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策略刍议

2014-11-20庄建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偶发事件教案预设

庄建华

数学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但是,精心预设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有精彩生成,因为教学不是演戏.演戏,只要演员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命运在特定时间段的情感分寸,就可以将扮演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之至.而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能否使课堂精彩连连,要靠教师这位导演能否“导”成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其奥秘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预设是僵化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也就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课堂精彩生成得有一定的策略,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根据实际巧变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是经常性的事情.反之,如果硬拽着原先的教案一成不变,有效高效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关于这一点,叶澜教授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例如,学习“公式法”时,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你能将多项式x2-4与多项式y2-25分解因式吗?我原先的教案是:1.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先尝试用公因式的方法分解因式,如果学生不能将其因式分解,学习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这样就可以进入下一步.2.在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进行因式分解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多项式的特征,经过观察、类比,得出这两个多项式都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平方差的形式.3.学生自己写出分解因式,即将(a+b)(a-b)=a2-b2,反过来就得到了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

本来教案到此就只剩下一个环节:教师小结,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经历了探究分解因式的过程,但还没有充分感受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这种逆向恒等变形的价值,应该再让他们有个从感知到理性的深化.于是,我立即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环节,由教师小结改成学生交流谈体会.这种“踏雪无痕”的教学环节的变化,学生可能感受不到,但短短几分钟,却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巩固,是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通过谈体会,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之间的整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联系,再一次深入了解“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人性化处理偶发事件

课堂教学常常会有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不愉快发生,人性化地处理这些偶发事件,不仅会缓和课堂紧张的气氛,也可能使课堂生成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得直截了当:“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我在教学中,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都能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人性化地妥善处理,结果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授新课“二次根式的乘除”中的一个例题时,有个男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同学们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那个男生,我的授课也只好停下来.那男生笑着指指他的同桌说:“是他在讲笑话.”他的同桌站起来否认说:“老师,我在认真听课.”显然,那同桌在撒谎,我没有为难他,而是说你既然在认真听课,能不能把这道例题做完.那同桌点头说能,并且走到讲台上来,把题目最后一步做完,写出了正确的答案.我对大家说:“如果这位同学没有讲笑话做对了题,应该鼓励;如果他一边讲笑话,一边还能听课,更应该鼓励,说明他脑子好使,虽然这种做法我并不赞同,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学生.”一件偶发事件就这样巧妙地处理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我的正常教学,而且大家听得更认真了.

人性化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需要教师的睿智,更需要教师的气度和对学生关爱.

三、合作交流常态化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学习习惯.

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那么,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我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提出数学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及命题证明过程.我没有讲授,而是交给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一番争论,意见渐渐趋向了统一.大家通过对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相应的判定定理,发现了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猜想出了新的判定方法,证明了命题的正确.应该说,交流让学生自己得出了猜想和证明,方法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渗透给了学生.有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当场就站起来发言说:“老师,这方法好,我们自己学习的东西,比你讲要记得牢.”学生的这句话就是对刚才交流学习的生成最好的小结.

上述三种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成策略,经本人多年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黄桂坚)

数学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但是,精心预设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有精彩生成,因为教学不是演戏.演戏,只要演员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命运在特定时间段的情感分寸,就可以将扮演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之至.而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能否使课堂精彩连连,要靠教师这位导演能否“导”成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其奥秘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预设是僵化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也就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课堂精彩生成得有一定的策略,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根据实际巧变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是经常性的事情.反之,如果硬拽着原先的教案一成不变,有效高效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关于这一点,叶澜教授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例如,学习“公式法”时,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你能将多项式x2-4与多项式y2-25分解因式吗?我原先的教案是:1.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先尝试用公因式的方法分解因式,如果学生不能将其因式分解,学习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这样就可以进入下一步.2.在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进行因式分解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多项式的特征,经过观察、类比,得出这两个多项式都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平方差的形式.3.学生自己写出分解因式,即将(a+b)(a-b)=a2-b2,反过来就得到了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

本来教案到此就只剩下一个环节:教师小结,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经历了探究分解因式的过程,但还没有充分感受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这种逆向恒等变形的价值,应该再让他们有个从感知到理性的深化.于是,我立即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环节,由教师小结改成学生交流谈体会.这种“踏雪无痕”的教学环节的变化,学生可能感受不到,但短短几分钟,却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巩固,是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通过谈体会,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之间的整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联系,再一次深入了解“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人性化处理偶发事件

课堂教学常常会有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不愉快发生,人性化地处理这些偶发事件,不仅会缓和课堂紧张的气氛,也可能使课堂生成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得直截了当:“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我在教学中,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都能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人性化地妥善处理,结果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授新课“二次根式的乘除”中的一个例题时,有个男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同学们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那个男生,我的授课也只好停下来.那男生笑着指指他的同桌说:“是他在讲笑话.”他的同桌站起来否认说:“老师,我在认真听课.”显然,那同桌在撒谎,我没有为难他,而是说你既然在认真听课,能不能把这道例题做完.那同桌点头说能,并且走到讲台上来,把题目最后一步做完,写出了正确的答案.我对大家说:“如果这位同学没有讲笑话做对了题,应该鼓励;如果他一边讲笑话,一边还能听课,更应该鼓励,说明他脑子好使,虽然这种做法我并不赞同,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学生.”一件偶发事件就这样巧妙地处理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我的正常教学,而且大家听得更认真了.

人性化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需要教师的睿智,更需要教师的气度和对学生关爱.

三、合作交流常态化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学习习惯.

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那么,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我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提出数学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及命题证明过程.我没有讲授,而是交给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一番争论,意见渐渐趋向了统一.大家通过对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相应的判定定理,发现了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猜想出了新的判定方法,证明了命题的正确.应该说,交流让学生自己得出了猜想和证明,方法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渗透给了学生.有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当场就站起来发言说:“老师,这方法好,我们自己学习的东西,比你讲要记得牢.”学生的这句话就是对刚才交流学习的生成最好的小结.

上述三种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成策略,经本人多年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黄桂坚)

数学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但是,精心预设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有精彩生成,因为教学不是演戏.演戏,只要演员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命运在特定时间段的情感分寸,就可以将扮演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之至.而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能否使课堂精彩连连,要靠教师这位导演能否“导”成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其奥秘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预设是僵化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也就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课堂精彩生成得有一定的策略,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根据实际巧变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是经常性的事情.反之,如果硬拽着原先的教案一成不变,有效高效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关于这一点,叶澜教授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例如,学习“公式法”时,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你能将多项式x2-4与多项式y2-25分解因式吗?我原先的教案是:1.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先尝试用公因式的方法分解因式,如果学生不能将其因式分解,学习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这样就可以进入下一步.2.在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进行因式分解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多项式的特征,经过观察、类比,得出这两个多项式都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平方差的形式.3.学生自己写出分解因式,即将(a+b)(a-b)=a2-b2,反过来就得到了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

本来教案到此就只剩下一个环节:教师小结,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经历了探究分解因式的过程,但还没有充分感受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这种逆向恒等变形的价值,应该再让他们有个从感知到理性的深化.于是,我立即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环节,由教师小结改成学生交流谈体会.这种“踏雪无痕”的教学环节的变化,学生可能感受不到,但短短几分钟,却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巩固,是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通过谈体会,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之间的整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联系,再一次深入了解“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人性化处理偶发事件

课堂教学常常会有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不愉快发生,人性化地处理这些偶发事件,不仅会缓和课堂紧张的气氛,也可能使课堂生成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得直截了当:“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我在教学中,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都能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人性化地妥善处理,结果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授新课“二次根式的乘除”中的一个例题时,有个男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同学们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那个男生,我的授课也只好停下来.那男生笑着指指他的同桌说:“是他在讲笑话.”他的同桌站起来否认说:“老师,我在认真听课.”显然,那同桌在撒谎,我没有为难他,而是说你既然在认真听课,能不能把这道例题做完.那同桌点头说能,并且走到讲台上来,把题目最后一步做完,写出了正确的答案.我对大家说:“如果这位同学没有讲笑话做对了题,应该鼓励;如果他一边讲笑话,一边还能听课,更应该鼓励,说明他脑子好使,虽然这种做法我并不赞同,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学生.”一件偶发事件就这样巧妙地处理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我的正常教学,而且大家听得更认真了.

人性化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需要教师的睿智,更需要教师的气度和对学生关爱.

三、合作交流常态化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学习习惯.

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那么,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我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提出数学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及命题证明过程.我没有讲授,而是交给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一番争论,意见渐渐趋向了统一.大家通过对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相应的判定定理,发现了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猜想出了新的判定方法,证明了命题的正确.应该说,交流让学生自己得出了猜想和证明,方法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渗透给了学生.有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当场就站起来发言说:“老师,这方法好,我们自己学习的东西,比你讲要记得牢.”学生的这句话就是对刚才交流学习的生成最好的小结.

上述三种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成策略,经本人多年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偶发事件教案预设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半张纸》教案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如何巧妙化解美术教学中的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