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机制研究
2014-11-21刘春朝李建春
刘春朝,李建春
(1.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海天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一、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区、县率先进入了小康后社会。随着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需求的提升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资源的第三次(有的地方是第四次)重组被许多地区提上了议事日程[1]。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及环渤海湾地区较早地出现了冠以社区学院名称或不冠该名称但实质上是社区学院的一些教育实体。
1994年,我国第一所社区学院——金山社区学院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社区学院这一新兴的教育机构在我国的正式起步。在中国台湾地区,自1998年第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区大学成立以来,至今已有百余所社区大学设立,遍布于台湾本岛社区及离岛的金门社区。到2008年底,上海的19个县区均建立了社区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省市,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省域和地区市开始筹建社区学院,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都相继成立了社区学院,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社区体制的改革和社区建设的发展与需要,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社区学院在社会、政府和教育改革人士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服务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优势明显,尤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社区学院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
(一)功能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社区学院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相差很大,往往是以大而全的定位为主,涉及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各类培训和社会闲暇教育等,尤其是以电大为基础建立的社区学院定位更是模糊。由于电大和社区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只不过是在电大的各处室中,多设了一个部门。“两张皮”现象成为依托基层电大创办的社区学院最为普遍的现象。虽然电大与社区学院有许多共同点,电大发展社区教育存在许多优势,但是电大与社区学院毕竟在办学定位与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二)法定身份缺失
社区学院的创建和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截至2012年12月,我国尚无一部有关社区学院设置、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社区学院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可依,只能各行其是[2]。虽然全国有近500所社区学院建立并且运行,但全国尚无一家是国家正式文件批准设立的社区学院,这意味着社区学院的发展与建设还未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范畴。尽管社区学院已经做了大量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工作,面向当地社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培养了许多人才,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但至今它还没有明确的合法身份,还不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办学资格。社区学院办学处境尴尬,不具备独立颁发文凭的资格,这与其承担区域内社区居民的各类教育培训的职能不相适应。学院办学主体地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体制不清
由于社区学院的批准单位为地方政府,主要由地方政府承办的集区域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学院与上级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并未理顺[3]。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区学院究竟是由地方政府的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还是受其地方政府的教育局领导,抑或是二者共同领导;二是由上级主管领导行政机构中的哪一个部门具体领导尚未明确。
(四)办学经费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的社区学院编制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这样严重影响了办学经费的下拨额度和时间。地方政府把教育经费基本都投入到地方中小学、技校和大学中,能投入到社区学院的部分就已经很少了。往往是上级部门要搞活动,有关部门才能下拨一部分经费。社区学校的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五)师资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的社区学院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创业阶段。首先,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对于社区学院的师资配备情况国家没有相关的师生比规定,造成社区学院教师配置随意,并且质量也很难保证。其次,兼职教师极其匮乏。社区学院的学员以成年居民为主,并且学历、年龄相差都很大,对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更限制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六)课程资源匮乏
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以社区教育的需求为导向,这与传统高校课程体系差别很大。传统高校更强调学科本位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社区学院是居民需求为本位,要求社区居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这样社区学院的课程就要更加的多元,并且教学和考核方式也要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要符合成年居民的学习习惯。因此,对多数办学不足十年的社区学院来说,如何尽快开发特色的课程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理论研究滞后
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丹麦学者对社区教育进行了研究。作为社区教育主要载体的社区学院已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国外学者已经对社区学院内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社区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建设,关于社区学院的理论研究在21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虽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但是多项研究工作尚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由于社区学院具有社区性、普及性、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的特征,研究的切入点很难把握,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剖析我国社区学院的运行机制,提出社区学院发展的理论研究架构,不仅具有学术象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技术表征作用。
(八)评价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就社区学院而言,尚未建立起自身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一直沿用的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理论和评价体系。由于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它们间的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目前急需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出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社区学院属于新型教育机构,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尚处于初始和实验阶段,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功能定位、发展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尤其缺乏科学规范的综合发展机制指导实践,这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机制的思路
社区学院发展机制既是社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提高社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策略。访谈分析和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社区、社会团体、企业以及自身的影响[4],因此,围绕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与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基于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五元驱动”思路,从定位、管理、教学等角度设计运行机制,以及从立法、评估、经费等角度设计保障机制(见图1、图2)。
图1 运行机制的设计思路
图2 保障机制的设计思路
三、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机制的构建
(一)运行机制
1.明晰学院定位
明晰的发展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是社区学院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学院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以社区内成人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通过社区学院的学习来植根社区精神、认同社区特色、激发社区活力、培养社区人才、联结社区活动、整合社区资源、维护社区尊荣、传承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要从社会全局的角度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功能。从办学类型定位来看,应为终身学习型成人高等学校;从办学性质来看,应该界定为成人高等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形式、途径,即由成人学历教育理念为主导逐渐向终身教育理念为主导转变的发展定位;从办学功能来看,在关注社区居民发展生存能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如何维护教育公正和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社区居民多元发展需求,满足人们智力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等方面的需求,以实现社会和谐共处。社区学院要兼顾全日制高校的高等教育内涵与非正式教育的学习需求,要成为区域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区域内居民终身学习的指导和实践中心;社区学院办学特色的定位应与社区经济社会状况紧密联系,如处于工业发展区的社区学院,应重点发展工科类专业,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处于农业实验区的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就应充分发挥农科类专业的特色,为社区内农业产业服务,实现人才最优配置[5]。
2.理顺管理体制
在学院宏观管理上,“政府主办、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是目前(市)社区学院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6]。在学院内部管理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校长的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社区学院须以《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领导体制为准,即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创新教学模式
社区学院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居民参与社区学习动机与价值取向有着多元性、动态性和实用性,社区学院工作者要统筹思考、全局考虑,基于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视角培养和强化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动机。社区学院教学模式改革要坚持以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根本,以调研为手段,不断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变化形势及居民教育需求的多层次性,尝试进行“实践导向,形式多元”和“柔性契合,动态优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学院教师应积极探索自主式、合作式、讨论式、案例式、模块式等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课程规划
从目前我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看,大部分课程还未能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成人学习特点对它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定位不明确,缺乏核心特色课程;课程设置区域性特征不够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社区教育课程趋同化严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鉴于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尊重成人教学规律,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才能进一步增强社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7]。首先,合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其次,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发区域特色课程。最后,立足社区,打造社区品牌课程。
5.健全规章制度
社区学院规章制度是学院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办事规定或行为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起到了规范社区学院各项工作、确保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作用,它是社区学院发展的重要保障。规章制度确保了教学、科研、招生以及人事管理等业务活动的有序和规范。优质的规章制度具有普适性、公平性、科学性、简明性、人文性和持久性。总之,学院规章制度是学院精神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8]。通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特别是行为规范,给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正确的行为模式;整合学院组织体系,促进学院运转协调有序;传递学院文化信息,塑造学院个性形象。
6.加强文化建设
社区学院文化是指学院在发展历程中,全体教职工与学生创造和积淀并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种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这种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是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9]。社区学院文化是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几个层面文化的集合,即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完备的学习工作制度和激励措施、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实现共同愿景、促进自我成长的育人环境与氛围。社区学院文化是外置于校风校貌、内置于教职员工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是构成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部分。社区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层面。
(二)保障机制
1.加快立法进程
教育部等国家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快推动社区大学的法制化工作,建立和健全社区学院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环境与氛围。目前我国的社区学院尚未获得政府的正式法人身份,使社区学院的定位、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的确立、经费和设施等资源的取得、社会的认同以及师资的配备和培养等,面临许多极急待克服的困境。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唯有完善的法制才能保证社区学院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比如1907年加州议会通过全美第一个有关发展初级学院的《凯弥乃堤法案》,这个法案明确规定该州学院课程即转学课程,1960年加州通过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合法地位[10]。这些法律法规为社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美国的社区学院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辉煌。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学院设置与管理条例》,应包括社区学院的命名、属性、设立的条件、申办及审批程序、办学思想与功能定位、目标与任务、招生对象、教师队伍、设备设施、学历与学籍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整合和规范各社区学院的设置与运作。
2.构建评价体系
社区学院发展评价是社区学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质量监控环节,通过科学评价社区学院的发展状态、方向以及水平,可以使评估对象了解其定位是否准确、目标和任务是否实现、特色是否鲜明以及明晰发展的差距和不足等等,促进其办学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以更准确了解社区学院的教育贡献和努力目标;对于社会来说,可以使社区学院的状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公开化与透明化,便于社会监督和获得更大的支持。可见,没有科学的社区学院发展评价,就不可能让学院、政府和社会全面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办学信息反馈,也不可能实现对社区学院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因此,有关部门和学者要着手对社区学院发展评价的研究,提炼出影响社区学院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发掘因素间关系结构,建立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动态评估模型和研究系统评估方法,以检验社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加快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规划依据。
3.拓宽经费渠道
“五个一点”模式是目前社区学院解决办学经费比较稳妥可行的办法,即采取“政府下拨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学院筹措一点、学员上交一点”办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使政府的财政补贴与多渠道筹措相结合,逐步实现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首先,要突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保证地方政府财政要按照常住人口年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保证社区学院正常运营的稳定经费的来源;其次,广泛吸纳社会捐赠,要与社会基金组织和民间团体密切联系和接触,通过社区学院这个平台推动其参与社区教育和文化活动,缓解财力和人力困难;其次设立企业冠名的项目或讲堂,鼓励企业通过参与社区学院的活动,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再次,采取无偿教育和有偿教育并举的方式筹集经费,比如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生活艺能教育均可以适当收取学费,弥补经费的不足。另外还可以挖掘校友资源、区域事业单位资源,助力社区学院的发展。
4.培养师资队伍
社区学院办学的成败取决于师资、课程、教学、环境等因素,其中师资是关键。在明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想指导下,根据成人居民的终身学习要求、学习习惯等,探索社区学院教师职责与特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掌握成人学习特性、适应社区学院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是社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首先,社区学院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聘任应依课程的需要而定,社区学院的生活艺能课程则以具备该科专门技能的师资为主,而学术性课程的师资来源除了来自各大专院校的老师外,还有优秀研究生、民间学者、特殊领域的研究者等。事实表明,师资队伍来源的多元化不仅使得社区学院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社区学院很强的适应力和灵活的办学机制,保证了社区学院课程创新与活力。其次,建立社区学院教师培训机制。要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学院专、兼职教师培训工作,使得他们能够掌握成人学习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成人生活经验相结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建立国家和区域的社区学院教师协会,定期研讨和交流本领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开阔社区学院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不断提升社区学院教学质量与服务水平。
5.保障设施配置
场地设施的保障配备是社区学院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硬件条件,也是合格实体教育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社区学院设置标准,建议按照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国家教育部教发[2000]41号文)对社区学院硬件建设做出规定,即设置社区学院,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敦促地方政府把对社区学院的硬件建设纳入区级总体规划,使社区学院的硬件建设逐步完善,为社区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李继星.我国社区学院建设初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1(9):37.
[2]李想.我国城市社区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3]成都市青羊社区教育学院[EB/OL].(2009-3-4)[2013-12-15].http://www.qyei.com/jy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24.
[4]刘春朝,李建春.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147-149.
[5]李斌,刘会红,彭星.异质型人力资本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3(6):100-106.
[6]佚名.让百姓在家门口终身学习:我省社区教育发展纪实[N].教育信息报,2004-12-28(2).
[7]宁雪娟.教育教学改革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7.
[8]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12.
[9]李月云,王德玉.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的探索[J].江淮论坛,2013(7):62-64.
[10]牛金刚.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政策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