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弹名家“朱赵档”的创新精神
2014-11-21陆人民
■陆人民
论评弹名家“朱赵档”的创新精神
■陆人民
从事评弹演出三十年,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读了不少评弹的历史知识,了解了每个时期名家响档艺术成就的经历,悟出一个真理,只有继承好前辈的优秀艺术,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评弹演员。
上世纪三十年代,评弹界出了最红的三大双档:沈澰安和薛筱卿双档、蒋如庭和朱介生双档、朱耀祥和赵稼秋双档。尤其是朱耀祥和赵稼秋双档,被听众称为“朱赵挡”,大红大紫,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评弹学校毕业,先拜苏州市评弹团钱正祥先生为师,正祥老师是弹词名家朱耀祥老先生最小的学生,长期跟朱老先生跑码头学艺,并和朱老先生拼档演出。第二位老师是上海东方评弹团的周孝秋先生,孝秋老师是名家赵稼秋老先生的学生,也和赵老先生拼档演出过。因此,我是评弹界唯一的“朱赵挡”第三代传人,对“朱赵挡”二位太先生的演唱艺术特别感兴趣!
“朱赵挡”对评弹的贡献很大,创造了很多评弹史上的第一。“朱赵挡”是评弹历史上第一个把时装现代题材书搬上书坛的人,为评弹说唱现代书开创了先河。
评弹都是说唱春秋战国到清朝时期的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作家张恨水的名作《啼笑因缘》问世,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朱赵挡”请人把小说改编成长篇弹词,搬上了书坛。这一大胆的创举,让听惯了传统古代书的听众耳目一新,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这就是“朱赵”对评弹的最大贡献!
“朱赵”对评弹的第二大贡献是,评弹古装书的主角说白都说中州韵,是从昆曲和京剧中借鉴来的。为了适应现代书的需要,“朱赵”把《啼笑因缘》主角的说白改成普通话,这一大胆的创新也是评弹史上的第一次,为后人说现代书树立了榜样,而且,书中的次要人物说各地方言,如常熟话、无锡话、常州话、山东话、上海浦东话、宁波话、苏北话等。朱耀祥老先生是评弹界有名的擅说乡弹的名家,使书里大小人物都有特色,栩栩如生,听众更加欢迎。
“朱赵”二位老先生认为,虽然古装书和现代书都是说,但现代书毕竟不同,说表的词汇和语言都要有时代精神,说法要新颖,语言要时尚,而且,塑造人物不能和传统一样,也要新,也要有时代感。 评弹是用说、噱、弹、唱的手段展现情节塑造人物的,听众可以闭着眼睛听。“朱赵挡”为了演活人物,增强了一个“演”,让听众睁大了眼睛看。二位老先生借鉴了当时流行的文明戏和话剧的演法搬上书坛,但是毕竟是说书不是演戏,不可能照搬。他们开动脑子,经过提炼再搬上书坛,把人物演活,每个人都有符合身份的特定动作,从而评弹增强了“演”,“朱赵”二位配合默契,听众欢迎。
例如:凤喜被迫嫁给刘将军后,关秀姑混进将军府约沈凤喜和樊家树在先农坛见面,凤喜为了报答家树,给他四千元一张支票,家树从误会到愤怒,朱老先生借用了话剧的表演手法,充满激情的说表,从内心的感情起伏,再反映到面部表情上,发抖的双手接过支票,激起“骂金钱”的大段唱片一气呵成,唱完苦笑转成狂笑,再变成冷笑,发抖的双手把支票撕成碎片的动作,再把碎片抛向天空,表演得淋漓尽致十分感人,这种新颖的表演手法,传统书中是没有的,这段“骂金钱”的选曲流传至今。
再如:“雪地会凤”的一回,刘将军被刺死后,疯了的凤喜没人管,关秀姑父女把她从医院接出来,把凤喜以前住的房子租下来,心病要用心药医,关氏父女设计把家树骗来。家树从洋车上下来,说到这里,朱老先生的人立起来表演了,家树把门推开,见院子里满地积雪,见一个疯癫的女子,蓬头垢面,上身一件破棉袄,下身一条单裤,脚上拖一双破棉鞋,手里拿了一只碗,蹲在地上盖一个一个圆圈,时而抬头大笑说:天上掉下来的洋钱白面。家树听声音,仔细一看,竟然是昔日的心上人,心似刀割,差一点昏过去,要紧一只手扶住门框,另一只手把掉下来的半条围巾向脖子后一甩,这种虚拟的动作,既像又漂亮,像电影镜头一样。紧接着不弹三弦琵琶,一边唱第一句唱词,一边朱老的人慢慢地坐下来,第一句唱到最后两个字,拿起三弦弹过门,照样不走调,第一句唱完,只弹半个过门,马上唱第二句。这种表演手法,感情连贯,情绪不松,既感人又新颖。而且,朱老先生表家树见这个疯女人竟然是沈凤喜,从前的凤喜那么清纯美丽,被刘将军折磨成如此模样,回忆和凤喜热恋时的点点滴滴,难过得几乎要昏过去的一大段长表白时,朱老先生用充满了悲愤的激情,压低了声音,但每个字听众都能听得清楚,这种说表的处理方法,既新颖又感动听众,如果这段长表白提高了嗓音来表,效果就不好了。如果表完了唱之前弹一个很长的过门,书情就松了,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人学习。
“朱赵”二位太先生刚说《啼笑因缘》时,只是照本宣读,改编的弹词本子上少有噱头。噱乃书中之宝,他们开动脑子加噱头,而且大多是“肉里噱”,台上没有与书情无关的外插花的噱,连噱带演,二人配合默契,听众笑得前仰后翻。
《啼笑因缘》的故事发生在北京,“朱赵”二位老先生从来没去过北京,对书中北京人的穿着打扮和书里各个景点,心中无数,说起来不踏实。他们目光放远,停了演出,放弃了收入到北京去实地观察,住旅馆,吃客饭,现在说起来叫体验生活。书里的先农坛、什刹海、北海是什么样子的,天桥在那里,唱大鼓的鼓板怎么敲,三弦怎么伴奏,唱大鼓的落子馆什么样子,北京的大小胡同,老百姓的穿着,见面如何打招呼,北京的土语等等都去了解熟识,做到心中有底,这样才把书说活说好,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太先生朱耀祥还创造了“祥调”的流派唱腔。他在说“啼笑因缘”之前的唱也属马调系列,老先生青少年时跟他的父亲唱苏滩的,苏滩是现在苏剧的前身。说了《啼笑》一书后,剧情的需要,根据人物的感情出发,他的嗓音高亢响亮,加上苏滩的小腔,别具一格,被听众同行称为“祥调”又称“朱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书坛,“啼笑因缘”的唱段如:“家树别凤”、“骂金钱”等家喻户晓,还被百代唱片公司灌了唱片,流传至今。
赵稼秋老先生伴奏“祥调”的琵琶过门也特别,弹法也另有一功。他的唱腔也有特色,过去也有人称为赵稼秋调,可惜现在几乎失传,他自编自唱的白话开篇“上海少奶奶”也被灌了唱片。
“朱赵挡”对评弹唱开篇也有创新,说正书前的开篇都是一个人唱的,“朱赵挡”别出心裁,他们把听众熟悉的一些京剧折子戏,改编成二个人对唱的开篇,既有角色又有说白,再加上表演,如:追韩信、四郎探母、平贵别窑、武家坡等,这种创新也受到听众的欢迎,也形成了“朱赵挡”的艺术特色。
总之,“朱赵挡”既有大胆创新,又有演唱特色,对评弹贡献很大,所以受到听众的欢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被上海浙江路罗春阁书场邀请去演出时,他们的海报不是手写的纸张和水牌,而是用大红的霓虹灯管做成“弹词名家朱耀祥赵稼秋弹唱啼笑因缘”的海报,也是上海有史以来第一盏霓虹灯,当时盛况空前,把浙江路挤得阻塞交通,还出动了警察,维持交通秩序,这是评弹史上绝无仅有的,“朱赵挡”大红大紫。
但是,“朱赵挡”的红,不是闭着眼睛想红就会红出来,所以说得好“啼笑因缘”受到听众的欢迎,和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朱耀祥老先生是唱苏滩出身,兼有昆曲的基础,他和昆剧名家周传瑛、王传淞和朱国梁都是好朋友,所以对各门角色和各种手面技巧都能胜任。后来他改行说书,拜名家赵筱卿为师,学说龙凤书。龙凤书是大红袍神弹子描金凤的总称,评弹界称为“五毒”书,不但各门角色俱全,还有武书开打,只要说好龙凤书,再说别的书就不怕了,龙凤书打好了朱老先生扎实的基本功。
赵稼秋老先生是说传统书《双珠凤》出身,唱俞调,文化不高,但能自编自唱,说书灵活,善于衬托上手,有“活下手”之称。
我从二位太先生的演艺经历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中,悟出一个真理。“朱赵挡”所以能成为大红大紫的响档名家,对评弹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们二位扎实的基本功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所以,只有继承好,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多学苦练。多演才能不断发扬创新,成为一个听众喜爱欢迎的评弹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