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辽宁
2014-11-22沈艳张鹏
沈艳 张鹏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3—138—04
[内容提要]推进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环境道德观念;构建美好愿景,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构建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提升全省人民的生态文化素养;加大生态制度建设力度,完善相关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扶植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辽宁
一、辽宁省生态保护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相继实施了碧水工程、青山工程和蓝天工程;创新辽河流域、凌河流域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辽河流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开展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完成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形成近1 000公里长的绿化带;完成滨海大道两侧绿化任务,形成1 400公里长的景观绿化带;加快推进朝阳、阜新、铁岭660万亩荒山绿化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我们在实地考察中也了解到,辽宁作为一个重工业基地,其GDP的增长同能源的需求息息相关,石油、煤炭依存度相对较高,导致我省生态环境压力主要来源于碳的大量排放;同时,在石油、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很多污染物,除碳的排放外,还有二氧化硫、氧化氮、汞和其他重金属。在我省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大规模进行调整且GDP增长对能源需求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面对能源、发展和生态相互矛盾制约的这一事实。
在盘锦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治理辽河方面,点源上环境检测大多实施在线检测,能够很好地对环境指标进行控制,但是面源上环境检测,由于各个行政村居民居住分散,对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改善,不仅仅是盘锦一个市地存在这样问题。由于面源的特殊性,我们还需加强行政村环保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广大人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次调研我们认为,环境道德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不节制、不合理地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破坏。要消除环境问题,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改善人们的观念,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唤起人们的环境良知。
二、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全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环境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我省生态意识亟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先从生态意识的唤醒着手。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一个全民的、全面的生态意识的唤醒,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就是完成各项环保指标,而是要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建立全民生态意识从何入手,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建立环境道德观念。而形成环境道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的进行,首先需要一个生态意识上的唤醒,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依然存在制约。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开发区,在GDP政绩观的指导下,重视经济利益,而轻视环境利益,结果是经济指标上去了,公共环境质量下降了;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只顾企业局部利益,不顾社会整体利益,将环保成本外部化,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的现象屡有发生,结果是企业盈利了,社会为其环境成本埋单了;一些项目建设单位,在开发建设中,不尊重自然生命,破坏生态等行为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公民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公共利益,乱扔垃圾、破坏花木、捕杀鸟类等造脏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屡禁不止。此外,社会上不环保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仍然盛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除了反映出环境保护的法治力度不够外,更反映出社会整体对环境保护在内心里缺乏足够的重视,环境道德观和生态文明素质不高,公民基本的环保义务和责任感不强。另外,对环境保护的规划也重视不够,各级环保部门制定的环保指标没有成为当地政府政绩评价的主要内容,致使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并没有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景和统一意志,具体工作实践中,这些规划往往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三)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引导有待加强。在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中,在公民社会公德教育中,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鲜有关于环境道德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卫生、不环保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环保常识和环境道德观教育。
(四)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不清晰,社会各界的环境道德自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公民道德体系建设中环境道德的建设,致使现行的公民道德观中,对于什么样的行为符合或不符合环境道德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环境有其自身的承载力和净化能力,而对自己的一些不道德的环境行为不以为然,心安理得,缺乏基本的道德自律。
(五)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不力,缺乏环境道德他律机制。在当前民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一些环境失德行为不能受到公众及时反馈和监督。此外,环境自身对不良环境行为的反馈也是被动和缓慢的。在此情况下,单凭环保部门有限的力量又无法对所有环境违法行为及时监管到位,在现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体制机制下,生产经营者很多时候是凭自己的良心对待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道德他律。
(六)环境道德的奖惩机制不健全,舆论氛围不浓。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企业的环境道德失信行为(如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污,甚至私设暗管,违法偷排等)还不能受到舆论的谴责和相应的惩戒。对于那些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环境友好型企业、那些热衷于环保事业,主动监督举报不良环境行为的社会个体和单位,又没有特殊的奖励政策和必要的激励机制,甚至有些举报人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和损害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热情,久而久之形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氛围,动摇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基本要求和社会基础。
三、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唤醒生态意识,建立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只有让广大民众从意识上唤醒对环保的重视,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计划,把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消费观作为重要内容,把环境道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媒体宣传和各级干部培训规划中。以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将环保知识送进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努力使环境道德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根植社会、深入人心。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环保领域群众工作的规律,科学宣传,主动沟通,及时回应群众的环境关切,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唤起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有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她们在家庭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观和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省开展系列环境友好创建活动,打造百个省市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千个环境友好学校,培养万个环境友好使者。通过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升公民环保素质,这样逐步从宣传、教育到普及,使公众最终自觉自愿地参与环保。
(二)构建美好愿景,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这是构建“美丽辽宁”的共同愿景,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针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建议在制定辽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要明确提出美丽辽宁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发展路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让全省上下广泛知晓,认真履行规划的要求,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辽宁成为全省各界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行为选择。
(三)构建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提升全省人民的生态文化素养。以构建环保诚信体系为目标,分类制定政府、企业和公民环境道德行为规范,使社会各界都清楚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环境道德要求,什么样的行为不符合环境道德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的环保诚信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把环境诚信评价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带头践行环保诚信,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鲜明导向。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益开展评估研究,不断探索绿色GDP评价体系,把经济增长质量、环境改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点内容,体现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四)加大生态制度建设力度,完善相关奖惩机制。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对先进省市经验的交流及学习,因地制宜地完善我省保护生态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对于节能减排达标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企业进行环保设施投资建设以及热心环保公益广告投放的企业进行进一步补贴或税收优惠。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对连年环保不达标企业进行有效处理。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上的建设和奖惩机制,促进企业,个人在从事社会活动时首先想到是否对生态有影响,让生态环保渗入每个人的心里。同时,政府带头践行环境道德,引导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以构建环保诚信体系为目标,分类制定政府、企业和公民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并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五)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辽宁成立环保组织在全国是比较早的,1991年,辽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注册成立。因为环保组织是自发自愿的,所以,一个地区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和规模最能反映当地对人民对环保的态度。希望加大对民间环保组织支持,关爱,扩大环保志愿者队伍,让其健康成长起来,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使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组织规模日益壮大,从而更好地使全省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
(六)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扶植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的载体,如何将生态文化发扬传承,就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刻挖掘我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能量,推动生态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主要载体,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依托我省的环境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湿地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化石文化和玉文化等各具我省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元素融入生态文化产品创造和产业发展之中,打造我省生态旅游文化套餐,提升我省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寓环境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之中。充分发挥我省人文及自然资源,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投资于生态文化产业,创出辽宁品牌,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