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弹词流派侯调的继承演唱
2014-11-21黄庆妍
■黄庆妍
论弹词流派侯调的继承演唱
■黄庆妍
苏州评弹是一门有着四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曲艺曲种,外人一般都叫苏州评弹,其实这只是统称,苏州评弹包含有两种门类,一种是只说不唱,类似于北方的评书叫评话又称大书,另外一种有弹有唱叫弹词又称小书。
苏州弹词发展到今日,真可谓流派纷呈百花齐放,每一种流派都有着其独特的演唱技巧与艺术魅力,年青演员可凭自身的嗓音条件和喜好自由选择学习各种流派。
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由侯丽君老师独创的侯调。侯丽君老师是我们江苏省评弹团的老艺术家,我们省团唯一的流派创始人,她本人气质娴雅,秀美大方,年逾古稀仍是风度翩翩,对我们这些晚生小辈素来关怀爱护,由她所创的侯调端庄大气,细腻委婉,曲调优美,深得不少听众的喜欢。虽然侯老师在2004年3月不幸离开了我们,但我总是会想起最后一次见她时的情境,那是2003年的六月,在苏州梅竹书场参加我的太先生,苏州市评弹团老团长龚华声老师的艺术专场演出,在书场遇到了侯老师,因为侯老师是我太师母的先生(评弹界称老师为先生,老师的老师是太先生,论渊源我也可称她为太太先生),所以特地从上海赶来观看演出,那时侯老师因为喉癌手术后的缘故已经不能讲话了,但看见我们十分的高兴,拉着我的手不放,用随身携带的小白板和我谈了好久,问了我们的学习,演出,生活的种种情况,还讲了她作为一名演唱者不能发声演唱的痛苦,还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演出,让我好生感动,时常想起还是记忆犹新。
苏州评弹是一门说唱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以前以说为主演唱只是陪衬且以吟诵体为主,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流派只有俞调陈调马调三种,所以现在的流派一般来说皆由俞调陈调马调三个流派发展而来,直至上个世纪的20至60年代,才迎来了评弹流派的黄金年代,那个时候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侯调就是形成于上世纪的50年代,虽然侯调形成相对比较晚,但当时观众对新流派的欣赏和追捧使它迅速风靡江浙沪书台,成为众多评弹观众喜爱的流派和众多女演员爱唱的流派。
从做学生起我就喜欢侯调并学唱了很多侯调曲目,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本人并没有师从唱侯调的老师,只是纯粹凭着个人的喜好来学唱侯调,但因为自身的嗓音和演唱的风格比较适合侯调,自己也一直喜爱着侯调,近年来我自己开始尝试在演出长篇时用侯调来谱唱,得到了听众的欢迎。其后又在各大赛事尝试用侯调来为唱段谱曲,受到了一定的好评与称赞,也坚定了我学习继承侯调的信心。
因为各人的喜好不同,每种流派都有喜爱或不喜爱它的人群,在有些人看来,侯调的拖腔过于拖沓,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力有些局限,似乎只能谱唱一些比较悲的唱段。而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一些人对侯调了解不够和存有偏见,侯调脱胎于蒋调俞调,吸收了京剧的运腔,音域跨度大,表现技巧丰富,唱腔富有音乐性,华丽而优美,既能谱唱充满喜悦的唱段,也能谱唱悲伤忧愁的唱段。更为可贵的是,侯老师从不固步自封,她一直在侯调的声腔上不断地探索,也使侯调的新腔让人耳目一新且很容易被没有听过评弹的观众所接受。正是因为侯调有着与其他女声流派不同的种种特点,虽然她的成型相对较晚,但是却受到了当时广大听众和演员的喜爱,并被广为传唱。
侯老师在侯调的演唱中加入了许多的京剧运腔和演唱技巧,如荡气回肠的长腔,富有表现力的顿音,类似于西洋歌剧中的花腔,既可磅礴大气,又可委婉细腻,既可悲又可喜。而且侯老师从不固步自封,在她的晚年还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尤其在80年代后出现的很多新开篇,如《林黛玉》《貂蝉》《秦可卿》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新腔迭出,不墨守成规,既符合人物的当时心情又显得别出心裁悦耳动听。一般来说侯调以慢腔为主,不像有些流派好多都有快有慢,这也曾经是侯老师的遗憾,但是可喜的是,在侯丽君老师的女儿侯小丽老师演唱的《秦可卿》中我们听到了侯调的快腔,通过快慢结合的演唱,使开篇的演唱更具有表现力,填补了侯调以前没有快腔的空白,也为我们后辈的演员演唱和发展侯调提供了样板。
侯调唱腔是非常优美的,但是要唱好侯调也是很有难度的,首先,侯调的音域跨度比较大,高腔非常高,低腔又非常低,运腔也非常长,对演员的气息及演唱时的技巧要求非常高。象所有的评弹流派一样,它具有独有的咬字习惯,独特的归韵,独特的风格。怎样控制你的声音,你的音色,你的技巧,都是需要反复地琢磨和不断地练习的,一定要多唱多演多琢磨多尝试。而且侯调借鉴了很多戏曲的运腔和演唱技巧,我们演唱侯调的演员还要注意多看戏曲多学戏曲,对自身的艺术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说评弹是曲艺,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在发声方法上也要多多借鉴戏曲和声乐的科学方法,才能使演唱更有感染力。
但是有时候我们学习流派容易流于表面,因为侯老师本人嗓音条件的限制及她个人的发声方法的某些缺陷,会使侯老师演唱时的声音略略发抖,这本是前辈艺术家的缺点,有时却会以为是特点而大学特学,我以为我们演员,尤其是富有舞台经验的、成熟的演员除了要努力学习老艺术家的长处,更要分辨出哪些是短处,不能一概而论,使自己走入歧途,也就不能更好地发扬和继承老艺术家的优秀艺术风格。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原有的流派基础上,年轻的演员除了继承,更重要的是怎么把流派发展创新,不进则退,任何东西不发展只能被时代的潮流抛弃,不能有所顾虑,而要努力创新,才能使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使评弹艺术愈发光彩,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
作为江苏省评弹团的演员,作为侯老师曾关心爱护的后辈,作为喜爱侯调的演员,我要努力学习和继承侯调,把我们省团唯一的流派——侯调,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