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癌的CT 诊断分析

2014-11-22柳光治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样癌甲状腺癌颈部

柳光治

(庆云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 庆云 253700)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临床较为多见的颈部恶性肿瘤之一,伴随体检项目的不断增多,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伴随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呈年轻化发病趋势,成为当今国民女性的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由于甲状腺所处部位相对复杂,周围包含很多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器官,甲状腺癌术前定性诊断多采用病理学诊断进行确诊,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虽然病理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但当前形势发展下,该疾病的诊断率受穿刺技术及病理学的水平干扰,所得结果存在假阴性,甚至会造成肿瘤转移的潜在风险[1]。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做好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工作,以及确定肿瘤的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这对患者的病情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颈部彩超、颈部核磁共振,颈部CT 等。以往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往往缺乏特异性,CT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甲状腺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探讨CT 诊断甲状腺癌的效果,本文将2011-02~2014-02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CT 诊断及B超诊断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CT 诊断及B 超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实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19~72岁,平均56岁,入选所有患者均给予CT 检查确诊,并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甲状腺癌42例,髓样癌3例,滤泡样癌3例,未分化癌2例。病灶直径0.4~5.7cm;肿瘤分期:Ⅱ期25例,Ⅲ期22例,Ⅳ期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0~74岁,平均54岁,乳头状甲状腺癌41例,髓样癌4例,滤泡样癌4例,未分化癌1例。病灶直径0.6~5.4cm;肿瘤分期:Ⅱ期24例,Ⅲ期21例,Ⅳ期5例。两组在剧本情况方面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 CT 检查方法

实验组采用PHILIPS MCX8228DUAL 螺旋CT 机,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40mAs。嘱患者取仰卧位,颈部过伸,扫描前锻炼患者进行吸气、呼气、屏气功能,尽量保持呼吸处于平稳状态,避免吞咽动作。首先进行平扫,层厚为4mm,层距为4mm,扫描范围为舌骨至颈根部与纵膈水平,进行连续扫描,待扫描结束后,根据病灶大小设置螺距为1:1,采用高压注射器自上肢静脉推注造影剂,一般多采用碘佛醇,所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1.5mg/kg进行定量,注射速率为4mL/s,扫描参数为120kV,200ms。图像处理与分析中应避开囊变、液化、坏死局域,扫描结束后工作站分析图像,将病灶与正常的甲状腺组织进行对比,同时测量病灶范围,进一步做图像处理分析。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1.3 甲状腺癌的CT 诊断标准

甲状腺边缘模糊不清,呈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衡,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形状不规律,多伴有小的分叶组织,部分病灶可见片状的高密度影,可见淋巴结肿大,多位混杂密度,癌肿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界限模糊,气管呈现移位,甚至受压明显出现变形,同时病变区域有钙化灶,呈沙砾样钙化。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标准:颈部其他区域的纵隔淋巴结大于1.2cm,颌下和颈内静脉二腹肌区的淋巴结大于1.6cm,呈现低密度影或均呈现中央有坏死,即可判断病灶已淋巴结转移。

CT 及B超阅片应由两位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影像诊断医师查阅,当二者对影像学特点描述存在差异时,应再次由科室集体进行诊断分析。

2 结果

2.1 甲状腺癌的CT 表现

乳头状甲状腺癌42例,髓样癌3例,滤泡样癌3例,未分化癌2例。癌肿位于左叶20例,位于右叶25例,位于峡部3例,位于双叶2例;病灶形状:圆形或类圆形8例,形状不规则形10例;边界不清12例,边界清楚10例;合并液化5例,伴有囊变及液化坏死5例,病变形态多有分叶,其中最大径为5.7cm×4.2cm,最小为0.6cm×0.4cm,病灶多与正常甲状腺界限不清,为混杂密度区,边缘不规整。强化时瘤结节或壁结节周围环状强化,有更低密度区为坏死或囊性变。呈浸润性生长,囊壁厚薄不一,无完整的包膜显示,内壁不光滑,可有壁结节形成,形成“靶眼征”。可见半岛强化征,强化残圈征等,与正常组织间密度差距更大。

2.2 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结构及淋巴结的转移分析

术前进行CT 诊断:气管浸润3例,肿块发生囊性病变7例,食管浸润4例,颈动脉鞘受侵15例,向气管、食管沟浸润引起喉结构破坏10例,病灶内有散在呈沙砾样钙化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

2.3 甲状腺癌的检出率

实验组病变检出率为94%,对照组病变检出率86%,二者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甲状腺检出率对比(n=50)

3 讨论

甲状腺癌好发于任何年龄阶段,以青年、中年居多,伴随年龄的逐渐增大,60岁患者发病率降低,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颈部恶性肿瘤,甲状腺癌多见于单侧发病。根据病理分类可将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临床多见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约占半数以上,由于甲状腺位于人的颈前部,结构相对复杂,是通过两个侧叶及连接两侧叶的峡部组成。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一直根据细胞学检查诊断,而对于细胞学检查而说,患者大多不易接受,属有创检查,并且,伴有肿瘤转移的潜在隐患,因此,CT 扫描成为目前检查甲状腺癌最佳定性诊断方法。临床诊断甲状腺癌多进行强化CT 扫描,对确定手术方式、范围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甲状腺癌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但及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分化良好的患者能够延长生存期[2]。甲状腺具有储碘功能,当癌肿破坏局部储碘单位时,其贮碘细胞被破坏,甲状腺组织中含碘量下降,疾病早期多存在假包膜,形态相对规则,肿块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进行CT 平扫后,可见低密度灶,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均匀或不均匀分布,融合的淋巴结多表现为团块影,瘤体外缘见单个或多个外向突出瘤结节,可发生钙化,以颗粒样钙化最为多见,囊变者可见“半月征”,此为甲状腺癌的特征性变化,伴随肿瘤的生长,具有完整包膜的甲状腺癌组织十分少见,腺体缩小,逐步侵犯甲状腺被膜,此时进行强化CT 扫描可视甲状腺被膜中断特异性表现。B超检查是甲状腺疾病的基本检查方法,具有简单、方便、廉价等优点,但对于较小的肿瘤病灶,增厚前后病灶显示不明确,检出率较低,且病灶血供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容易发生漏诊,本组研究表明,B超诊断甲状腺癌诊出率约为86%,影像表现:不规则形实质性低回声暗区,边界呈“蟹足状”改变,内部可视不均匀的质密集小光点。包膜不完整,且浸润周围软组织,与实验组对比,检出率较低。甲状腺癌与甲状腺其它疾病相鉴别:①甲状腺癌:病灶呈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形态不规整,组织分界模糊不清,气管壁受侵破坏,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受侵表现;②甲状腺腺瘤:边缘清晰,形态规整,分界清楚,瘤周存在完整强化环;凡符合上述几点均可判断。除此之外,CT 增强及薄层扫描也是准确甲状腺癌性质及范围的主要方法。综上所述,对影像表现综合分析,有助于对甲状腺病变的定性诊断。颈部CT 扫描对甲状腺癌的检出率较高,定性诊断方面也占一定优势,实验组病变检出率为94%,有2例患者实为甲状腺瘤,对照组病变检出率86%,有5例患者实为甲状腺瘤,有2例患者实为甲状腺囊肿,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T 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 表现中,影响特征具有多样性,其内在规律有待进一步探讨。学者们建议,临床诊断甲状腺癌可联合几种影像学方法同时使用,以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率。

[1]段成洲,王功夏,李铭,等.CT 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0,23(2):168-170

[2]蔡爱群,陈俊伟,李仰康.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56例CT 增强表现及其意义[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23(2):108-110

猜你喜欢

样癌甲状腺癌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乙肝合并肝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
5例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分析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