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长生殿·酒楼》板鼓演奏谈昆剧板鼓艺术

2014-11-21王凯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司鼓郭子仪安禄山

■王凯

从《长生殿·酒楼》板鼓演奏谈昆剧板鼓艺术

■王凯

昆剧,旧称昆山腔、昆曲,是第一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为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顾坚初创,明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形成曲调婉转的“水磨腔”风格。而在昆剧音乐中,司鼓的地位非常重要,相当于现代交响乐团的指挥者,凡人物上下场、舞台调度、演员的表演、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乐“点子”(即“锣鼓经”)进行指挥外,还为唱腔伴奏拍板,用锣鼓的演奏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一.昆剧板鼓的演奏

(一)“击法”与“味儿”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记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其中“击法”二字,不仅仅指击打技巧,而且还指对节奏的掌控、对强弱的处理、对点子衔接的把握、对舞台氛围的铺垫、与演员的配合、处理演员与乐队的关系等等。掌握所有的“击法”,并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演奏。又因为每个人对舞台、剧情、人物的理解不同;各自的条件不同;师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锣鼓设计虽大致相同,但演奏出的“味儿”会有所不同。所谓的“味儿”即是音色、强弱、快慢、点子的衔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的处理以及所表达出的人物思想感情。

(二)理解

1.理解剧本

在演出时,司鼓其实和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同样是在扮演人物,不同的是,司鼓是靠 “击法”与“味儿”来表演,所以司鼓要以服务剧情及人物为本,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不择手段地来进行演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深入地理解整个剧本,要分析人物的性格、历史背景、剧情的前因后果、情节内容,做足案头工作,知道哪里是戏的高潮部分,为锣鼓的节奏转变做好安排,做到使剧情紧凑不懈、情节跌宕起伏。

2.理解唱腔

在为整个戏做好大致安排后,就要为唱腔作出安排了。昆剧中的板鼓非常讲究“味儿”,特别是在昆剧的唱腔中,要做到“和谐”,不能想着突出自己而令观众闻之生厌,同时又不能平平淡淡令观众闻之欲睡。最基本的要领就是随着旋律打,逢高则强,遇低而弱;欲变则先变,欲收而先收。因此,想要打好唱腔需先熟悉唱腔,否则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完全起不到指挥的作用。若是要进一步打好唱腔,就不仅仅是打旋律这么简单了,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情绪、唱腔的内容、唱词的平仄来决定哪里该轻,哪里该响。这样就能够烘托出剧情的气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于关键处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浅析《长生殿·酒楼》

(一)历史背景

《酒楼》写的是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早年未得官职,内心惆怅,独饮长安市中。正值众官员去向外戚杨国忠等庆贺新第落成,宠臣安禄山封王下朝,俱从楼前经过,郭子仪目击其煊赫之状,痛感朝政荒弛,借酒消愁,酒醉舞剑,愤慨悲歌,誓以此身为国家效力。

郭子仪以老生饰演,曲调激昂,动作较繁,颇能刻画出剧中人物忧心国事,磊落不平的胸襟和抱负。

(二)浅析第一、二场

第一场,开场锣不宜过响过快,为头场做好铺垫。从打上到念诗归座都以中速为主,表达郭子仪的愁闷之心。第一支唱腔【商调集贤宾】之中出现了 4和 7,是典型的北曲,曲调高亢激越,体现了郭子仪空怀壮志无处发,忧国忧民怎奈何的悲愤心情。所以在这支唱腔里鼓楗子相对需要下得重,如“几回价听鸡鸣”这句,要打出高亢激越;但又不能全部打得响,像“任纵横社鼠城狐”这句,还需要打出悲痛愤恨,郭子仪要到酒楼借酒消愁,所以打下需要比打上略快,以流畅为主。

第二场酒保过场。酒保是一个丑角,一个市井小民,一个生意人,性格八面玲珑,口齿伶俐,阿谀奉承,唯利是图。所以撤锣不能打得太慢,接小锣“长尖”。小锣“五击”打上,念白中的锣鼓都以中快速为主。而酒保下场要用大锣“原场”,这是因为下一场是郭子仪上,为了场与场之间的衔接紧凑不松散,直接用大锣打下酒保。

(三)浅析第三场

第三场郭子仪上,因为是在路上,心情自然比在家中要好一些,所以酒保打下以后接“水底鱼”转“放回头”,“帽子头”开唱【逍遥乐】。 唱腔里有“暂遣牢骚,聊宽逆旅”两句,因此速度也要比之前的【集贤宾】快,并且总体音量要强于第二场。唱腔【梧叶儿】的鼓套用叙述性的打法,不能过多、过响。在“问醉乡深可容得吾”的“吾”字上加打开道锣,为后面的牌子【节节高】做铺垫,表明楼外有官员路过。

郭子仪听到鼓乐之声感到很疑惑,遂问酒保何故。当酒保把缘由说明之后,郭子仪非常愤懑。这里是剧情的一个小高潮,可以加重力度,用大锣也不为过,后面一段唱腔【醋葫芦】的字里行间都在表示郭子仪对这些谄媚的官员的气愤,唱腔本身是用“哆哆”开唱,但我觉得用“大大”开唱更好,这是为了营造气氛,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活动,又配合演员身上的动作,再加上前几个音也比较高。若是用“哆哆”就显得软了。整段唱的总体音量要上升一个档次,慢起渐快,中间再慢然后再回原速,使唱腔加强伸缩性。

郭子仪到酒楼本想借酒消愁,没想到却愁上加愁。无意之间看到墙上的诗句,觉得话里有话,就问酒保,答曰:“客人涂鸦之作”。这个地方相对于前面的小高潮需要回落一些,为后面的高潮做准备。

正当郭子仪疑惑之时,忽听见楼外又传来鼓乐声,向下一瞧,见一武官被校尉簇拥而行,声势十分浩大。问身边的酒保他是何人,得知他就是安禄山,顿时心生怒火,喝酒舞剑。这一段是整个戏的最高潮的部分,特别是在舞剑的时候。安禄山是一个番邦人,当时得到唐王的宠信,被封为郡王,可谓是春风得意,嚣张无比,但是在这一折戏里他仅仅是一个龙套角色,所以安禄山的过场用急急风,宜快不宜响,打出安禄山的嚣张,还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

当酒保说到他就是安禄山的时候,郭子仪一下子惊怒起来,朝廷的蠹虫原来就在自己的眼前!这里的“八仓”要体现出他突兀、惊怒的情绪,需要用“跺地板”来增强气氛。然后在说到安禄山过往如何得宠,如今又被封王的时候,更是恨不能立将其斩于剑下,饮其血,啖其肉!这里的“丝边”要提前打进来,打在“体面是不体面哪”的第一个“体面”后面,从轻到响,由慢渐快,后面的“八大仓”同样要用“跺地板”,打出一种恨意。之后的唱腔【金菊香】完全是快板,比之前任何一段都要快,份量都要重,唱腔以一锣收住。郭子仪怒极而笑,这里打的“丝边”从慢到快,由响而弱,打出一种冷笑的意思,使情绪稍稍回落。

酒保提议喝酒,正好说中了郭子仪的心意——借酒消愁,说道“酒来! ”起“抽头”,速度在中速偏慢,为了能让后面的速度能够加快。喝到一半酒没了,酒保下楼取酒,郭子仪又想到安禄山,但却对他无可奈何。这时的“抽头”加快加响,转“换头”接“流水”,演员到桌边“流水”收。 这段锣鼓打得要激烈,要有明显的速度变化,显得伸缩性很强,张弛有道,这样才能烘托气氛,吸引观众。

郭子仪这时候醉意大发,胸中的愤怒得不到宣泄,正好一剑在手,用之杀臆想中的安禄山来宣泄愤怒。唱腔【柳叶儿】结束,起“丝边”打“八大仓”。为了让“流水”显得更激烈,需要停顿两三秒再起。这就像拉弓射箭,弓拉得越开,射出去的箭越有力。但又因为毕竟不是真的开打,而且是带着醉意舞剑,所以“流水”从快到慢,由响渐轻。最后打“四击头”接“放回头”收,再打“软翠头”归座。至此高潮回落到低谷,愤怒回落到痛心。

一阵寒意袭来,醉意稍醒,夕阳西下,起身蹒跚欲回。唱腔【浪里来】总体都以低沉的音律为主,板鼓的音量也要轻,鼓套尽量少,打出一种失落、伤心、无奈、迷茫的情绪。郭子仪正欲离开,没想到酒保把他叫住了,说有一份朝报给他,郭子仪打开一看,惊喜地发现原来竟是自己的升任令!这里的锣鼓要打得快、打得响,表现郭子仪的激动、看到希望、胸怀壮志的心情。 最后打【尾声】下场,剧终。

三.结语

对《长生殿·酒楼》这一折戏浅析后不难发现,司鼓是乐队中的灵魂人物,是演员与乐队的桥梁。一出剧目能不能精彩地呈现,除了演员准确地理解人物、表演人物外,全由司鼓来把握整体。因此司鼓者的艺术层次对于演出的精彩与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一位司鼓者,在演出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对专业的研究,加强音乐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汲取,加强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审美能力和美学知识的培养,并且还要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从前辈传下来的知识中去芜存菁,结合现代的艺术理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自己的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为昆剧艺术的发展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司鼓郭子仪安禄山
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性探析
杨国忠的预言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以德报怨,终将化敌为友
靠跳舞发迹的安禄山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浅谈扬剧司鼓
郭子仪感动奸臣
糊涂郭子仪
郭子仪不记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