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2014-11-21徐安平
■徐安平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徐安平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七所昆剧院团前后排了十几个版本的《牡丹亭》,然而在这些版本之中,影响最大,意义最为深远,传播最为广泛的当数江苏苏州昆剧院所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所谓“青春版”,不单单指演员年纪的“青春”,更是指出这版《牡丹亭》无论是服装、灯光、乐队等各个方面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本文将主要从舞美的角度来解读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特色。
一
青春版《牡丹亭》的最大特色首先表现为一个“美”字,这个特点首先可以从青春版《牡丹亭》中脚色安排上和汤显祖原著的差异上显示出来。在汤显祖的原著中,石道姑和杨婆分别由净与丑扮演,但在青春版《牡丹亭》中,这两个角色则由旦脚来扮演。要问创作班子为何这样安排,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个“美”字。除此之外,青春版《牡丹亭》在人物造型上也有突破。在以往版本的《牡丹亭》中,旦角所用的帔具有固定的色彩和样式,宽袍大袖,显得中正平和,然而在青春版中,旦角的服装缩紧腰身,突显出了女性身材的婀娜。《惊梦》中,杜丽娘的主要服饰是一件绣满白色蝴蝶的女帔。这件女帔在色彩上和装饰内容上都极大的有别于以往,但却很好地暗示出了此时此刻杜丽娘的心境:表面端庄娴静的杜丽娘,其实在心中早已对“情”字了有向往。无论是战国时的庄周梦蝶,还是后来的梁祝化蝶,蝴蝶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赋予了浪漫的象征,进而表现了男女间的爱情。因此,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惊梦》一场里杜丽娘的白色绣蝶女帔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杜丽娘的心情,也为这一场景营造了浪漫的气氛。而柳梦梅的服装上,所绣之物却是梅花。一来,大梅树正是柳、杜二人相识之地,二来,杜丽娘服饰上的蝶与柳梦梅服饰上的柳,正构成了“蝶恋花”的感觉。除此之外,杨婆、石道姑等次要角色,在服装上均颇有特色,在这里不一一例举。但总体说来主创者把服装总的基调定为苏州水乡式的“柔”,采用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要色调,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以手工苏绣,内容限定中国传统的意象,如梅、兰、竹等,愈发衬托出演员的古典美。
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场景中出现过。在这三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的,有意思的是,每次出场,大花神所执幡的色彩却并不相同。在《惊梦》中,大花神执绿幡,这里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白色的幡表现了杜丽娘的离世时的悲伤。在《回生》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青春版《牡丹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氛的变换。
戏剧服饰是戏剧舞台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中国戏曲采用写意的方式,通过服饰来塑造类型化的舞台形象。昆曲服饰具有严格的程式性,向有“宁穿破不穿错”的守则。而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戏曲传统服饰基本面貌的同时,拓展了戏曲服饰的艺术功能,更新了戏曲服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戏曲服饰新的美感。该剧的成功既为戏曲服饰服务现代舞台提供了新思路,又为昆曲的现代传承提供了重要范例。此后苏昆版《玉簪记》等作品,在服饰及色彩上,便是延着青春版《牡丹亭》的思路制作而成。可以说服饰与色彩上的突破,让青春版《牡丹亭》在舞台的表现力上显得更“美丽”更“青春”。
二
青春版《牡丹亭》需要演出3天共27折,其中有很多折是第一次被搬演上舞台,因此对舞美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在创作这些场景时,立足点是最大程度上传承昆曲传统的“诗化”风格,追求一种写意的舞台风貌,力求舞台简洁明快,空灵活泼。保持传统的“一桌二椅”的传统舞台格局,进行二度创作。
在《淮泊》一折戏中,我们仅仅用一条长凳子,便营造出柳梦梅在一所旅店里寄宿投店的场景,追循了传统昆曲的美学特点。在《如杭》一折中,我们利用淡淡的两笔墨色,表现出剧中人物所处的惨淡、凄凉之境。
梅、柳等物也是《牡丹亭》中重要的物象,因此,在舞美的创作过程中,也充分地利用了梅、柳等物,制作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砌末。首先是梅枝。全剧一开场时,一支梅花装点了杜府的厅堂。尔后,丽娘又分别在《写真》和《离魂》两出中执梅现身,这株梅花在多处成为重要道具,引发观众对丽娘与“梅”之间关系的无限遐想。其次是柳枝。《惊梦》一出里,柳梦梅执柳入梦,与丽娘共成云雨。柳枝成为柳梦梅的代称,故才有了丽娘题诗“不在梅边在柳边”和柳梦梅的和诗“恰如春在柳梅边”。以柳枝暗指人物使柳枝成为该剧中又一个重要的道具。在舞台守旧上,因为场地的限制,每场并不全都相同,比较常用的守旧主要是一幅巨大的布景,上面书有“牡丹亭”三个飘逸灵动的大字,旁边绘有一朵工笔细描的巨型牡丹。众所周知,书法与工笔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代表,以这样一幅守旧作为文人气息浓厚的《牡丹亭》的布景,符合该剧精致、典雅的艺术旨趣。舞台的整个设计都充满苏州园林的风格,用柔和的灯光来创造水塘、荷花的意境,衬托了演员的表演;而且演员的服饰都是以淡色为主,体现了“青春”的气息。以传统为体、以现代为用的原则,使《牡丹亭》保持了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特点。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方面,视觉的冲击正是这一版本之所以被称为青春版的重要原因。虽然青春版《牡丹亭》打着“青春”的旗号,但是《牡丹亭》依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峰,因此,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无论糅合了多少现代元素来引领观众们的观阅,但这部作品的最终指向还是延续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根脉,传播着传统审美意向。因此,青春版《牡丹亭》在用青春的手法讲述着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希望此剧可以成为当代人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希望观众可以在剧场中感受到由传统元素组合成的文化意象。
三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设计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把古典与现代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但遵守了古典昆曲的表演手法,而且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舞台、灯光、舞美运用到戏曲当中,既继承了昆曲的传统,又不失现代美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白先勇先生是“青春版”的制作人,他曾经说过:“我们一方面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但我们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合现代观众视觉的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那么,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我们怎样做到做好现代剧场与古典主义的相结合,这正是青春版《牡丹亭》在舞美上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可以肯定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并不排斥运用现代化的灯光、技术等手段为自己服务。在青春版《牡丹亭》中的确采用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使之更贴近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现状,使古老的昆剧文化具有现代气息。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这种引入是有限的,利用而不滥用。舞美在精致、新颖的同时,还注意要保留传统的特色。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在风格上沿袭了昆曲的淡雅之美,在此基础上,又对传统的舞美上有了较大的丰富,但这种丰富,又不是将整个苏州园林搬上舞台。青春版《牡丹亭》在舞美上目交心通遵从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在这过程中,使现代与古典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青春版《牡丹亭》一剧得以全面展示出昆曲艺术的综合之美。所以此剧可以连演200多场而不衰,得到海内外众多观众的认可,这的确是《牡丹亭》演出史上的奇迹。
在古典剧目的改编过程中,如何去对舞美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像“青春版”《牡丹亭》这样的探索,让昆曲以全新的面孔展现在观众面前。把其中的一些美的元素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昆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