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就在前方
——舞蹈《空巢》创作的前前后后
2014-11-21伍文杰
■伍文杰
梦想就在前方
——舞蹈《空巢》创作的前前后后
■伍文杰
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等牵头组织的“一起来跳舞”原创舞蹈惠民活动于去年下半年一直处在酝酿、筹划的过程中,并在今年年初正式拉开帷幕。
南京市委宣传部陈炜副部长提出如何把 “文化惠民”转变为“文化慧民”,一字之差,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启发了艺术家们对艺术普及工作以及对个人创作方向的思考——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社区服务、为群众文化服务是我们专业艺术家应有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做什么?为谁而做?怎么去做?
作为舞蹈家协会的工作者,大家踊跃响应、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直接深入基层寻找灵感,与社区、街道的舞蹈团队零距离地接触、手把手地辅导,真正让百姓、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体会与享受艺术的魅力,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于是,一个叫“导师制”的新颖形式就此诞生。
笔者以秦淮区导师的身份接受此项“慧民”工作,开展对《大家一起来跳舞》活动中的舞蹈创作也就水到渠成。
在前期与各位导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中老年舞蹈创作的题材由于受年龄、表演的局限与限制,创作的空间并不太大。有些题材还存在撞车的现象。但是,好在中老年的舞蹈创作犹如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没有太多的成功与经验,正急切地等待我们去接触和挖掘。
在与市文联副主席张俊多次的交谈中,当代中、老年社会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并得到共鸣。加之去年由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推出的歌曲《时间都去哪了》的广为流传,孤独老人的情感生活牵动了亿万子女的心。的确,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开大家庭之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落以及新型的家庭关系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中苦苦思索的舞蹈题材就这样出现了。
选择使用现实生活的题材、用写实的语汇直面“空巢”老人困境的社会问题,表现了老人与子女缺乏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越发凸显她们孤寂、忧郁以及脆弱的心理状态。这一定是要用当代舞或现代舞的手法来展现的现代社会生活。一瞬间,有关舞蹈创作的构思不停地出现在脑海中。交织着、碰撞着。新的想法不断取代旧的想法,这大概就是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乐趣吧。
舞蹈《空巢》采用了三段体的结构安排,分别表现“等待”、“绕膝之乐”、“团圆”等情节。中国传统的人文理念是引导观众理解作品的最好的依据和途经。独特的语汇构思——“喂饭”更是强化了“民以食为天”的日常生活。
音乐在配器上摒弃了复杂的安排,只保留和选择了弦乐与钢琴这两种音质简单而明了的“述说”。歌曲《时间都去哪了》时隐时现地贯穿作品中,中间设计了老人鸣唱的儿歌《小燕子》,用大家熟悉的场景,同样引导观众增强对作品的认知。
服饰和造型上首先否定使用花白的头套,自然的才是合理的。上衣挑选了带有暗花的衬衫,配上常见的素色棉外套,力求符合人物的年龄与舞蹈所要表现的人物内心。同时对大家解释不是有意“扮丑”,而是对人物表现的统一安排。
舞蹈中的道具,运用了一把椅子,一部手机。它们分别代表了空巢老人无助的生活以及与外界联系的现代方式。传统的生活节奏和现代的时尚通讯,正是组合成我们现代生活的交响曲,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正日益影响我们的生活。
舞蹈《空巢》所表现的传统中国老人只有在子孙绕膝的欢乐场景中才能体会一个大家庭所带给他们的愉悦心情,享受天伦之乐才能唤醒她们灿烂的笑容和内心的满足。现代社会中一部手机交织着失望与希望,成为了连接她们与子女关系的纽带,慰藉着他们的心灵。子孙在手机中一声亲切的呼唤如同冬天里的暖阳温暖着老人,这其中又凝聚着老人多少盼望、多少期许……
《空巢》创作与编排的过程是充满着痛苦与艰辛的。在舞蹈种类的选择上我大胆地揉进了在中老年舞蹈中极少使用的现代舞与当代舞的两个舞种的风格,在舞蹈语汇的设计上与编导们一方面注重细致刻画老人们在急切盼望亲人时的渴望神情与漫长等待中的落寞情绪、一方面注重突出老人在回忆与亲人团圆时与儿孙相拥的感人场景。力图让丰富的情感与舞蹈语汇有机的交融,直击人心。
开始的排练并不顺利,与南京秦淮区“千红舞蹈队”的第一次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年龄基本在四、五十岁左右,时尚且充满了活力,平日表演的舞蹈大多以江南题材(风花雪月)为主,典雅唯美、柔和浪漫,对现代舞的语汇十分陌生。无论是气息的掌握、节奏的分配、肢体的幅度还是对道具的运用都迟迟进入不了状态。对于她们来说学习舞蹈动作是相对容易的,但表现人物、刻画人物状态是困难的。以至于我开始对自己的判断(现代语汇)和决定(队伍)产生了怀疑。
庆幸的是“千红舞蹈队”的队员们也是十分好学的,排练过程中克服种种不适,在我不断为她们描绘舞台上的角色、示范动作和借鉴现实生活的人物后,逐渐她们静下心来忘掉了自我,一拍拍的数着节奏、一遍遍的揣摩人物与情感。以至于到了排练后期,她们能够举一反三地对舞蹈的情绪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舞台人物造型。这种进步是日积月累的、是潜移默化的,我为“千红舞蹈队”队员们的智慧而骄傲。
《空巢》创作与编排的过程同样是充满着激情与欢乐的。
由于舞蹈《空巢》需要参加展演和比赛,不同的需要和性质对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提出不同的、更高的要求。一次次的否定、确定;一次次的修改、提高;舞蹈《空巢》就在不断创作中变得丰满、坚实。
队员们在适应了排练强度后,又逐渐适应了我们对舞蹈再加工的节奏。肯定自己是容易的,否定自己则是困难的。重新起步后,我们又增加了进一步地磨合,因为,有更高的目标在等待着我和我的团队的征服。表演者克服了身体的不适,短暂离开队伍的人又重新回到了队伍中来,用滴滴汗水、用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心态,体验创作给她们带来的内心感受。“空巢”老人的孤独灵魂被她们刻画得淋漓尽致,情绪的变化、语汇的交待准确到位,音乐仿佛潜入她们的身体,舞蹈随后也渐入佳境。最终我的团队在展演与比赛中都有别于其他舞蹈,让人耳目一新。
在近大半年的时间里;在平常的交谈、排练、展演和比赛中,我们看得出基层群众对舞蹈艺术的由衷喜爱,并且一直得到她们强烈的共鸣和支持。一次活动,看上去收获的是一部分社区群众,但它的影响正在迅速传播开来,有更多的基层群众和专业工作者正踊跃地加入到队伍中来。
今年的盛夏,在“一起来跳舞”原创舞蹈惠民成果展示大型晚会----“金陵五月风”第八届南京文学艺术节闭幕式让演出成功,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在无锡参加“中国梦·我心中的梦”——江苏舞蹈新人新作中老年组比赛中荣获创作金奖、表演银奖。
如今,活动进入到了尾声。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创作者进入思考的时刻。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非常及时的,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认清形势、指明了方向。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自始自终强调了对主旋律的弘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当我们走出象牙塔,在过程中与基层群众踏踏实实地面对面交流、手把手的指导,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往往得到的是最真实的赞扬和掌声。
习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为社区群众创作的舞蹈《空巢》就是避开了风花雪月的构思,而选择了当代现实生活的题材,用写实的语汇直面“空巢”老人困境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空巢”老人越发渴望与子女在情感、生活和思想上的交流。用舞蹈把当代社会问题展现在舞台上,使大家能产生共鸣、继而引发大家思考,共同关注老人、关注老人的生活,创建和谐的社会,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舞蹈《空巢》的获奖,既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舞台表演能力,更坚定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为群众服务的创作方向。
我想这正体现了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艺术的生命力扎根于群众之中,在群众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素材。我们文艺工作者要用专业和群文的双腿来支撑。毕竟我们需要更多的人群来理解我们的作品,需要更多的人群来展现艺术。只有更多的人群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艺术的春天才会真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