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与开放式教学
2014-11-22刘旭阳邓新纳王泽岳
刘旭阳?邓新纳?王泽岳
摘 要: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移动学习契合了开放式教学的开放性理念,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本文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将其与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相融合,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下流行的移动学习模式的结合。
关键词:移动学习;开放式教学;教学融合
移动学习(M-Learning)一般是指学习者通过无线通讯网络和个人可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及上网交流学习协作的学习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一轮通讯技术的改革和进步,特别是PDA和移动手机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面临着一个迅速变化、开放的社会,学习者通过智能手机利用高速发展的无线电通讯网络上网、查资料、看视频等已经越来越普遍。移动学习一般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或某些移动应用程序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相较于传统学习的文字、图片这种单一的呈现形式,移动学习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他们学习的疲劳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它的教学模式灵活,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和学生个体的发展性,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不等同于开放题的教学,而是更注重教学环节中各个方面的开放性,教学中所谓的“开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它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知识实践的本领,提高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学所长。移动学习是学习方法,开放式教学是教学模式,两者结合并不矛盾,因为教学是为了使教学相长,教师教的过程也是知识经验的学习积累过程。
1.移动学习的开放性特征
从移动学习的方式上看,它是在远程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具有网络化、多媒体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特征,又随着个人可移动设备的发展,具有可移动性、便携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目的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并可以双向交流,是开放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1)移动学习具有时间和地点的开放性特点。随着3G和4G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PDA以及其他可以通过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掌上电脑等已经可以适时上网下载网页、视频及资料,而且这些可移动设备的存储空间可以扩展,已经可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存储及下载学习资料并进行学习的需要,可以说移动学习是真正实现时间和地点开放的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2)移动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移动学习者通过网络连接的是更为广阔的信息系统,因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课堂授课或教师讲解,可以接触更多的信息资源、观点和理论方法。传统的教学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点与点知识传输,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可以接受到更多学习内容,接收到的不仅是知识内容,更培养和锻炼了其知识辨析能力。
(3)移动学习具有开放的教学交流方式。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平台获取知识并及时进行知识更新的行为都属于移动学习的范畴,现在这些电子通讯手段已被广大网民所熟知并运用,所以将其融入教学中能构建更为开放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更及时、更便捷地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更新和认知构建,教师也能更迅速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是开放式教学中教学评价和教学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2.移动学习与开放式教学的融合
(1)开放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以教材为主,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传输给学生。移动学习内容不拘于课本和课件,还包括音频、视频、游戏以及多种文本文件,更能体现学习的多面性、趣味性和广泛性。将移动学习内容引入开放式教学,把传统的知识讲解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结合,构建便于携带和下载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和内容,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获取知识,在课外亦可,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化。
(2)开放教学方式。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技术和设备作为知识传递的工具,将其引入教学,与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讲解不同,学习者可以随意支配时间,把握空间,获取更加多元化的信息,通过更加多样的交互行为,让学习不再受限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让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让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具有更深的参与度。
(3)开放教学评价。开放式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开放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传统教学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少数学生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分,无法真正实现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作用。将移动学习中的教学交流方式引入开放式教学,可以更利于开放教学交流和评价过程,通过实时交流,学生不再只是被考查的对象,更可以及时地反映出其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张 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刘 巍,徐 鑫.浅谈移动学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1):104—105.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理学院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