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推进文化强基工程 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关于泰州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思考

2014-11-21沈小冰

剧影月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站服务体系乡镇

■沈小冰

强力推进文化强基工程 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关于泰州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思考

■沈小冰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笔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泰州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泰州以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为统领,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乡镇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健全。“十二五”以来,泰州市按照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突出重点环节,创新建设思路,着重推进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城镇化建设规划和文化事业发展要求,新建和扩建文化办公场所,完善各项功能配置。二是通过进行资源整合,将乡镇党校、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教育中心以及公益性文化场所进行整合利用,打造多功能的宣传文化中心。三是通过经济能人投资合作的方式来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服务项目。目前,泰州全市约95%的乡镇文化站(中心)都能够实现日常8小时开放,为老百姓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各村居通过有效利用村部、农家房舍等,相继建成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并做到经常性开放,进一步满足居民文体娱乐的需求。

2.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丰富。近年来,泰州市各级文化部门立足基层,创新模式,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一方面,市级文化部门通过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展览”、“百团千场”、“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堂”等多种形式“送文化”下乡,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送到基层一线。另一方面,各乡镇立足本土“种文化”,着力构建“一乡一品”,将富有地域特色、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送到校园、车间、村组,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度。仅2013年,全市开展的送戏下乡880场次,送电影下乡15339场次,送书下乡8.73万册,民间文艺演出10000多场次,受惠群众约80万人次。

3.农村文化服务手段不断创新。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更加重视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泰州各文化部门和单位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流动舞台演出车”进村入组,“文化便民服务中心”贴心服务,获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各市、区的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结对帮扶,定期指派专业文艺人员到镇村开展免费业务培训,“送餐式”文化辅导让基层文艺团体和广大群众普遍感到满意。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

“十二五”以来,泰州市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业务工作脱节,农村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还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农村文化产品内容相对匮乏,文化管理人员缺乏,并且存在着在岗不在职、在职不专职、业务不熟悉和工作不专心等现象。针对上述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运行管理体制。要把农村公共文化运行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日常重点工作,设置由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文化、财政、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决策和管理,定期研究公共文化工作,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探索研究,将乡镇文化站人财物权重新收归市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文化干部派驻工作机制,并明确乡镇政府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目标和责任。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绩考核和监督机制。市县一级要因地制宜地确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方案,建立由组织人事、文化体育、规划建设以及财政、纪委、发改委等部门参与的专门考核小组,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成绩纳入乡镇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农村文化工作在乡镇百分赛考核中的比分权重,把文化建设的成绩与干部的提拔使用联系挂钩。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大对以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督促乡镇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比例要求,确保足额到位。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股合流”的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四是要建立人民群众参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合理表达机制。要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发展模式,重视群众的文化意愿的理念,尊重农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决策的参与权、发言权,探索建立农民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2.要做到软硬并重,突出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张力。要通过效率的提高来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化服务。一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省市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推动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加快完善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硬件设施建设的步伐,配齐各类文化项目设施,解决少部分乡镇 “无房文化站室”、“空壳文化站室”的问题,实现文化站、室的全面覆盖。二是要强化农村文化管理和服务。要真正落实好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向人民群众免费开放的时间,让老百姓随到随用,不吃“闭门羹”,不走“回头路”;要依据不同群体、不同设施的特点,实行错时使用;要提倡一站多用、一室多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在宣传、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要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形式,加强文艺产品的创作,丰富文艺活动的内容,增加文艺活动的场次,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3.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有效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活力。一是要让乡镇文化干部专职在岗,解决好无人做、无力做的问题。各乡镇要会同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六部门 《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编足额配备好文化专职干部,尽量减少抽调、挪用等分散文化干部精力的行为,使农村文化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要探索建立文化人才引进、使用的特殊机制,让有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学校教师、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文化干部队伍中来;要充实农村文艺骨干队伍,鼓励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志愿者投身农村文化工作,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力量。二是要让乡镇文化干部专心工作,解决好不愿做、不想做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每年组织评选 “十佳文化站长”、“百佳基层文化骨干”、“千佳农村文化中心户”等活动,引导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服从服务于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大局,在文化工作中施展才能、建功立业。三是要提升乡镇文化队伍专业能力,解决做不实、做不好的问题。要让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经常性参加业务能力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本领。要加强文化干部作风建设和相关效能考核,让他们安心基层岗位,服务农村文化。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从事文化艺术服务,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多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文化站服务体系乡镇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唱响“工人先锋号”米市文化站获殊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