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金针菇2潮后脱袋增产技术研究*
2014-11-21范可章
范可章,张 振,陈 灵,蔡 健**
(1.阜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市宁老庄高级职业中学,安徽 阜阳 236036)
金针菇是1种名贵的食 (药)用菌[1],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有防癌、治癌及增智的功效,深受广大食客喜爱[2-4]。金针菇袋式栽培就是利用塑料袋作为栽培容器,管理时进行竖放一头出菇或横排两头出菇[5]。金针菇俗名冬菇,属低温型菌类[6]。由于商品性的需要及金针菇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袋栽金针菇一般采收2潮后就不再进行出菇管理。这样,菌棒中依然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成分[7]没法向菇体转化。相比于袋栽平菇,2潮后采用覆土栽培法继续发挥出菇优势,金针菇菌丝抗杂菌能力差,且易受泥土污染而影响品质,覆土栽培法对袋栽金针菇来讲效果不佳。实际上,袋栽金针菇2潮后的菌棒,尤其是种植相对较早的批次,年前已出2潮菇后的菌棒,虽不再进行商品性出菇管理,其继续出菇的趋势很大。经过观察,这样的菌棒含水量减少,部分营养基质被分解利用,造成菌棒和塑料皮之间有缝隙,菌棒两头的出菇面出现干化,新发菌蕾一般沿原出菇面边缘及菌棒中间萌出。由于生长繁盛,又受到塑料皮的限制,新生金针菇就贴着菌棒和塑料皮之间生长,虽产生很多,但毫无商品价值,菌柄不仅凌乱,且攀结愈合成整块,如果采取措施把这部分菇子取出,由于沾染较多的培养基料,丧失了食用价值,白白浪费资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把可能浪费的资源转化为具有商品价值的产品,笔者通过试验并设置对照,在常规出菇2潮后采用脱袋排场覆膜法及结合小拱棚的运用,让脱袋菌棒继续出菇,并对主要商品性指标进行记录和计算,取得较好效果,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借鉴和为食用菌增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试验从2012年9月下旬开始,至2013年4月上旬结束,契合当地正常栽培时段。菌种由阜阳师范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为白色金针菇,品系属F21在阜阳地区栽培驯化的类型,本地名为宁白1号。已灭菌袋料培养基由阜阳市宁老庄镇食用菌栽培基地提供,共200袋,每袋平均1.5 kg,培养基以棉籽壳为主。超净工作台、接种钩、酒精棉球、塑料盖膜、精密电子称、圆规、尺子、计算器等。
1.2 方法
1.2.1 脱袋前的常规出菇法
结合前期进行的食用菌栽培试验,在9月下旬进行金针菇接种,然后移入培养室进行养菌,培养至10月下旬,菌丝布满菌袋时移至出菇室。待菌丝生理成熟且有淡黄色液体出现,开始进行出菇管理。菌袋进行横排,垒3层,每袋都两端解口,并把口部塑料皮伸直,以符合金针菇出菇管理。对塑料袋中部淋水便于制造潮湿环境,然后把塑料薄膜盖在菌袋上,四面都要着地,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期间严防烧菌。
1.2.2 脱袋排场盖膜法
常规出菇管理出2潮商品性好的菇后,选取无污染,前期出菇较一致的菌袋40袋,进行脱袋排场盖膜出菇。具体做法是用剪刀或刀片把出2潮菇后的菌袋塑料皮沿一直线纵向剪开,再向两侧剥开,但不让塑料皮与菌棒完全分离,这样以菌棒在上,塑料皮在下的方式单层平行摆放,菌棒与菌棒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每两排为1个间隔以方便管理,用喷雾器喷雾补水后,盖塑料薄膜,再按常规管理。
1.2.3 结合小拱棚脱袋盖膜出菇法
选前2潮出菇较一致、无污染的菌袋40袋,按1.2.2的方法脱袋摆放,每两排为1个单元,在上面用荆条等弹性材料支搭弓骨,高度66 cm左右,再在弓骨上盖塑料薄膜。其余与脱袋排场盖膜法相同。
1.2.4 不脱袋对照
选前2潮出菇较一致、无污染的菌袋40袋,不进行脱袋管理,仍按原来的常规管理措施进行继续出菇管理,目的是便于比较。
1.2.5 试验期间的管理
在试验期间,为尽可能地降低误差,每组除基本方法外,其余管理都一致,对照组的菌袋也不再垒起,按照与脱袋的菌袋一样摆放,补水次数、时间及数量基本一致,通风也采取相同措施。同时注意防虫、防杂及灭鼠。
1.2.6 观察与测量
试验开始后,观察菌丝萌动及菌蕾的生长情况,记录整齐度和长势。为便于管理和整体效果的比较,袋栽金针菇的头2潮也进行统计。及时称量每潮菇去杂后的鲜重,便于计算生物学效率,具体数值计算为每袋的平均值。同时对鲜菇进行商品性评价,包括色泽、菌盖直径、菌柄弹性等。
等级评判标准:菌盖半圆球形,直径0.5 cm~1.3 cm,柄长14 cm~15 cm,整齐度80%左右,无褐根、杂质的为一级;菌盖未开伞,呈半圆球形,直径1.2 cm~1.5 cm,柄长13 cm~15 cm,柄基部浅黄褐色,有色长度不超过1.5 cm,无杂质的为二级;菌盖直径1.5 cm~2 cm,柄长10 cm~15 cm,黄褐色占1/3,无杂质的为三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菇潮次及产量
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菇潮次及产量结果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菇潮次及产量统计表
由表1可见,袋栽金针菇3潮后如果不进行脱袋管理,只能长出第3潮菇,而且产量较低,整体生物学效率也较低。脱袋排场盖膜法和脱袋拱棚盖膜法均可在脱袋后继续出3潮菇,虽然随着出菇潮次的增加产量在下降,但整体生物学效率分别高出对照组34%和28%,差异显著,p<0.05,但脱袋排场盖膜法与脱袋拱棚盖膜法相比生物学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充分证明袋栽金针菇后期进行脱袋管理可以延长出菇时间,提高袋栽金针菇的生物学效率。
2.2 对照组与试验组商品性状比较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商品性状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试验组商品性状统计结果表
由2可见,袋栽金针菇2潮后不进行脱袋管理,虽也能长出第3潮菇,但菇柄较长、菌盖较大、颜色不正、弹性差、弯曲散乱,且部分在菌袋和培养基之间生长,沾染基料,商品性极差,达不到商品性的三级标准,可参看图1。相比之下,脱袋排场盖膜法和脱袋拱棚盖膜法第3潮和第4潮所出的菇在品质上表现较好,不仅颜色洁白,菌盖中等且均匀,菌柄坚直硬挺,有弹性,非常有质感,整体表现均匀,商品性可达到一级和二级标准,可参看图2~图5。在第5潮时,脱袋排场盖膜法和脱袋拱棚盖膜法所出的菇均表现为商品性下降,菌盖变大,菌柄变长,每丛变得稀疏且显散乱,但菌体不易沾染基料,整体还是很干净,符合商品性三级标准,见图6。
2.3 对照组和试验组图片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图片比较见图1~图7。
图1 对照组第3潮
图2 脱袋排场盖膜法第3潮
图3 脱袋拱棚盖膜法第3潮
图4 脱袋拱棚盖膜法第4潮
图5 脱袋排场盖膜法第4潮
图6 脱袋排场盖膜法第5潮
图7 试验组出第3潮菇时对照组情形
3 讨论与结语
3.1 袋栽金针菇2潮后进行脱袋管理可延长出菇时间,且能保证商品性
通过试验,袋栽金针菇2潮后进行脱袋管理,基本上可以再出3潮菇,从产量上看,可以增产20%~30%,尤其是在脱袋后的头2潮,商品性表现良好,如果时间节点把握得较好,在春节前后上市,不仅可以缓解春节期间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延长出菇时间,可以保证新鲜金针菇在市场上的保有期,较长时间地满足消费者对鲜菇的需要。
3.2 脱袋排场盖膜出菇和脱袋拱棚盖膜出菇皆利于培养基补水和补肥管理,且可避免子实体污染
吴长清[8]的研究认为,金针菇栽培料由于出菇2潮~3潮后,料内水分缺乏,菌丝的活性下降而难以出菇,料内含有的大量营养尚未充分利用。可见,袋栽金针菇后期进行脱袋管理,实际上是解除了塑料皮对菌丝的束缚,使菌丝可以很自由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水分以保证菌丝的活力,充分发挥其出菇的潜力。另外,菌丝生长过程中可能消耗了较多的可溶性养分,使得培养基料中相对缺乏而影响了菌丝的发育,这时可以配制营养液,采用喷雾的办法结合补水给以营养补充。可以想到,如果不脱袋,由于塑料皮的阻隔,补水、补养都难以奏效。脱袋以后,菌棒是排放在其本身的塑料皮上,既防止了与泥土直接接触而造成污染,又避免了与其它地方过分接触而感染。
3.3 袋栽金针菇2潮后进行脱袋管理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近年来,由于金针菇栽培的大规模发展,每年产生的栽培废料量越来越多。很多研究者在为这些废料再利用而绞尽脑汁,如王小琼[9]、崔凯[10]、范可章[11]等。他们也都是从既可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又能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方面来进行探讨。通过本试验,可以得出1个结论,与其考虑把没有利用充分的废料进行重新栽培利用,不如考虑在每次栽培周期中,创造一切可能条件,充分发挥菌丝体的生命活力以比较完全地对培养基料进行分解利用,并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这样可以最大化地节约成本,减少舟车劳顿和流通成本。金针菇脱袋时,其本身的塑料皮垫在本身的菌棒下,不需新的塑料皮补充,也是1种废物利用。本试验表明,脱袋后金针菇可再出3潮,培养基料分解得较为彻底,易于打碎,稍加发酵即可作为花木栽培的优良肥料,也可直接用于肥田[12],在充分利用资源和节约成本方面效果明显。
3.4 脱袋排场盖膜出菇和脱袋拱棚盖膜出菇的比较
2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体现在脱袋以方便补水、补肥,实质没有区别。脱袋排场盖膜法是用塑料膜直接罩盖,脱袋拱棚盖膜法多一步支搭拱棚,再把塑料膜罩在拱棚上,增加了劳动成本。从效果上看,差异不明显,脱袋排场盖膜法产量稍高,可能是小气候稍有差异造成的,即脱袋排场盖膜法塑料皮较低,环境湿度稍大,菇体含水较多。另外,菇体易受塑料膜的压迫而倒伏,而脱袋拱棚盖膜出菇法易于通风,菇体直立性好。2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1]刁治民,刘禹宏,田玉华.青海药用蕈菌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安明榜.金针菇多糖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IL-2产生的影响 [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4,10(2):113.
[3]Kamasuka T,Momoki T,Sakai S.Antitumor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prepared from some strains of Basidiomycetes [J].Gann,1968,59(5):443-445.
[4]Leung NY,Fung KP,Chay YM.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polysaccharide preparation from Flammunila velutipes[J].Immunopham acology,1997,35(3):255-263.
[5]陈建辉.金针菇袋式两头出菇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园艺之窗,2006(4):18.
[6]毕志树,郑国杨,李泰辉.广东大型真菌志 [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7]徐志伟.食用菌栽培废料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途径[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7,27(4):40-41.
[8]吴长清.金针菇菌糠再利用栽培金针菇[J].食用菌,2000(2):21.
[9]王小琼.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废弃菌棒的再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640-641,660.
[10]崔凯,王子健.工厂化杏鲍菇废弃菌袋再利用技术[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27(1):26.
[11]范可章,张振,蔡健,等.金针菇废料栽培平菇试验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30(1):26-29.
[12]陈智毅,赵晓丽,刘学铭.金针菇菌糠堆肥生产有机肥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2,31(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