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与扬剧的传承艺术
2014-11-21罗戎平
■罗戎平
镇江与扬剧的传承艺术
■罗戎平
扬剧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最迟在清乾隆年间形成,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分布在镇江、扬州、南京、上海、苏北及安徽部分地区。
明正德、嘉靖以后,安徽凤阳花鼓传入江苏。花鼓在镇江流行,最早见于柳诒征《里乘》所记,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玉书之孙张适在青山庄别墅蓄养两副家班事,此后花鼓在镇江绵延不绝。乾隆前后,镇江官塘桥一带,每逢正月初九,观音山都有集会演唱花鼓。丹徒县宝埝乡邬村的姚氏花鼓世家,收藏有光绪时的《火烧洋楼十杯酒》以及《十二月古人名》、一丑一旦的《大看相》《小看相》花鼓戏小戏唱本。镇江南乡的花鼓演唱活动以观音会等形式开展得很活跃,句容诸多的香火戏在民间也很兴旺。
镇江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广,有“银码头”之称,这里属北方语系的“江淮”语言,故扬剧在这里能够形成。上世纪初,镇江“花鼓”艺人首先将用丝弦伴奏的花鼓戏搬上舞台公演,并吸收“清曲”的演唱剧目和曲调,初步形成了扬剧“小开口”雏形。二十年代“小开口”和“大开口”均进入上海等大城市,称为“维扬文戏”。到三十年代,香火、花鼓、清曲合流,诞生了后来的扬剧。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有公认的金派、高派和华派等三个流派,镇江是扬剧“金派”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金派”创始人金运贵(1906—1970),本名刘秀卿,曾用艺名新善贞,幼年学艺,初学京剧后改学扬剧。1924年,由扬州人陈登元发起创办了扬剧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扬剧班,金运贵学小花脸(生行),“对子戏”为主,1925年在上海登台演出,成为扬剧第一代女演员。1936年她钻研堆字唱腔,自己动手编写幕表戏上演,1952年她来到了镇江金星扬剧团(即镇江扬剧团),基本上用自然嗓音演唱,对用声、用气、吐字有独特见解,使有别于扬剧传统唱腔的“金派唱腔艺术”脱颖而出,她常年在上海、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区演出,镇江市扬剧团以她创造的金派艺术为自己的鲜明特色与扬州市扬剧团和江苏省扬剧团并称扬剧三大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繁荣局面。
金派唱腔在原曲调格式中独创性地运用了堆字的延长方法,尤重小腔运用,使之委婉动听。金派的念白将中州韵、湖广音和普通话融于其中,以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为特色,其风格被称为【金调】或【自由调】。
由于在演唱上运用自然嗓音,曲调平稳,音色圆润,并善用堆字,运用增加休止、声断气不断等演唱技巧,唱腔时断时连,潇洒自如。因此,金运贵享有了“活方卿”和“扬剧梅兰芳”等美誉。而她的一生坎坷多舛,却依然保持豁达性格,淡泊名利,1970年遭受迫害,含冤离世。
建国后的镇江金星扬剧团(后改名为镇江市扬剧团),演出阵容较强,在上海、南京、镇江、苏北等地有相当影响。1962年镇江的汪秋逸、宗正明将金运贵唱腔进行记谱;1984年,当时的镇江市文化局、市文联编辑了《金运贵唱腔选集》《纪念金运贵活动汇集》等内部资料。并先后四次举办扬剧学馆和扬剧训练班,1992年又招收了一批学生送江苏省戏剧学校扬剧科学习等,2007年还举办了金运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在镇江,著名的扬剧传承人有筱荣贵、姚恭林、金贵芬等人。生于1933年的筱荣贵,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随父亲著名的扬剧琴师李庆元学艺,十四岁登台,5岁开始演唱扬州清曲,14岁正式登台,解放前在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等地演出,1950年来镇江扬剧团唱戏,和我国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金派创始人金运贵长期生旦搭档,珠联璧合。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百台剧目人物,除旦角之外,常常成功反串小花脸,《看灯》《活捉》《双下山》 等剧目六十年长演不衰,她所演唱的扬剧曲牌:【梳妆台】【剪剪花】【探亲】【南调】【璃调】【软平】【鲜花】【满江】【叠断桥】【银纽丝】【耍孩儿】【京舵子】【补缸】【大陆板】 等均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在演唱风格上,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形成了“以字带音,以韵行腔”、“吐得清,送得远”的独特风格,并结合金派唱腔梳妆台创造出了金派女腔梳妆台,极大地丰富了扬剧唱腔艺术。筱荣贵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她积极为扬剧培育后人,先后扶持教导了一大批扬剧人才。如汪琴、姚恭林、唐红妹、金桂芬、筱勤喜等,为镇江的扬剧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同时筱荣贵曾在1954年 “华东戏曲汇演”、1957年“江苏省戏曲汇演”、1962年“江苏省成名演员汇演”等历次重大演出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名扬剧坛,并与江苏省扬剧团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看完她的演出后特向她表示祝贺,并鲜花致意,寄语她“有创新、有天赋,是扬剧的未来”。1960年她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
生于1947年的姚恭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他14岁进入镇江市扬剧训练班,被金运贵收为徒弟,得到了“金派”艺术真传。姚恭林扮相俊逸,表演潇洒脱俗,并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剧情角色和因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在继承金派唱腔和表演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公众誉为“金派姚腔”。
姚恭林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随当时的镇江市扬剧团演出于江苏、安徽、上海等地,主演过《白蛇传》《珍珠塔》《梁祝》《卖油郎》《西厢记》《清风亭》《包公自责》《铁面情》等传统剧目和现代戏,他所演唱的[梳妆台][道情][银纽丝][剪剪花]等曲牌,抒情性强,吐字清晰,行腔圆润,有的声腔悲切,有的婉转柔润,堆字时犹如珠落玉盘,舒展处恰似潺潺溪水,演唱特点是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声断气连,舒展自如,唱词明白如诉,无论唱何种曲牌,不但都有鲜明的“金派”特色,还结合自己的条件,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金派唱腔艺术,塑造了方卿、许仙、卖油郎、张生、孔繁森等古今人物形象。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悟性较高,表演潇洒脱俗,以情感打动人心,富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在江浙沪皖有很大的观众群落,有扬剧金派“第一小生”之称。同时他还拓展了金派的艺术表现领域,丰富和发扬扬剧“金派艺术”,因而扬剧界的小生仿效者也众多,一时又形成了“十生九姚”的局面。
上海唱片公司、江苏音像等出版社已录制出版《姚恭林唱腔集锦》《西厢记》《红楼梦》《卖油郎》《方卿羞姑》等盒式录音带、唱片、影像制品,以及姚恭林舞台生涯四十五周年VCD光盘系列:《姚恭林艺术集锦》《卖油郎独占花魁》《珍珠塔》。2012年 11月镇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新局等联合举办了 “金声姚韵——庆贺姚恭林先生从艺五十周年晚会”,并发行了《金声姚韵——姚恭林唱腔集》。
生于1947年的金贵芬,为江苏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她自幼酷爱扬剧艺术,十四岁考进了镇江市扬剧学馆,十五岁登台演出,所学剧目均为“金派”戏,因自己是学旦角的,因而师从与金运贵先生长期搭档的旦角演员筱荣贵。
金贵芬在扬剧团经常和筱荣贵演A、B角,因而受筱荣贵的影响颇深。但她的嗓音条件和筱荣贵有很大差异,筱荣贵是女中音,金贵芬是女高音,因而金贵芬唱腔具有高亢和清脆的特色,一曲《看灯记》的选曲——《百鸟朝凤》近两百句一气呵成,字字清晰,声声悦耳,用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的话来说:“金老师的唱腔不仅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我。”从学戏、演戏到担任主要演员,金贵芬在镇江市扬剧团挑起了大梁。在剧团领导和金运贵、筱荣贵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辅导下,通过不懈努力,金贵芬先后主演过《白蛇传》《情网血》《红色家谱》《杨开慧》等四十多个传统和现代剧目,获得过省、市和华东地区各类大赛近二十个奖项,并先后被中央、上海、江苏、镇江、扬州等电视台以及文汇报等各大媒体采访报道。
2004年5月,镇江市成立了民间戏剧组织康盛剧社。她受剧社社长吕国泰先生邀请加盟康盛剧社。这是以传承戏剧文化为己任的一个志愿者团队,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镇江市重点保护的非遗项目之一,康盛剧社也是扬剧重要的传承点。
打动金贵芬的是康盛剧社提出的 “黑头发战略”,金贵芬和同仁们为实施这个战略,千方百计地把“黑头发”(中青年)吸引到演出队伍中来,在镇江努力改变着“白头发唱戏,白头发看戏”的尴尬局面。不论严寒酷夏,金贵芬坚持不懈地对演员们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由她参加主创并辅导的小扬剧《新村官的蓝图》,入选过全国小戏剧剧本研讨会,该剧还荣获了江苏省首届民营剧团优秀剧目调演金奖。
扬剧艺术是江苏省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它俗中见雅,深受民众喜爱。镇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弘扬好扬艺术,既是镇江人的一份责任,也是江苏人的一个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