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芭蕾中的“立”
2014-11-21赵伟伟
■赵伟伟
谈谈芭蕾中的“立”
■赵伟伟
“立”是芭蕾的四要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日常芭蕾训练和舞台表演中。如果说无限延伸是芭蕾的灵魂,那“立”就是无限延伸的基础。有一个好的立才会有稳定的重心和优美挺拔的体态,我们对它有了深入和研究,才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理解和运用芭蕾训练的法则,更好体现芭蕾艺术的美感。
芭蕾 立 无限延伸
芭蕾之所以给人看上去高雅挺拔,正是一种“立“贯穿体内的内在的气场,一种上下无限延伸的对抗力一种提升向上的感觉。它不光体现在静态的站立,更体现在芭蕾的跳跃(轻巧),旋转(稳定),各种舞姿(挺拔)当中。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芭蕾舞专业的学生,在平常的训练课当中,“立”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不掌握好方法,不严格要求自己,必跳不好芭蕾。“开,绷,直”是芭蕾审美规范,“立”是达到芭蕾最终审美的一个重要纽带。试想如果芭蕾仅仅是“开,绷,直”,那就像一块毫无生气的钢板,“立”使钢板变得轻巧和有生气,使芭蕾看上去优雅挺拔向上,符合芭蕾的最终的审美。因此“立”在四要素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芭蕾这条龙的点睛之笔。所以舞蹈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芭蕾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基础训练当中要特别注意“立“的训练,它贯穿于每一个动作当中...
一.立的形成背景
芭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宫廷,后因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大力倡导而兴盛起来,并由国家进行行为的规范,形成了至今仍然沿用的芭蕾舞蹈动作的基本原则。古典芭蕾在当时是贵族阶级追求富贵享乐的时尚,在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中被构建起来,它将“黄金分割”作为身体比例、造型、构图的原则;以“开、绷、直、立”作为其技术原则;以和谐、优雅作为其运动审美原则。我们都知道芭蕾的发力点是脊柱,脚尖立起的情况下从身体中段向头顶和和脚尖两个方向无限发力延伸,形成一种上至空中,下要摆脱地心引力。这就形成芭蕾的身体形态必须是柔美的长线条来体现它崇高的美学目标。所以芭蕾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靠体内力量延伸来表现,这种十字型的上下(头顶和脚尖)左右(身体两旁的胳膊双手手指尖)的延伸,就是芭蕾四要素中的“立”。
二.立的动作形态
舞蹈的站立,不同于一般自然状态的站,他要像一棵树一样直立而挺拔。这就要求,舞蹈者的脚趾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抓住地面,脚掌推地而立,脚心弓起,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双膝挺直,腿部肌肉收紧,胯部上提,腰部撑立(提胯撑腰),收腹紧臀;后背平直,胸部自然挺起;双肩打开往下“压”,颈往上“长”,头向上“钻”,手臂自然下垂。 身体各部位保持以上的状态,就形成了一种正直、挺拔而又自然的站立,这是舞蹈中始终要保持的一种美的体态。而芭蕾中的站立除了以上的要求,更强调尽力向上下无限的延伸,一种“征服天地”般的直立,这是芭蕾艺术的灵魂所在。下面我想分开谈一下芭蕾中静态的“立”和动态的“立”。
1.静态的立
芭蕾训练中有专门的站立的训练,这是最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训练。静态中的“立”我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抗力。上下的对抗力包含了人体的内力(头顶与脚尖)和外力(身体与地板)。其一指自身的对抗力(内力):脚与头顶心之间身体上下的对抗力;其二指人体与地板的对抗力(外力),一种支撑反作用力。从中体现芭蕾舞“直”和“立”的原则,它往往在各种跳跃和旋转等动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立”的训练中必须先解决人体枢纽部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段”,即胯、腹、腰、臀。因为它是人体中最重、骨骼构造最为复杂的部分,并且位于人体承上启下的中心,既控制着下肢的腿、膝、踝,足,又支撑着的头、颈、肩、胸、腰,因此在人体运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训练中,不管是静态站立或动态运动中必须先把这一部分肌肉收紧往上提,脚往下踩,由此可以使整个腿部肌肉绷紧、线条拉长,获得肌肉的张力。同时整个上身与枢纽部位相对抗,形成背部肌肉收紧,整个颈椎和脊椎拉长,手臂无限向外扩展。如果中段提不上去,就容易造成力量在下身堆积,坐胯,影响下身的腿部肌肉线条。芭蕾舞演员的肌肉线条一般都是长线条,中段收不紧提不上去的话就会堆积成块状线条,显得体态笨重和不轻盈。有一个好的“立”才能使整个人体看上去挺拔直立,重心集中,舞姿轻盈飘逸。而且有利于分担整个身体的重量。另外身体其它部位也体现着芭蕾的直立原则。从头顶开始要求顶破天花板,有一种无限被向上牵引的感觉;大部分情况下下巴应该向斜上抬起45度角的位置;颈部要像天鹅的颈部线条一样的细而长,向上拔起;肩部自然下沉以显示颈部的长线条;上身要保持直立,肩胛骨打开,胸腰向上拔起;腰和跨部收紧上提;臀部一般是身体部位中比较突出的位置,所以要求不能自然放松而要收进去和上提,令身体看上去更加的“直”和“立”;大腿内侧肌肉要求收紧上提;膝盖也不能突出来,要求收紧陷到腿部里面去,更好体现腿部线条的长条和均匀柔美;小腿除向大腿一样的要求长线条肌肉上拔以外,在立半脚尖的时候还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半脚尖的时候小腿下部脚以上的脚踝部位力量既要上拔要要下钻;半脚尖时候要求脚后跟和大腿内侧肌肉在一个面上,感觉脚是腿延伸出来的一部分,尽可能的拉长腿部线条;五个脚趾头要和脚断开紧扒住地面,重心放在前三个脚趾头上,断开的部位要往下钻,像要钻透地板延伸到脚下地球的另一边一样。
2.动态的立
训练中,应该强调无论双脚或单脚站立成某个舞姿,都应该要求脚趾平放,重心放在前脚掌,整个脚紧紧地吸附在地面上,用力往下踩。如果是半脚尖或全脚尖,就要用力往下钻,仿佛要钻透地板,同时,身体的其他部位一直到头顶尽最大可能向上顶,脊椎一节节向上拉开,感觉空气可以从中穿过。然后背部肌肉收紧,向前向上推,双肩及肩胛骨夹紧下沉,想象一下就似站立在深海底部用力跳起想钻出水面的感觉,身体的中轴向上,而两侧下沉。由此也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上下对抗力,这种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等扩展到占支配地位的地步,把脊柱和四肢伸展到极点。这种“立”的训练,除了获得一种直立挺拔的美感以外,还有就是使身体保持垂直、集中和获得稳定的重心点,这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尤其表现在各种旋转技巧中其作用更为突出。在跳跃之前的Plie,其作用是运用人体的重力、跟腱及大腿肌肉的拉展力和地板形成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就是对抗力。这种对抗力越大,弹跳的爆发力和高度就越好。为了凝集起跳的爆发力,准备起跳推力的Plie要深,速度要快,然后,突然收紧肌肉,爆发向上跳起的力量。而跳跃之后落地时的Plie,则要强调身体与地面的反向对抗力,收缩肌肉尽量向上、提气,拒绝地球的引力。而这所有的都必须要求身体在直立的基础上完成,即使在跳跃的瞬间也有感觉的延伸,离开地面时的脚尖感觉穿过空气钻透地板无限地向下延伸,头顶感觉有人牵引向上。芭蕾旋转中的“立”,是为了获得稳定的重心和舒展的身体姿态,比如做平转时,一直要保持芭蕾站立时延伸的感觉,头顶往上钻脚尖往下钻,中段收紧,身体像一块板,重心一直要放在两只脚中间,在两脚转换重心的时候如果不能一直保持身体的直立就会导致后面的旋转失败,如果是在演出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下面的其他动作无法连接,影响演出质量。
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特别是芭蕾基训中要特别注重“立”的训练,它存在于每一个动作和一系列的组合当中,无论是“Tendu”,还是“Plie”,“Fondu”,“Adagio”,旋转,跳跃,无不是在“立”的基础上完成的,芭蕾训练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立”,它时刻存于每个动作训练中。如果能理解、掌握和运用好“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重心的稳定和平衡,动作的挺拔、直立和轻盈,以及舞姿的舒展和流畅,最好地体现“开、绷、直、立”原则,并最终达到能够随心所欲地在舞台上表达和抒发角色情感的目的。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1月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3月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7月
〔4〕网络: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4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