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飘逸”简析

2014-11-22陶文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司空诗品

陶文娟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飘逸”简析

陶文娟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艺术形式独具特色,被称为“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飘逸”一品,又是其对诗歌思想艺术评论的重要一支。

《二十四诗品》;飘逸;起源;诗学特征

一、“飘逸”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飘”,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解释为:飘,回风也。从风猋声。抚招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则注释为:回风也。回者,般旋而起之风。庄子所谓羊角。司马云。风曲上行若羊角也。释天云。回风为飘。匪风毛传同。按何人斯传曰。飘风,暴起之风。依文爲义。故不云回风。

除了《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玉篇》中解释为:飘,旋风也;《尔雅·释天》中则是:回风为飘。

上面提到的“羊角”,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就有过相关的描述:“抟扶摇羊角而上”,其中的“羊角”也是对风行之状的一种较为形象的描述。而整体的《逍遥游》本身其实也体现着一种逍遥自在的飘逸之气的。从上面的各种古代字典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对“飘”字的本义的理解还是比较相似的,“飘”的本义也就是旋风、暴风的意思。后来“飘”的如“流离”“洒脱”等诸多意义,则是在其本义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逸”在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为: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夷质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为:失也。此以叠韵为训。亡逸者,本义也。引伸之爲逸游,爲暇逸。从辵兔。会意。夷质切。十二部。兔谩訑善逃也。说从辵兔之意。谩,訑皆欺也。谩音蛮。訑言部作詑。音大和切。兔善逃,故从兔辵。犹隹善飞,故夺从手持隹而失之。皆亡逸之意。

辵兔,是兔子善于奔逃的意思,所以“逸”的本义是逃跑。而“逸”后来的意义也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

上面是结合《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典,就单个的“飘”和“逸”的字义来分析的。而“飘逸”一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有时也写做“漂逸”,而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大概是在汉魏之际到两晋之间。一开始,汉代王粲的《浮淮赋》中就有诗句:“苍鹰飘逸,递相竞軼”。此时,“飘逸”的词义是轻急之貌,整句诗是描写了一个雄健的苍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的自在飞翔的场面。但是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人们又用这个词来形容人物的神采以及诗文的风貌。关于这种意义的较早的例证是晋人葛洪赞美陆机的一句话:“弘丽妍赡,英锐漂逸”。这句话将“英锐”和“漂逸”连用,旨在强调的是陆机文风的锐利和卓尔不群,结合着整句话的意思来看,这里的“漂逸”已经带上了一种刚性的色彩。而“飘逸”的这种刚性色彩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逸”的意义延伸繁衍出来的。在魏晋时期,“逸”在文论中时常被提及,并且多是带有这种刚性的色彩。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这里的“逸”字就是奔放的意思。到了唐代司空图提出“飘逸”一格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的其比较柔和的一面,与上面的刚性色彩还是存在差异的。

魏晋之后,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意义之外,词义也更加的丰富。像宋代周煇《清波别志》卷上的“米元章风度飘逸,自处晋宋人物,然所为不羁,得‘颠’之名。”意思就是神态举止瀟洒脱俗的意思。此外,还有轻率、不稳重的意思;轻柔飘动的意思;以及用来形容书画家笔势飞动灵活的意思。此处就不赘述。而在《二十四诗品》中,杜黎均认为:司空图把“飘逸”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本体词飘逸,原指人的神态的潇洒。《飘逸》篇却把超脱世俗的孤高风貌,注入到飘逸风格之中。下面就结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飘逸”一格来进行分析。

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飘逸”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上承刘勰的《文心雕龙》,鈡嵘的《诗品》,皎然的《诗式》;下启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士祯的“神韵论”,王国维的“意境说”,对后代的诗歌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的'“飘逸”一格是这样表述的:

落落欲往,矫矫不羣。緱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惠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彼无垠。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

郁沅的《二十四诗品导读》中是这样解释的:“飘”,飘然潇洒;“逸”,闲适高逸。将“飘逸”理解为一种潇洒高逸的诗境风格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开头这四句论述的是诗人的气质与诗歌的境界之间的关系。更具体一点分析,“落落”,孤高寡合的样子;而“矫矫”,则是耸立突出的样子。综合来看,前两句描绘的是一种飘逸超凡的气质状态和行为风度。而后面的“緱山之鹤,华顶之云”,则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飘逸的诗境和画面。“緱山”,也就是緱氏山,是传说中周朝时王子乔驾鹤成仙的地方。“华顶”,也就是华山之顶。就像从緱山飞去的仙鹤,就像漂浮在华山之顶的云彩,这幅画面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飘洒、高逸的感受。

“高人惠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四句则是讲诗人的内在修养与诗境创造之间的关系的。作者认为诗人内在的精神修养对其创作的外在诗境可以起到决定的作用。“高人”,就是品格高洁之人;“絪緼”,则是光彩和美之状。“御风蓬叶,泛彼无垠。”也是通过描绘一幅画面,使我们对飘逸的诗境有一种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像乘风而行的蓬叶,在天空中自由的翻飞。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则是理论的阐述。作者认为飘逸的境界,虽然不能像具体的物件那样自如的掌握在手中,但这之中的道理,人们还是能够明白的。想追求飘逸境界的人越是想达到,可能它却会离你越来越远。这也就是在告诉人们,“飘逸”的诗境是不能够强求的,它是一种自然地积累和胸襟的流露。

通过对“飘逸”一品的逐句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而这个规律在《二十四诗品》中的其它品目之中也是依然成立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没有论证和判断,它的每一“品”都意在刻画一种意境,因而作者不厌其烦的为我们勾勒一幅又一副的画面,为的是能够给读者一种直观的画面感,更能够唤起人们想象和感悟的兴趣,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每一种诗歌意境的特征。当然,这也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与钟嵘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品》的不同之处。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贯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是一种冲淡自然之气。这种气充斥、渗透在二十四品的每一品中。所以即使司空图也写到了像豪放、高古等的诗歌风格,但其中仍然能体会到的是道家的一种自然之气。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主体上是对道家之道,尤其是庄子自然之道的继承与发挥。“道家”中“道”的概念最初是由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却是在庄子手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使它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和解释。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是至高无上的。而将“道”与文学思想相结合的话,道就是自然,只有符合自然之道的才是真,才是美;反过来,只要是违反了自然之道,都是不符合审美原则的。而贯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道”,则是在这两种解释的基础上的阐发和发挥。所以即使司空图写到了像豪放、高古这种诗歌风格,但是仍然能够体会到充斥其中的一种自然之气。

三、“飘逸”的诗学特征

司空图将“飘逸”作为二十四诗品中的重要一品来阐释,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诗学风格来论述,将之与其它诗歌风格区别开来,那“飘逸”的诗歌风格应该如何界定?具有怎样的特征的诗歌才能归入到“飘逸”这一品中来呢?通过比较分析,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具有“飘逸”诗风的诗作意境应该是灵动自由、闲适任意的,它可以如乘风飘空的蓬叶,也可以像山顶浮动的云彩,它是不受外界羁绊的一种存在状态。只有自身先有了自在的权利,先有了自主的心性,才有可能达到这种不受羁绊的诗风。

第二、具有“飘逸”诗风的诗歌,它所要表达的,既可以是想象出来的虚物,也可以是现实中的实物,但是他们都要有一种共同的特征:经过诗人加工之后,形成的是一种飘然若仙的自在之感。具有“飘逸”诗风的作品,其中所描写的事物和体现的情感要是自由的,是不受外界的规范和约束的,它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不管是喜怒哀乐,亦或是离别相聚,是一种随性的心境,是一种无虑的潇洒。通读诗歌,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舒畅自由的感受,是一种潇洒闲适的洒脱。虽然诗中不一定非要出现与仙人、仙山等有关的意象,但是它形成的意境一定要是飘然洒脱的。

第三、“飘逸”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一种自然天成的气度。能够给人以“飘逸”之感的作品,其中的意境是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其中的情感是水到渠成的流露,其中的表现技巧是不加雕琢的升华,一切就是这样的潇洒超然,闲适高逸。虽是人工打磨的精品,却找不到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只有自身具有了这样的精神气度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注重的是诗人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已有的情操陶冶,如果想要找到固定的模式或捷径,是决不可得的。

司空图认为诗的真正目的并不在诗歌本身,而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一种平等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蕴含着更为本真的人的精神自由,以及人性的回归。而司空图的“飘逸”展现的也正是对人的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慰藉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想要判断“飘逸”的诗歌风格,是不能够通过诗歌的意象或者是语言来简单的下结论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感受诗歌的情感特征,透过诗歌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潇洒闲适的心性才是“飘逸”最重要的特征和判断标准。

综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飘逸”一品又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的诗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其中蕴含的那种自然冲淡的洒脱之气则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

注释:

①俞绍初校点《王粲集》卷二,中华书局排印本:16.

②《晋书》卷四十五《陆机传》,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编《二十五史》本:1416.

③《文选》卷四十二,中华书局影印本:591.

④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74.

⑤郁沅《二十四诗品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6.

[1]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I207.22

A

1005-5312(2014)32-0137-02

猜你喜欢

二十四诗品司空诗品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诗品出于人品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司空见“惯”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之实境
《二十四诗品》之“精神”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