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淮剧生腔之感染力

2014-11-21刘海峰

剧影月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声腔淮剧感染力

■刘海峰

浅谈淮剧生腔之感染力

■刘海峰

淮剧,作为一个在江苏流行区域较广的地方戏已走过百年的历史。在淮剧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无数艺人的实践和探索,由童子、香火游唱的形式发展而成独立的地方剧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淮剧同其它兄弟剧种一样,逐渐由初始的稚嫩日趋走向成熟。而淮剧的唱腔作为剧种的重要表现手段,亦由原始渐向正规、渐向科学、渐向唯美之巅而不断行进。形成独具淮剧色彩的感染力,这其中凝聚多少艺术家的智慧和毕生贡献。笔者从事淮剧舞台表演艺术二十余年,深知声腔艺术在淮剧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淮剧生腔作些粗浅的论述。

众所周知,声音造型是戏曲表演者塑造舞台人物的重要手段,各种人物的音色和唱腔的区别、对比与和谐,生、旦、净、丑各行当脚色在音色、唱腔和演唱风格上具有多样性。与大多数的地方剧种一样,淮剧生角的发声方式沿用了本嗓(真声)的特征,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真声由于以自然发音为本,更注重原生态的音质,尽管缺乏“装饰”的美感,但因其更接“地气儿”,观众所说的“乡土气”,所以观众更易接受演员在饰演人物中的歌唱。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之拙见。

听众有挑剔的权利,有选择的权利。淮剧之所以存在,便有其生存之道理,从香火戏之初,首先便有人认为好听!有了听众,所以才有其发展的空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淮剧演员陈德林大胆创新,博采众长,更是以靠脑后共鸣位置的中嗓发音再兼顾小嗓发音的演唱,一下子拓宽了淮剧声腔的音域,再揉进了旦腔的委婉,给原先粗犷的淮剧生腔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空间,成就了淮剧最著名的生腔派系——淮剧“陈派”唱腔。

陈德林生腔体系的成功传唱告诉业界:淮剧生腔可以在音域上有更广泛的拓展;在音色的处理上亦可以更加唯美,演绎人物性格也更加细腻传神,给角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其独特的属性,而从事演唱的人们通过长期舞台的实践和对塑造人物的独特见解,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知道一个剧种的形成,风格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元素,剧种的风格和语言、地域环境、人物习性都是相关联的。有时,人们听到一首似曾相知的乐曲甚至会伤心落泪或相视相悦。你听,寒风瑟瑟,我们从淮调中感觉彻骨的沧桑;杏花春雨,我们从道情中体会随风的潇洒雅致;荒沙遍野、声色犬马,我们竟随大悲调一起呼号哀鸣;月色浸淫,细雨婆娑,我们在拉调里充满幻想与憧憬……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声腔艺术的设计与拓展是基于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唱腔必须遵循戏曲声音造型的审美定势。当初,淮剧本身带着说唱艺术的特点,在行当上的分类不尽细密,随着淮剧艺术的不断发展,生腔的单一形式已无法满足变化的角色需求。生腔需要具有风格的表现。在淮剧史上就有马麟童、何叫天、李少林、周筱芳等前辈艺术家们的成功范本,他们根据自己的嗓音进行实践探索,成功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淮剧“马派”、“何派”、“李派”、“周派”等流派应运而生,为淮剧舞台竟相添辉。他们也成为了淮剧界公认的“大腕儿”。他们的声腔艺术在观(听)众中有着相当的感染力。

生腔的感染力,不仅是技巧的呈现,重要的是唱情,使人物愈加传神,既唱出词情,又唱出曲情和声情,唱出人物的细微感情变化,赋予演唱以鲜明的形象性,从而达到了“形神毕出”的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我们从当代许多优秀演员的演唱中都可感受到。

作为一名职业演员,我们必须静下心来,不断沿着先贤们的足迹,继承他们的优秀风范,从而逐渐塑造自己在舞台上的艺术风采。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艺人的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声腔淮剧感染力
淮剧还好吧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Pygmalion
关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