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浓墨绘彩山
2014-11-22魏伯河
摘 要:《彩山赋》是黄恩彤歌颂家乡山水的名篇佳作之一。作者满怀深情,以浓墨重彩对彩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全面展示了彩山之美,有效地扩大了彩山的知名度。该文的写作有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步换景、井然有序,对比扩张、气象宏大等。
关键词:黄恩彤 《彩山赋》 艺术欣赏
黄恩彤(1801—1883)原名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是晚清著名官员、学者,也是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结集为《知止堂集》(包括正集、续集和外集),此外还有《飞鸿集》《秋声词》《余霞集》等多种,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彩山赋》是黄恩彤描绘家乡山水的重要作品。彩山是宁阳东部的一座名山,因“宁阳诸山皆青,此山独赭色,故以彩名”[1]。彩山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此山奇峰秀出,岩壑幽深,植被丰茂,绚丽多姿;就人文景观来说,则有朝阳观、高姑洞、华佗庙等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遗迹。黄恩彤生长于彩山之北、汶河之畔的宁阳县添福庄(今属蒋集镇),居家时自然多次登临。可以说,是彩山的秀丽景色与浓郁的家乡情结互相作用,催生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彩山赋》。
一、《彩山赋》原文
《彩山赋》仅见于黄氏《知止堂集》和清光绪《宁阳县志》,外地读者难得一见,现引录全文如下:
夫何兹山之玮丽兮,俨凤翥而龙盘。挹岚光而注翠兮,映霞景而流丹。环锦岩以屏列兮,回绣谷以花攒。洵昂宵而绚彩兮,奚翅秀色之可餐。
尔其标奇鲁甸,孕瑞齐坰。考徂徕而肖体,祖泰岱而分形,弟石闾而兄社首,俦云云而侣亭亭。通气则洙泗遥连夫道脉,分野则奎娄上应夫文星。其为状也:迤逦相属,冈隐岭伏,蟠比修蚺,环同卧鹿。东则群峰峥嵘,天作列城,纷葱葱而郁郁,涵颢气于太清。南则浓荫昼昏,万木云屯,鸟呀呀而朝噪,兽踆踆而宵奔。西则墨点遥村,沙明细路,石屋鳞臻,炊烟隐雾,刻画荒原,冥迷野渡。北则洞壑深閟,樵青迹稀,古雪夏结,仙蝠午飞,清汶一曲,环缺带围。
然此第涉其藩篱,未造其堂奥,得其形似,尚遗其精微也。则有餐霞道侣,弄月吟宾,爰携胜具,恰及芳辰,跨嶂腰而觅径,指溪口而问津。初诘曲以荦确,每踯躅而逡巡。忽乾坤之开朗,豁日月之鲜新。层崖孤而若削兮,矗苍笏之嶙峋;飞泉悬而成瀑兮,拖白练于天绅。蹑烟梯而陟巅兮,搴三素之轮囷;架虹梁而渡涧兮,拾五色之玢璘。路转峰回,云崩谷开。乍钩衣而碍葛,频滑屐兮防苔。舞虬龙兮松偃蹇,蹲虎豹兮石崔嵬。胡匪筠而抽笋,乃不匠而构台。棼垂鬟而耸髻,更仰盂而覆杯。恍回眸而顿失,欻对面而遽来。有琳宫之突兀,森鹄峙于林隈。
元关深掩,中栖道真。门犬不吠,梁雌若驯。击兽环而有应,践鹤级而可循。庭花簇座,砌草叠茵。掇瑶英于潜穴,汲玉乳于幽滨。诵黄庭而忘暮,抚焦桐而向晨。齐千龄于一瞬,付万事于轻尘。
别访仙踪,试探古洞。昔有高姑,莫纪唐宋,初饵术而茹芝,卒骖鸾而跨凤。白日飘以上升,灵风飒兮相送。石室扃而草荒,丹房阒而云重。恍惚兮环佩之重来,依约兮笙萧之余弄。侪寒女于南充,感人天之一梦。
更有春回藤涧,开遍萝花。老干屈铁,樛蔓引蛇。披绮裘而遍覆,施锦障而横遮。淡傅红粉,浓纾紫霞。重翦朱縠,轻笼绛纱。羌稠叠兮似雪,更纷披兮若麻。蝶翩跹而逐队,蜂喧哄而放衙。香溢十里,目迷万葩。仙子为之回顾,神女于焉驻车。
洎夫霜严风厉,木落秋深。烘然柿叶,陋彼枫林。落黄金之硕实,变翠蕤之繁荫。发赪颜而酣树,蜚丹光而灼岑。被崚嶒而半染,入嶻嶪而斜侵。绘远岫而奕奕,烛近麓而森森。溷朝旭兮暗上,隔夕阳兮倒沉。缅杏岭兮失色,恍桃源之可寻。
良由象侔艮止,气禀坤灵。讵韬玉而泄宝,孰点黛而晕青?既匝野而绵亘,亦凌虚而婷娉。外含章而错驳,中蕴秀而窈冥,缤如妆而如笑,斯可赞而可铭。
若夫右提龟、鹤,左挈珑玲,三峰架天而拱揖,九顶拔地而伶俜,神爵傍栖而引咮,凤凰高举而舒翎。要不过如儿孙之罗列,未足并著於图经。
二、内容简析
《彩山赋》标题的“赋”字标明了文体。赋是我国古代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2],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之别,本文属于骈赋。
全文依文意可划分为九段,呈总——分——总结构,即由三部分组成。
开篇第1段为第一部分,对彩山之美发出由衷赞叹,借以领起全文。作者突出了彩山“玮丽”的特点,表其形则凤翥龙蟠,摹其色则流光溢彩,兼之翠屏环列,绿树红花,使人顿生“秀色可餐”之感。
这样的山被叫做“彩山”,可谓名副其实。
第二部分包括第2-7段,是全文的主体。
第2段,从远处、大处总体描写彩山,随着作者的文笔,像缓缓展示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标奇鲁甸,孕瑞齐坰”,标明了彩山处于齐鲁之间的地理位置。“考徂徕而肖体,祖泰岱而分形,弟石闾而兄社首,俦云云而侣亭亭”,则确立了彩山在泰山山系中的地位:与徂徕、泰岱相比,彩山自然属于子若孙;但与石闾、社首、云云、亭亭等载于典籍的诸山相比,则属兄弟与伴侣。更重要的是,此地“通气则洙泗遥连夫道脉,分野则奎娄上应夫文星”,与儒家道脉、天上文脉直接连通,钟灵毓秀,不同凡响。接着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概括性描述了彩山的景象,使人对其有一个总体的美好印象。
第3段,以“然此第涉其藩篱,未造其堂奥,得其形似,尚遗其精微也”为过渡,开始了对彩山景致的具体描写,像在依序展示一组惟妙惟肖的工笔画。山之美,首在其形。有峰峦必有岩壑,这些都是天造地设,不假人工,因而山山各异、岭岭不同。那么该怎样表现彩山的岩壑之美呢?作者没有直接出面,而是借外来游人——餐霞道侣、弄月吟宾的视角,就其所见,逐一写来。把入境之曲折、景观之奇特、游览之艰辛与乐趣,用优美而精确的文字展示给读者,使人感觉彩山的岩壑之美既是他山所共有,更是此山所独具。段末以“有琳宫之突兀,森鹄峙于林隈”转入对寺观的摹写。
第4段写道观。“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彩山上修炼的却是道家真人。道观名曰“朝阳”,为宁阳著名景点,数百年来,前人题咏颇多。道士们诵经抚琴,心如止水,餐霞饮露,梅妻鹤子,虽“结庐在人境”,却“心远地自偏”[3],什么生死荣辱、凡尘事务,都好像与其无关而置之度外。他们喜欢彩山的清幽故来此修炼,而他们和他们的道观本身又成了彩山景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彩山的人文景观当然不止是道观,还有更富传奇色彩的高姑洞。第5段专门记述这一美丽的传说。传说中那位成仙飞升的高姑,说不清是哪朝哪代人,也说不清她在这里修炼了多少年,反正人们言之凿凿,她就是在这里得道成仙、骑着鸾凤飞升上天的。在古洞前,探访游人睹物生情,驻足感叹,恍惚中仙子高姑似又翩翩而来,令人生发穿越三界的妙想奇思。
第6段接着写彩山负有盛名的藤萝涧。这些藤萝不知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了,那些盘曲的老干坚韧似铁,它们缠绕的枝条也像蠕动的长蛇。它们层层叠叠,覆盖着深涧,上面开满了淡红浓紫、色彩绚丽的花朵,蜂飞蝶恋,香气四溢,不要说游人,就是仙子至此也会为之驻足流连。
不要以为只有春夏季节彩山才有迷人的风景,即便到了深秋,彩山仍然是绚丽多彩的。第7段专写霜后的柿林红叶。在作者看来,彩山的柿林,是足以让枫林自愧不如的。因为枫林仅仅有叶子而已,彩山的柿林除了红叶,还有累累的果实。大片的柿林随山就势,一望无际,与朝旭夕阳互相辉映,绝不是宁阳八景中的“杏岭丹菲”所可比拟,倒是可以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盛景相提并论。彩山,真不愧为彩山!
第8、9段为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第8段探究彩山如此奇特的缘由。作者认为它是钟毓了天地之灵秀,才成为这样一座含章蕴秀、绚丽多姿的彩山的。第9段列举宁阳境内的其他名山,诸如龟山、鹤山、玲珑山、三峰山、九顶山、爵山、凤凰山,固然各有特色,但与彩山相比,无不等而下之,属于子孙后辈,不能相提并论,从而突出了彩山作为宁阳第一山的独特地位,表现了对彩山的情有独钟。
三、艺术欣赏
古往今来,写山的诗文多不胜数,其中有不少是名篇佳作。但许多人写山,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有的因为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觉得眼前之山平淡无奇,无景可写,因而发出“看景不如听景”的感慨;有的则觉得山上到处都是美景,但不知从何写起,颇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无奈。实则同样一座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感,不同的作者写出来也风采各异。研究一下《彩山赋》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对习作者应该不无启发。
笔者以为,本文在写作艺术与技巧上有三点值得借鉴: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彩山只是一座地方名山,它的名气根本无法和北面并不遥远的泰山以及徂徕山相比。但是,黄恩彤却以极大的热情,浓墨重彩,为彩山献上这样一曲颂歌。毫无疑问,是浓郁的家乡情结在发挥着催化作用。这样的家乡情结,很多人都有,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把它表达出来。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4]的单纯抒情是无力的,甚至会使人大倒胃口。通过精细的观察、精巧的构思,把对家乡的深情融于对家乡景物的生动描写之中,才是可取之路。赋体作品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点,恰好符合这样的需要。表面看,《彩山赋》主体部分以大段篇幅描写彩山景色,只在开头结尾有感情流露,开头可谓“开门见山”,结尾则是“卒章显志”。其实,只要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全文哪一段、哪一句不是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呢?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5],此赋亦应作如是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6],讴歌家乡山水的诗文,目的在于抒发爱乡之情,并为家乡扩大影响。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把诗文写得情景交融、脍炙人口,才能使其不胫而走,传之久远。就这点说,黄恩彤的《彩山赋》,今天看来虽然文字不免失于艰深,但无疑是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的。
(二)移步换景,井然有序
任何一座山都是美的综合体,要全面描写它绝非易事。一些人面对高山,尽管觉得它美不胜收,但要形成文字,却又感叹无从着手,原因也正在于此。首先,要在对山之美有总体把握的前提下,对景物进行精心筛选,力求选择那些最具特色、最富美感的景物,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其次,对需要描写的景物,必须安排一个恰当的顺序。或按方位、或依类型、或分主次,对不同的描写对象来说,总有一种是最恰当的。尽管赋体作品不是游记,但借鉴游记的写法,以游踪为顺序,也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本文主体部分对景物的描写顺序,就是以“餐霞道侣、弄月吟宾”——即游方道士和文人墨客的游踪为序的。从而收到了移步换景、井然有序的效果。这些细致的描写,与前面的概括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使人对彩山之美形成了完整而又具体的深刻印象。
(三)对比扩展,气象宏大
一个景物,无论它本身是复杂还是单纯、是庞大还是小巧,如果孤立地进行正面描写,则成文后难免单薄之弊,也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明的对象。原因在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无法定位。本文中多次运用对比与比较,使彩山的地位、特点鲜明、突出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例如:“考徂徕而肖体,祖泰岱而分形,弟石闾而兄社首,俦云云而侣亭亭”,确立了彩山在泰山山系中的地位;“若夫右提龟、鹤,左挈珑玲,三峰架天而拱揖,九顶拔地而伶俜,神爵傍栖而引咮,凤凰高举而舒翎。要不过如儿孙之罗列,未足并著於图经”,列举了宁阳境内诸山与彩山对比,则明确了彩山作为宁阳第一山的身份;“烘然柿叶,陋彼枫林。……缅杏岭兮失色,恍桃源之可寻”,先是拿枫林与柿叶相比,以枫林之“陋”衬托柿叶之美;接着以杏岭、桃源与柿林作比,指出柿林令杏岭失色,只有桃源差可与其比拟。
为了把彩山之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者还善于运用时空扩展之法。上举拿来与彩山景物作对比、比较的各种山、林,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扩展。在对彩山作总体描写时,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着笔,所写紧扣彩山又不仅局限于彩山,彩山四围的景致包括汶河也被揽入了画图;本文所写彩山景物的时令应为春夏之交,但第7段却专门写了秋冬之际的柿林,则是时间、季节的扩展。时空的扩展使本文具有了宏大的气象,进而使读者对彩山之美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领略。
注释:
[1]参见清光绪版《宁阳县志·山川》。
[2]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华书局,2012年版。
[3]参见陶潜:《饮酒·其五》。
[4]参见辛弃疾:《丑奴儿·行博山道中》。
[5]王国维:《人间词话》,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版。
[6]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
(魏伯河 山东威海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2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