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初中级阶段条件类连词教学的偏误分析
2014-11-22周桐
摘 要:留学生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培养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感知和思维模式,从而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影响深远。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连词教学很关键也很有难度。对连词掌握和使用不当,常常是导致留学生语段、篇章等出现语义逻辑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实际教学的情况看,留学生初中级阶段汉语教学中主要会出现27个连词,其中条件类连词占了很高的比例,而留学生对于条件类连词的掌握情况却是最不好的,使用时出现偏误也最多。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为基础,以中介语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为依据,就初中级阶段留学生使用条件类连词产生的典型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 初中级阶段 条件类连词 偏误分析 教学建议
在现代汉语的虚词当中,连词是很重要的一类。连词不仅可以连接词、词组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群、段落以至于篇章。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连词的教学至关重要。汉语中的连词无论从语义、句法,还是语用等层面来看,都与其他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连词掌握和使用的不当,常常是导致留学生语段、篇章等出现语义逻辑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汉语词汇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和分析可以看出,在留学生作文所出现的篇章错误中,由于虚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偏误比例远远高于实词,这其中,又以连词使用不当而产生偏误最为典型。留学生在对连词的运用过程中,误代、误加、遗漏等现象比比皆是。
初中级阶段的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培养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感知和思维模式,从而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影响深远。
在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相比于较为集中的语音和语法教学,以词类为划分标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很少的。对于连词的教学常常也是和其他词类编排在一起展开进行的,而同一连词可能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又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课文内容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的分散化,以及作为重要语法手段之一而本身并无具体实际意义的词类特点等,这些都给对外汉语的连词教学带来了不可规避的困难。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看,在留学生初中级阶段汉语教学中条件类连词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基础,以中介语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为依据,就初中级阶段留学生使用条件类连词产生的典型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连词及其使用情况
“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1](《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汉语考试服务网)以新汉语水平考试为参照标准,完成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涉及的词汇应至少包括从HSK(一级)到HSK(四级)的1200个词汇。
HSK(四级)词汇中包含连词27个,这27个连词从意义上可以分为九个类别,分别是承接类连词“然后、随着、于是”,递进类连词“不但……而且……、不仅、并且”,选择类连词“或者”,因果类连词“因此、因为……所以……”,条件类连词“只有、只要、无论、不管、既然”,假设类连词“要是、如果”,让步类连词“尽管、即使、虽然……但是……”,转折类连词“可是、然而、却、否则、不过、而1”,以及并列类连词“和、而2”(本文将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标注为“而1”,将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标注为“而2”) 。
在对以上27个连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汉语学习初中级阶段要求掌握的转折类连词有六个,数量最多,其次是条件类连词,有五个。但是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留学生对于条件类连词的掌握却是最不好的,使用时出现偏误的概率也最高。
二、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条件类连词的典型偏误类型及其偏误分析
(一)连词“只有”和“只要”误代偏误的个案分析
作为条件连词的“只有”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产生的偏误共计25处,全部为误代偏误。作为条件连词的“只要”产生的偏误共计33处,分别是误代偏误27处,遗漏偏误2处,误加偏误4处。在这两个词的偏误类型中,误代偏误的比例是最高的,产生误代的原因均为连词的误代,具体又分为“只有”和“只要”的误代以及“只要”和假设类连词的误代两种情况。
1.“只有”和“只要”的误代
在这两个词的误代偏误中,因“只有”和“只要”区分不清而产生的连词误代最为典型。例如:
*(1)只有给我工作就行了。
*(2)只有彼此能坦诚相待,一切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3)每个人都只要依靠自己本身,而不依靠别人,才能达到目的。
*(4)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不分种族,异体同心,站稳岗位,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更繁荣,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同属于条件类连词,“只有”和“只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多与“才”或“方”等词呼应,表示的是一种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例如:
(5)只有保持适当的有机质含量才能提高土壤肥力。
(6)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
“只要”表示一种充分必要的条件,常常和“就”“便”等词呼应,表示逻辑中假言判断的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结果。例如:
(7)成功就像做梦,只要你敢于去做,可以在梦中得到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
(8)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有梦想,就不怕梦想无法实现。
例(1)和例(2)中,“给我工作”和“彼此能坦诚相待”分别是实现“行”和“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充分条件,而非唯一必须的条件,所以应当用“只要”而非“只有”。例(3)和例(4)中列举的都是实现结果所必需的条件,连词应当使用“只有”而非“只要”,例(4)的“就能”应改为“才能”。
2.“只要”和假设类连词的误代
“只要”的误代偏误还有一类是因为和假设类连词误代而产生的。例如:
*(9)我们只要依照这个规定去做的话,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好,对于公众利益也好,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10)我对流行歌曲的看法还是挺保守的,也绝不会对它如痴如醉地狂热,只要曲子悦耳,也会多听几回。
连词“只要”表达的是一种逻辑上的假设和推断,这种假设可以是对某种条件的假设,也可以是在某种条件下提出的假设,它所提出的假设往往包含着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意愿。“只要”所提出的条件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事情或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常常是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需的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既定的事实或将来可能达到的某种情况,也可以是过去的某个已然或未然的事件。“如果”“要是”“假如”等假设类连词表达的一定是非既定情况下的假设,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既可以是对发生在过去的已然之事的否定,也可以是对发生在过去的未然之事的否定,还可以是对尚未发生之事的某种假设或猜想。
在有些情况下,“只要”和“如果”可以互换使用,但是互换后句子所传达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表示假设,它隐含着相反的假设,不包含意愿的感情色彩。‘只要表示最低或必要条件,它不隐含相反的意义,而是隐含其他条件的意义,其后的条件一般包含说话人希望实现的感情色彩。”[2](《“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第62页)
例(9)中,“依照这个规定去做”表示的是一种假设,它包含着“不按照这个规定去做”的结果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公众利益,都会有影响”,因此这里的“只要”应改为“如果”。例(10)中“曲子悦耳”是一个“对流行歌曲看法保守,绝无狂热”的人“多听几回”的一种假设性条件,如果“曲子不悦耳”,结果肯定是“我绝不会多听”,所以此处的“只要”应改为“如果”或者“要是”。
(二)连词“既然”误代偏误的个案分析
“既然”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了157处,使用偏误共4处,全部为连词误代造成的偏误,特别是和连词“即使”发生误代的情况最为典型。例如:
*(11)我父亲较严格,既然我得了感冒,也让我上学。
*(12)既然跟他们见了面,也不打招呼。
“既然”作为连词用于复句之中,通常出现在前句,用来提出整句的前提和理据,这种前提和理据一定是既成的事实。后句往往用副词“就、也、还”等与其呼应,对客观情况或主观事实进行推断和反应。例如:
(13)黑洞既然看不见、摸不着,天文学家又是怎样发现和观察它的呢?
(14)既然不会下雨,何必带伞。
“即使”是表示假设的让步类连词,与“既然”不同的是,它所表示的条件既可以是与既成的事实相反的事情,也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但都属于一种虚拟的情况,而非客观的事实,其后常常可以用副词“也、还”等与其呼应。例如:
(15)即使同一株树上的叶子,也有大小、老嫩的区别。
(16)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例(11)中“我得了感冒”是一种让步性质的假设条件,而非既定的事实,所以“既然”应当改为“即使”。例(12)中“跟他们见了面”并不能成为推断“不打招呼”的条件,而是一种让步性质的假设,所以“既然”应当改为“即使”。
(三)连词“无论”和“不管”误代偏误的个案分析
“无论”一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偏误共44处,分别为误代偏误22处,遗漏偏误16处,误加偏误6处。“不管”一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偏误共36处,包含误代偏误21处,遗漏偏误8处,误加偏误7处。“无论”和“不管”都属于表示无条件的条件连词,常用于表示“总让”的无条件让步句中。在它们出现的偏误类型中以误代偏误最为典型,其中又包含连词的误代以及副词“都”和“也”的误代两种情况。
1.连词的误代
*(17)利用这个假期的机会,我们决定无论去游泳,还要挑战潜水。
*(18)人们追求生存时,不管千辛万苦,也会努力克服困难的。
例(17)的两个分句“去游泳”和“挑战潜水”并不存在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从最后一分句的连词“还要”来看,“去游泳”和“挑战潜水”这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此处的连词“无论”应改为“不仅”或“不但”。例(18)的两个分句“千辛万苦”和“努力克服困难”之间没有任何条件与结果的语义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虚拟性的假设和让步,因此将“不管”改为“即使”才恰当。
2.副词“都”和“也”的误代
副词“都”和“也”常常和条件连词“无论”“不管”搭配使用,在多数情况下,“都”和“也”互换使用并不会引起句子意义的改变,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都”和“也”的互换使用则会造成语义层面上的错误,这主要是由“都”和“也”在语义上的差别所造成的。例如:
*(19)应该给妻子看病,无论得了什么病,也要帮助她。
*(20)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每一个人也喜欢假期。
“副词‘都的基本语义中包含了‘总括的意义,而‘也的基本语义中则包含了‘类同的意义。”[3](《“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第56页)当提出条件的分句中包含有任指性疑问代词“谁”、“怎样”、“什么”或出现连词“还是”与“无论”、“不管”连用的情况时,后面分句的副词只能用 “都”,而不能用“也”。例如:
(21)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精进努力地去做,都不会成功的。
(22)古希腊崇拜人体美,不管是何种题材的雕像,也不管是青铜还是大理石雕塑作品,都精心表现。
例(19)表示条件的分句中含有疑问代词“什么”,所以副词“也”应改为“都”才恰当。例(20)中,连词“还是”是“大人”和“小孩子”的总括,所以此句中副词“也”应当改为“都”才正确。
三、针对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条件类连词的教学
汉语连词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针对学习者初中级阶段的条件类连词教学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根据对这些连词在书面语使用中的偏误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一)合理增加必要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练习
在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连词的教学通常是分散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相比于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集中教学,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际来看,都缺乏系统性和阶段性。当然,这和连词本身的性质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特别是书面语中,连词的正确使用是保证语言逻辑清晰明了,语义表达准确无误的重要前提之一。而留学生对于连词的掌握也是其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而合理地增加连词教学的内容,从学生接触一个连词开始,就应当将有关这个词语的准确意义和用法灌输给他们,避免只是简单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向其传递模棱两可甚至错误的知识点。连词相比于其他词类,在汉语中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而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的连词也不过只有27个。因此,适当增加教学的内容并不会对课堂进度的正常开展施加过多的压力,反而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纠正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远远比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要难得多。
此外,对于连词教学的课堂练习也应当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在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安排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紧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盲目追求教学的进度而忽略了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教学
对初中级阶段的条件连词进行偏误分析,会发现学生常常因为对某个连词的性质和用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而出现使用混淆,发生误代、误加或缺词等现象。特别是误代偏误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比较教学不够充分,导致学习者目的语规则使用泛化或发生错误。因此,在连词的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比较教学,力求做到全方位的教学。
(三)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有机结合
语言用于“听”和“说”的规则往往比“读”和“写”要更具有随意性,言语只要能够为说话者传递,被听话者理解,则不会引起过多的交际障碍。但是,“读”和“写”就不一样了,它们往往要求较为严格和规范的语言规则才能够作为语言传递的工具被人们接受。在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初中级阶段条件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偏误分析后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偏误并非是因为学习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存在理解的偏差,而是在对语言规则的运用上出现了问题。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应当重视学生在“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同样重视他们“写”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于连词掌握的情况,更多更直观地体现在他们的写作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全方位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及时而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以HSK真题为参照进行阶段性系统性的辅助教学
系统而全面的教学,适时和充分地巩固和提升,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连词的教学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选择适当的教学阶段进行适时的系统归纳教学。对于初中级阶段的连词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习得的顺序和掌握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对其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HSK真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教师可以充分归纳和选择其中的内容对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以连词为专题的课程,这未尝不是一条好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EB/OL].http://www.doc88.com/p-992286087732.html
[2]郭春贵.“只要”与“ 如果”用法的异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
[3]韩玉国.“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1).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张斌,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周桐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