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抗虚无

2014-11-22杨峰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穆旦反抗

摘 要:在穆旦的诗歌中,与尘土、灰尘相联系的意象是很多的。这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渊源的意象在穆旦的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凝聚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尘土”等相关意象的分析,展示穆旦诗歌中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结合的诗艺构想。

关键词:穆旦 尘土意象 反抗 虚无

凯尔凯戈尔曾指出:“一个人不到变得非常不幸,或者说不到能深深地领悟到生活的悲哀而感慨万端地说‘生活对我真是毫无价值的时候,他是不会企图得到基督教的。”[1]战乱的年代、接受的西方教育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共同作用使得穆旦创作的诗歌文本中渗透着大量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因素,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大量宗教词汇、意象、典故的移植,它们成为穆旦诗歌重要的潜文本。本文试图通过“尘土”及其相关意象的分析,展示穆旦对于生命的思考,揭示这“丰富的痛苦”不仅来自于现世的苦难,更是根源于人和世界本身。

一、虚无乃是实有

“尘土”是《圣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它最早出现于《创世纪》“神的宣判”这一节中。在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犯下原罪后,耶和华对亚当的判词中这样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2]基督教同时还有“灰色星期三”的规定,它指的是复活节前基督教四十天大斋期的第一天。在“灰色星期三”这一天,基督徒在教堂礼拜时,牧师会在他们的额上用灰画一个十字,并且向他们说:“你来自尘土,终究也将化为尘土。”基督教里尘土的意象显然是在提醒世俗世界的人们不要忘记生命的来源、现世的短暂与人生的虚无。正是在这一点上突显了上帝存在的价值。

穆旦诗歌中直接使用到有关尘、土、灰、烟等意象的有三十多首,有些便是延用了《圣经》当中对于生命起源的含义,比如“当我们乞求自己的生活,/在形成我们的一把灰尘里,/我们是沉默,沉默,又沉默”[3](《鼠穴》);“在大地上,由泥土塑成的/许多高楼矗立着许多权威,/我知道泥土仍将归于泥土,/但那时我已被它摧毁。”(《“我”的形成》)人类原来如此渺小,用那最卑微的尘土塑成,也许仅仅是上帝随意为之的产物,虽然被给予了“活”的可能,却不过是履行神的判决,在赎着原罪。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一切现世的苦难、荣耀到头来只是一片混沌,只有虚无乃是实有。此处,穆旦的生命观已经可见一斑了。

当然,穆旦并没有拘泥在这种无为无望的悲观之中,既然最终化为尘土的归宿不可避免,那么人们应该努力地选择为了什么而死。比如:“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旗》)肉体可以灭亡,不死的还有精神。尤其是先辈们的牺牲和血汗不容后世子孙遗忘。这是穆旦在动荡的祖国战火纷飞中的狂呼和呐喊。他塑造了很多古老中国英雄的形象,以此唤起国人的抗争,比如:“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坟墓里的人也许要急起高呼:/‘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可惜黄土泥塞了他的嘴唇,/哭泣又吞咽了他们的声响。”(《哀国难》)很显然,遗忘过去、漠视历史的灵魂比苦难的生活本身更可怕,穆旦诗歌中这种反抗虚无的精神与鲁迅的“反抗绝望”可谓是一脉相承。

二、生命燃烧成灰

应该说,穆旦不仅对于死,对于一切一切的毁灭都是非常决绝的。并且,这种毁灭来得猛烈炽热,是一种激情洗劫过的虚空。这表现在诗歌中很多幻化成“灰”的意象通常都伴随着一种行为,那就是“燃烧”。这里有穆旦早期理想的奉献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显露:“既然/世界上不需要一具僵尸/一盆冷水,一把/死灰的余烬;/那么,何不爽性就多诅咒一下,/让干柴树枝继续地/烧,用全身的热血/鼓舞起风的力量。”(《前夕》)即便是毁灭,也容得我燃烧一回,拼尽全力的一搏。当亲历了战争,目睹了民众的生活,穆旦对原先勇往直前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对革命的前景产生了迷惘,是否不顾一切的牺牲就真的能够取得胜利:“火熄了吗?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代代相承的传统如今闲置在一旁,先辈们还刚刚为之奋斗的,现在已经是一片死寂,无法视听和言语。你看那小小的报贩,“一清早就学会翻角斗斗,争吵,期待——/只为了把‘昨天写来的公文/放到‘今天的生命里,燃烧,变灰。”(《报贩》)带来的永远是让人沉落的消息,忙着昏睡的人们不辨早晚。

穆旦对于“火”,对于“燃烧”的钟爱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他的诗里总“奔涌着热血,跳动着脉搏”[4]。燃烧是充满力与美的。另一方面,从象征的层面来说,燃烧代表着复杂力量的争斗。有自我与外在世界的矛盾,有内在信仰与现实的冲突,也同样存在着压迫与抵制的抗衡。这非常适合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穆旦。

不在乎昂扬的基调,不屑于煽情的沉吟,用平静的甚至有些阴冷的口吻诉说激情过后的虚空。这“死灰”“轻烟”也许曾经是一段辉煌一场美梦,也许是两相抗衡的争斗与苦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丑与恶都将烟消云散,不留一丝残渣。“哈,崭新的时间,只要它迸发出来,/你们的‘历史能向哪儿躲藏?/你们的优越感,你们的凌人姿态,/你们的原子弹,盟约,无耻的谎,/还有奴隶主对奴役真诚的喝彩,/还有金钱,暴虐,腐朽,联合的肯定:/这一切呵,岂不都要化为灰尘?”(《“也许”和“一定”》)包括那曾经珍惜的,也不能挽留,“生命短促得像朝露:/你的笑脸,他的愤怒,/还有她那少女的妩媚,/转眼竟被阳光燃成灰!”(《老年的梦呓》)消失在空气中,幻化无形。这便是穆旦对人生的态度,看似又回归了上述基督教中对于上帝的皈依。但值得注意的是,穆旦这里对于人生的最终归宿已经有了积极的成分。对于归于尘土的宿命,人们不应该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盲目地等待,而应该勇敢地搏击,猛烈地燃烧。“成灰”是既定的结局,精神却可能让后世获得永生。

三、泥土的丰富

除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回顾古中国的灿烂文明不难发现,“尘土”的意象与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也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汉代曹操在《步出夏门行·其二》中有这样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宋代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女娲造人”的传说更表明了“泥土”与生命的渊源。这些使得穆旦的诗歌文本中“泥土”的意象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首先,泥土扬起的灰尘是脏的,这细小的微粒常常遮蔽热情,掩盖希望,《诗》中,“这火热的熔岩的苦痛/伏在灰尘下变得冷而又冷”。在《理想》中,日积月累的灰尘充塞了没有理想的空洞的心灵,听不到拯救的呼喊。

其次,从传统意象而言,“泥土”本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母体,在穆旦这里却成了压迫者的工具,充满了欺骗性。“在报上登过救济民生的谈话后,/谁也不会看见的/愚蠢的人们就扑进泥沼里,/而谋害者,凯歌着五月的自由,/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五月》)人们被牵绊在泥土中,永无休止的耕作换来的是永不休止的饥饿和贫穷。创造人的温床,也在毁灭着人,吞噬着与之连为一体的嬴弱的生命。

第三,“泥土”作为与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意象,在穆旦这里不仅表示归宿,还蕴含着新生的意义。毁灭并不可怕,这预示着新的力量的出现。为了摧毁阴谋,我们不惜做勇敢的牺牲。《被围者》中,“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比平庸更坏:/闪电和雨,新的气温和泥土/才会来骚扰,也许更寒冷,/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消失,乃有一片‘无人地带。”而在《三十诞辰有感》这首诗中,则很好地将上述种种对生命的哲思融会在一起:“一个没有年岁的人站入青春的影子,/重新发现自己,在毁灭的火焰之中。/时而巨烈,时而缓和,向这微尘里流注,/时间,它吝啬又嫉妒,创造时而毁灭,/接连地承受它的任性于是有了我。/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你和我,和这可憎的一切的分野。”

四、反抗虚无

综上所述,在穆旦的诗作中找不到纯粹的东西,不断的拷问与质疑才是他的追求,“混杂”是他的必然结果。从“尘土”这一意象来看,穆旦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将其作为生命的起源与归宿,由此感悟出一切现有的东西都将消失,存在的本质乃是虚无。这样的发现的确让人消沉。但穆旦显然没有就此止步,“永远是强烈的感受,加劲的思想,拼命的感觉,而毫不惜力的表现,用一种高度综合的方式来把生命中的强度、力量和丰富性表现出来。”[5]这也是穆旦“非中国”的一个重要体现。于是,与之相关的的“灰”“烟”的意象中常常伴随着“燃烧”,既然命定的归宿无法更改,我们便要一个过程,哪怕在毁灭前一个灼热的亮相。然而,这些都还不够,我们要不断地“变灰、变灰又新生”,死亡又何足畏惧,当一切都毁灭,当我们都消失,当我们也变成死去的人们“躺在苏醒的泥土下”,那新的力量又会到来。泥土的生命又在勃起,岁月的更替推动历史的车轮,让人类向未来迈进,穆旦就是这样一步步反抗着虚无。

注释:

[1][5]转引自高秀琴,徐立钱著:《穆旦——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文津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第11页。

[2]联合圣经公会:《圣经》(新标点和合本),见《创世纪》,2000年版,第4页。

[3]文中所引穆旦诗歌均选自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杨峰霞 江苏南通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226006)

猜你喜欢

穆旦反抗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今我不述,更等何时
主持人语
浅析《亚细亚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压抑与反抗
精神与苦闷
疯癫女人的反抗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