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评弹团演出市场长盛不衰原因的调查报告
2014-11-21陶莺芸
■陶莺芸
一.调查对象概述
苏州评弹团成立于1951年,现有演职员58人,一级演员6人,二级演员9人,下属光裕书厅、梅竹书苑两家设备完善的一流评弹演出场所。50年的发展培养了周玉泉、徐云志、曹汉昌、杨振新、魏含英、李仲康、邱肖鹏、王月香、薛小飞、王鹰、龚华声、金丽生、赵慧兰、盛小云、袁小良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的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及著名演员。并产生了周(玉泉)调、徐(云志)调、尤(惠秋)调、李仲康调、王月香调、薛小飞调等流派唱腔。苏州团努力于书目建设,整旧创新,坚持以长篇为主。在整理《珍珠塔》《三笑》《岳传》《玉蜻蜓》等传统书目同时,改编创作了《梅花梦》《孟丽君》《明珠案》《秦宫月》《王府情仇》《皇太极》等历史题材长篇和《江南红》《九龙口》《三个侍卫官》等现代长篇书目。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观众超过100万人次,演出连续多年名列全国曲艺表演团体之首。苏州评弹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受到中外宾客的赞赏和欢迎,被喻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笔者于3、4月间走访了该团的领导和一些演职员人员,对其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二.调查内容
(一)评弹艺术历史悠久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石王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二)评弹曲艺属地方戏曲,演出市场也有一定的局限
苏州弹词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由于语言的局限在江浙沪一带广为流传。由于节奏关系还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观众群年龄基本上在40岁以上。
(三)苏州评弹团促使评弹艺术长盛不衰的主要举措
1.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
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在经历了“文革”的肆虐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后,苏州评弹已日渐式微。据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说,为了让苏州评弹世代传承,苏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评弹艺术的扶持力度。当地以人才、书目、书场3个建设为中心,通过举办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兴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恢复城乡书场、扩大苏州评弹学校建设、扶持评弹演出团体演出等举措,使苏州的评弹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但苏州评弹要传承好、发展好,关键还是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能承上启下的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远不如我们当年。”
以苏州评弹团为例,“随着政府对评弹艺术的支持,团里的日子这几年好过多了,出门演出都有政府补贴,团里的年轻人生活得很惬意,几乎人人都有私家车。”这样优越的条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即演员们为了多争取补贴,就拼命地跑场子,求量不求质,人也缺乏上进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州评弹团决定启动“奖优机制”,即在年终时对演员们的艺术水准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他们的奖金和收入挂钩,“奖就要奖得你开心,罚就要罚得你心痛,目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只有竞争才能出人才。”
为了提高青年演员的艺术修养,苏州评弹团还会定期邀请评弹界的大家为这些青年们上课。另外,为了给青年演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团里许多重要的演出开始让青年演员挑大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他们,接下来的舞台是属于你们的,也只有多上重要的舞台,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甚至是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传承人以及当红的评弹名家对青年一代的良苦用心,“因为评弹艺术能否活态传承,其未来全系在他们身上。
2.注重经典曲目的传承
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学校开设了评弹表演专业传承班,苏州评弹学校邢晏芝、邢晏春两位教师入选首批省级代表性传承。在传承班的教学中,不仅强调邢晏芝、邢晏春双档已有的优秀传统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传承,还在“大评弹”意义上制定传承班教学计划,由本校教师任教的同时,聘请金声伯、陈希安、杨乃珍、金庸、姜昆、蔡正仁等20多名各行专家任客座教授,以经典书目为教材因材施教,结合流派教学,为传承流派和传统经典书目培养人才,就读传承班的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二、三”工程,即一部传统长篇,两篇论文,三台毕业公演。
3.结合生活,取材创新
苏州评弹传承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创新,特别是书目创新。现代人们需要的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民众的创新评弹书目。当今书坛,扬子江、李刚、惠中秋、姜永春、吴迪君等演员自编的现代书近代书屡屡创造超高上座率广受听众欢迎,同时周希明、程振秋、扬溪荫等人新编和改编的传统书目因加入了现代观念也广为听众欢迎。这都是明证。因此,苏州评弹书目亟须创新。
4.搭建多元化演出平台
苏州评弹团为了让演员们能够的到更多的锻炼,想尽一切办法搭建平台。除江浙沪一代的社区场地外,还经常进入校园为学生们表演评弹,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曾赴港澳台,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演出。
(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放在露天中的冰棍,如果任其随着历史的长河自己发展,最终大部分珍贵的传统文化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苏州评弹由于观众老龄化,新听众接不上,那么慢慢的也就面临着灭亡。为了让评弹艺术源远流长,文化部已发了关于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单项目的通知,经过几个月对江苏各地‘非遗’项目的筛选,该团已经初步将江苏5个‘非遗’项目上报给文化部,其中之一就是评弹。
三.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要振兴传统艺术,要使历史悠久的评弹艺术长盛不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当然也需要像苏州评弹团这样的基层团队持久不懈的努力。苏州评弹团为了促使评弹艺术长盛不衰,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注重经典曲目的传承,结合生活,取材创新,搭建多元化演出平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调查证明,苏州评弹团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做法十分值得称赞和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