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物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4-11-20袁文婷
袁文婷
观察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是多方面综合智力形成的前提基础。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看,它是一种运用多重感官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在生物学习中,观察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观察活动了解一定的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开展科学探究。在生物学科发展史中,无数的重大发现往往都是在细心的观察中获得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概念的建立、生物规律的认知以及整个生物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前提条件。实验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观察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生物实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相较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和教学工具更为复杂多变。为了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第二,针对实验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第三,正式的实验之前教师要先把实验做一遍,一方面是为了检查实验用具和材料是否合格,另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接下来的实验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应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观察行为中。
二、优化教师演示实验的质量
演示实验是高中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演示操作下,学生能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上来,这样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内容,可以说,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演示实验的质量,用高质量的演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观察环境。首先,教师的每一个操作都要做到准确规范;其次,教师要注意演示实验操作的可观性,包括实验器材的摆放、光线等因素,教师都应当考虑进来;再次,教师要一边演示,一边给学生进行讲解,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技巧;最后,待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巩固观察的成果。
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目标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活动的兴趣要远远大于理论课教学,这也使得很多学生一进入生物实验室就显得兴奋不已。很多学生在走进实验室以后,往往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不注意听老师的要求,结果到真正做实验时,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样,势必会影响实验效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指导。在实施观察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步骤,并指出观察活动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具针对性和计划性。例如,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观察的目的是识别有丝分裂在不同时期的图像,掌握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染色体数目、形态、位置变化以及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在了解这些内容后再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就知道应该重点注意哪些问题,该如何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四、掌握基本的观察操作技能
在生物实验中,很多观察活动仅仅依靠肉眼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操作手段,运用一些观察器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就拿观察动植物的细胞、组织等实验来说,就必须要借助显微镜,并且观察的时候还需要把标本做成装片或者切片,有时候,为了提高可观性,还要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可以说,与直接的观察活动相比,观察活动前的实验操作准备工作往往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例如,为了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在观察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以及显微镜的使用等,任何一个操作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操作技巧。首先,要详细地了解各个实验工具的作用和功能;其次,要熟练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最后,要养成爱护实验工具的习惯,掌握保养观察工具的方法。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观察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学科目标的实现相辅相成,进一步推进生物学科教学的素质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培治.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1).
[2]刘爱军.谈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