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演员要“做功课”
2014-11-21崔钟
■崔钟
话剧演员要“做功课”
■崔钟
都说演员在舞台上的呈现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看似夸张,却是对演员专业生涯的真实写照。首先,从“业余”晋级到“专业”就必须接受多年的系统训练。然后,在从艺的岁月中要不断地学习,要不停的完善自己,更要坚持不懈地夯实自己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在每次演绎新的角色时,都要对所饰演的人物进行深刻地剖析和透彻的理解。在每次演出之前都要进行反复地排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话“做功课”。
说到“功课”,这个词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按规定程序所做的事情”,也指“每天必做的事情”。话剧演员相比较戏曲、舞蹈等专业的演员,在体力的付出上确实是轻松了很多。戏曲、舞蹈等专业的演员们,由于在舞台上的呈现以高亢的唱腔及外在的身段为主要展示,所以,对嗓音、基本功和身体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这也使他们必须要每天或常态化的练习发声和基本功,从而使身体机能及耐力长期保持在最佳状态。而话剧演员只是在舞台上说说话、走走地位,甚至连剧烈的动作都很少出现,一切的表现都似乎是把生活搬到了舞台上。那话剧演员是不是就不用做功课了呢?事实上,话剧演员不但必须要做功课,而且做起功课还特别费精力。
话剧讲究的是“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这句话是对话剧表演最准确地总结。话剧演员做的最多功课应该是观察生活,这是在专业学校第一学期就要学习和养成的,也是在今后从艺的日子里永远继续下去的。撇开书本上的理论不谈,观察生活其实就是要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记住他们的特点,洞悉他们的内心,解读他们的行为。让自己的记忆中留存住各色人等,在塑造角色的时候,随时抽调出适合的记忆,合理的安排在新的角色身上,让人物在舞台上变得更加合理和生动。这是一个长期的、随时随地要做的功课,甚至要潜移默化得变成自己的习惯。
用平日的积累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就是在排练阶段要做的功课了。话剧不同于其它剧种,它没有程式化的表现,更多是专注于人物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可以是多变的。剧本字里行间中看似很轻松的对白,实则在排练阶段都要经过逐字逐句的推敲。一切都要以符合人物为标准,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几种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后选择出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但是自己设计得再好,不能与对手形成交流,那也是失败的。舞台上的交流,某种程度上就像“接抛球”一样,对手扔给你的球,你不但要接住,还要抛还给对手。这种顺畅的交流,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将所有台词烂记于心,将台词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角色的语言,变成生活的语言。只有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会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表演,因为人并不是机器,不可能每一场演出的表现都一模一样,万一对手出现了变化,你就可以做到在多变的环境中合理从容地应对一切了。在排练时,人物之间的交流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碰撞出最好的感觉和节奏,戏才会好看。而一遍一遍反复用真实的情感去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是非常耗费精力的。经常有话剧演员在排练结束后觉得“心”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行内人才能理解了。由此可见,排练阶段要做的功课是最繁重的。
还有一种功课相对轻松,话剧演员称之为“默戏”。这种功课通常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完成的。默戏并不是常人理解的背台词,而是在脑海中出现一面镜子,演员可以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和对手在舞台上的表演,甚至能听到人物之间的台词。这样可以使演员在一个很客观的立场审视自己的表演,修饰角色的不足,并同时熟练了台词,熟悉了舞台调度。这样做功课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不需占用任何资源,只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即可,工作休息两不误。
以上是我从事话剧工作近二十年来大致归纳的经验,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笨拙。但我坚信:艺术掺不得假,功课做得好不好,观众是最好的评判!
下台阶的地方要强调一下,这个腔是 6543,之前要把气拖住,从上往下掉这四个音,像下台阶一样,提着气,一节一节往下掉,这个腔唱到快收的时候先把气沉到胸腹部,绷住点劲儿,节奏撤一点再收。第三句“都只为鄯善王犹豫不定”,重点是“犹豫不定”,“犹”字拼音是you,如果我们把这个字的拼音分成四拍,那么y音咬住前三拍,第四拍再出ou音。“定”字的长腔,特别要注意气口。很多拖腔都是用气唱的,不管高低强弱都是用气在内里面(也就是说在胸腔、腹腔、鼻腔、头腔)揉搓而唱出来的。第四句“怕的是通西域大功难成”,这句唱就不要太拖了,只到“成”字时搬下来就行了。这一段【二黄慢板】,从唱腔旋律上很多地方和青衣的唱腔从音符上相差不多,可实质上就很不同了,表现出来的刚韧劲更多一些,节奏更快、更强一些,大催大撤更明显,最主要还是男性、女性的性别上的区别决定的。这一段小生的【二黄慢板】对我们学习和掌握小生的【二黄唱腔】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