要用“套子”把自己包裹起来,还竭力用这个“套子”去套住别人。“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的行为和别里科夫如出一辙,他们自己因循守旧,还借此支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但因为是“君子”和“老人”,所以受到山谷里人们的尊敬,被他们冷落意味着会是这个山谷中的异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死气沉沉、刻板无趣的社会,人们却能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这种现象需要深思。
别里科夫这个脸色发白身体羸弱通宵做噩梦的“套中人”,居然能有恃无恐地控制整个中学达十五年之久,并不说明他本人的能量有多大,实在是他背后有专制体制这个大套子的支持,专制体制利用各种专政工具,镇压人们的反抗;它僵化保守,仇视一切新生事物,阻碍社会进步,哪怕是轻微的自由思想,也要采取高压手段予以打压。别里科夫自觉地充当了这一体制的代言人和维护者,而他的身份也让他的“套子”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很大的危害性。而“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与别里科夫一样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正是这些人把无知山谷变成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充满愚昧、守旧、野蛮和褊狭,产生一大批思维麻木的人们。“正人君子”和“守旧老人”这样的作为除了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长期浸染着守旧思想的本能表现。
第三是对于人们“暴行”的理解。无知的山谷如同“铁屋子”,里面的人不肯走出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但终究有勇敢者会试图走出来。这些男男女女后来出走山谷,有些人未能逾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最后陈尸于石崖脚下。有些人终于走了出去,然而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为什么没有回来?有人说是不敢回来,有人说是不愿回来,联系上下文,还有一种可能是回来了,但被处死了。但终于有一个漫游者成功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对于敢于离开山谷的人,等待他的是屈辱和失败。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这个漫游者,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手段很是残忍。而施暴者在干这样的事时,也许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使,却都以维护正义的面目自居,深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他们原先并不是天性残忍的呀,何以会做出这样凶残的事?值得深究。
漫游者与举起沉重的石块杀死他的人们本属同一阶层,为何不久以前还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会助纣为虐,杀死原本想要引领他们通往一条更美好的家园大道的先知先觉者?回答是为了遵守法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借口。问题是这些法律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是不是经过大家的商讨和认定;或是由谁制定的?也许是少数人在密室里决定之后的结果。这就应验了前面所说的,在无知的山谷里面,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没有人来表示疑问,也就一直按照这样古老的规则来行事。
这里应当让学生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漫游者的命运很像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夏瑜革命原是为了拯救像华老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以及二十多岁的人等这样的普通市民,让他们能过上有尊严并且是幸福的生活,然而他的行为并没有被这些人理解,华老栓宁愿相信康大叔这个维护封建制度的鹰犬的话,人血(革命志士的血)馒头可以治好当时是难以治愈的痨病;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和二十多岁的人等又为夏瑜被红眼睛阿义(牢头)拳打脚踢而叫好,并称赞阿义的好拳脚,须知康大叔以及阿义都是欺压他们的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现在这些被欺压的人自觉地站在欺压他们的人的立场上,不仅驯服阿谀,更是鼓噪助威,真让夏瑜等先知先觉者们欲哭无泪了。
人们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在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也成了一般民众的思想,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极端的思想与荒谬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社会状态酿成的恶果。
然而事实终究会证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原先是相信古已有之的所谓信条,但临终却也对此发出了疑问。这就如同一个缺口,一旦决堤之后,这个缺口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势不可挡。记得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小孩子,许多人对皇帝身上未穿衣服视而不见,不愿去戳穿皇帝身上其实未穿衣服的谎言,让假象一直存在下去,但终有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孩说了真话:皇帝身上的新装其实是什么也没穿,是糊弄人们的骗局,这真让那些比小孩有知的大人们汗颜,并非他们的眼睛被蒙蔽了,而是他们的心灵被蒙蔽了。
“归根到底他(先驱者)是对了,守旧老人错了……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只是这样的觉悟来得太晚了,人们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驱者就像是那支在冬末临春怒放的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的,等到春天来临,大片花朵绽放的时候,梅花早已凋谢,她为人作嫁衣裳,自己却不能因此受益,也许这就是先驱者的宿命,然而伟大也就在此。“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只是这样的故事不会终结。
寓言就是有所寄托,或托物言志,或托事言理。所以在理解上就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需要深层次的开拓。学生囿于阅历的浅显以及知识面的不足,有些理解难免单一,需要教师做一定程度的阅读指导,这些指导包括联系、连接和联想等,以此帮助学生品味出寓言故事中的隐喻之意,如能因此温故知新,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