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一变、二问、三讨论”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2014-11-20谭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动能定理路程例题

谭俊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例题时,学生听“懂”了,但在课后学生解答同类练习时又会出错的现象。这说明教师讲例题时学生并不是真懂了,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假懂现象”。如何根除“假懂现象”是许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采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能较好地根除“假懂”现象。下面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根除学生“假懂现象”。

一、让学生自主解答一道典型试题

多数同学都能给出下列解答。

分析与解:开始,因电场力qE、摩擦力f均向左,小物块做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然后在电场力和摩擦力的合力(qE-f)作用下,向左加速运动;撞墙后折反,又做减速运动……如此多次往复。因有摩擦力不断消耗机械能,最终必然停在O处,动能为零。

设小物块走过的总路程为s,由动能定理得:

qEx0-fs=0-12mv20

解得s=2qEx0+mv202f。

是不是这些,学生真的懂了呢?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追问1:例1中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f

让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上台解答这道题,这位学生的解答同例1的解答完全相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评述,而是让全班学生开展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当“f≥qE”时,物体在向右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不能再向左加速运动而是保持静止状态。正确解法应是根据动能定理得:-(qE+f)s=0-12mv20,s=mv202(qE+f).

然后教师再强调在用能量观点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物理过程,再根据规律列式求解。

追问2:在例1中,若将“以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改为“以速度v0从x0点沿负ox方向运动”,求它在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

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很快就有学生分析得出物块最终必然停在O处,动能为零,求得与例1相同的结果。

追问3:上例中,若将“以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改为“以速度v0从x0点沿负ox方向运动”,并将“f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解答。由于这时物体可能与墙碰撞一次后停止,也可能与墙不发生碰撞就停止,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f-qE)v0≥12mv20时,物体与墙不发生碰撞就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

qEs-fs=0-12mv20

解得s=mv202(f-qE)。

当(f-qE)x0<12mv20时,物体与墙碰撞一次就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

qE(2x0-s)-fs=0-12mv20

解得s=mv20+4qEx02(qE+f).

教师小结:当题中出现了题给的已知条件不明确,即物理条件模糊时,应在求解的过程中补充必要的条件,然后再针对补充的不同条件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二、给出同类练习“跟踪追击”

其上部都足够长,下部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半径R=2.0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高度为h=3.0m处,以初速度v0=4m/s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02,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

图3在学生完成了上述问题的求解后,再将μ的大小和初速度的方向进度变化,让学生分析。学生大多能快速完成相应问题的求解,说明这一节课教学效果很好。

三、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能力升华”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出现研究对象存在摩擦阻力的试题,这类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初始状态和收尾状态,初始状态是题目给定已知的,而收尾状态是由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到的。要正确分析收尾状态,关键是分析题目中包含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只有对物理过程的本质作深刻的分析,才能发现其遵循的规律,才能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规律去求解某状态下的未知状态参量或某过程中未知过程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是在例题后面连续地编排追问、讨论,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抓住时机,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根除学生的“假懂现象”。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例题时,学生听“懂”了,但在课后学生解答同类练习时又会出错的现象。这说明教师讲例题时学生并不是真懂了,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假懂现象”。如何根除“假懂现象”是许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采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能较好地根除“假懂”现象。下面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根除学生“假懂现象”。

一、让学生自主解答一道典型试题

多数同学都能给出下列解答。

分析与解:开始,因电场力qE、摩擦力f均向左,小物块做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然后在电场力和摩擦力的合力(qE-f)作用下,向左加速运动;撞墙后折反,又做减速运动……如此多次往复。因有摩擦力不断消耗机械能,最终必然停在O处,动能为零。

设小物块走过的总路程为s,由动能定理得:

qEx0-fs=0-12mv20

解得s=2qEx0+mv202f。

是不是这些,学生真的懂了呢?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追问1:例1中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f

让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上台解答这道题,这位学生的解答同例1的解答完全相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评述,而是让全班学生开展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当“f≥qE”时,物体在向右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不能再向左加速运动而是保持静止状态。正确解法应是根据动能定理得:-(qE+f)s=0-12mv20,s=mv202(qE+f).

然后教师再强调在用能量观点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物理过程,再根据规律列式求解。

追问2:在例1中,若将“以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改为“以速度v0从x0点沿负ox方向运动”,求它在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

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很快就有学生分析得出物块最终必然停在O处,动能为零,求得与例1相同的结果。

追问3:上例中,若将“以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改为“以速度v0从x0点沿负ox方向运动”,并将“f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解答。由于这时物体可能与墙碰撞一次后停止,也可能与墙不发生碰撞就停止,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f-qE)v0≥12mv20时,物体与墙不发生碰撞就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

qEs-fs=0-12mv20

解得s=mv202(f-qE)。

当(f-qE)x0<12mv20时,物体与墙碰撞一次就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

qE(2x0-s)-fs=0-12mv20

解得s=mv20+4qEx02(qE+f).

教师小结:当题中出现了题给的已知条件不明确,即物理条件模糊时,应在求解的过程中补充必要的条件,然后再针对补充的不同条件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二、给出同类练习“跟踪追击”

其上部都足够长,下部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半径R=2.0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高度为h=3.0m处,以初速度v0=4m/s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02,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

图3在学生完成了上述问题的求解后,再将μ的大小和初速度的方向进度变化,让学生分析。学生大多能快速完成相应问题的求解,说明这一节课教学效果很好。

三、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能力升华”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出现研究对象存在摩擦阻力的试题,这类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初始状态和收尾状态,初始状态是题目给定已知的,而收尾状态是由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到的。要正确分析收尾状态,关键是分析题目中包含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只有对物理过程的本质作深刻的分析,才能发现其遵循的规律,才能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规律去求解某状态下的未知状态参量或某过程中未知过程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是在例题后面连续地编排追问、讨论,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抓住时机,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根除学生的“假懂现象”。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例题时,学生听“懂”了,但在课后学生解答同类练习时又会出错的现象。这说明教师讲例题时学生并不是真懂了,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假懂现象”。如何根除“假懂现象”是许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采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能较好地根除“假懂”现象。下面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根除学生“假懂现象”。

一、让学生自主解答一道典型试题

多数同学都能给出下列解答。

分析与解:开始,因电场力qE、摩擦力f均向左,小物块做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然后在电场力和摩擦力的合力(qE-f)作用下,向左加速运动;撞墙后折反,又做减速运动……如此多次往复。因有摩擦力不断消耗机械能,最终必然停在O处,动能为零。

设小物块走过的总路程为s,由动能定理得:

qEx0-fs=0-12mv20

解得s=2qEx0+mv202f。

是不是这些,学生真的懂了呢?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追问1:例1中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f

让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上台解答这道题,这位学生的解答同例1的解答完全相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评述,而是让全班学生开展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当“f≥qE”时,物体在向右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不能再向左加速运动而是保持静止状态。正确解法应是根据动能定理得:-(qE+f)s=0-12mv20,s=mv202(qE+f).

然后教师再强调在用能量观点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物理过程,再根据规律列式求解。

追问2:在例1中,若将“以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改为“以速度v0从x0点沿负ox方向运动”,求它在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

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很快就有学生分析得出物块最终必然停在O处,动能为零,求得与例1相同的结果。

追问3:上例中,若将“以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改为“以速度v0从x0点沿负ox方向运动”,并将“f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解答。由于这时物体可能与墙碰撞一次后停止,也可能与墙不发生碰撞就停止,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f-qE)v0≥12mv20时,物体与墙不发生碰撞就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

qEs-fs=0-12mv20

解得s=mv202(f-qE)。

当(f-qE)x0<12mv20时,物体与墙碰撞一次就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

qE(2x0-s)-fs=0-12mv20

解得s=mv20+4qEx02(qE+f).

教师小结:当题中出现了题给的已知条件不明确,即物理条件模糊时,应在求解的过程中补充必要的条件,然后再针对补充的不同条件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二、给出同类练习“跟踪追击”

其上部都足够长,下部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半径R=2.0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高度为h=3.0m处,以初速度v0=4m/s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02,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

图3在学生完成了上述问题的求解后,再将μ的大小和初速度的方向进度变化,让学生分析。学生大多能快速完成相应问题的求解,说明这一节课教学效果很好。

三、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能力升华”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出现研究对象存在摩擦阻力的试题,这类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初始状态和收尾状态,初始状态是题目给定已知的,而收尾状态是由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到的。要正确分析收尾状态,关键是分析题目中包含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只有对物理过程的本质作深刻的分析,才能发现其遵循的规律,才能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规律去求解某状态下的未知状态参量或某过程中未知过程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是在例题后面连续地编排追问、讨论,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抓住时机,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根除学生的“假懂现象”。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动能定理路程例题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多走的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