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2014-11-20王之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凸透镜物体物理

王之芳

人们对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希望得到合理的解释。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看法。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学生胆子小,由于初学物理,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提不出教师想要的问题,学生就不敢提。因此,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进行如下尝试。

(1)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后,就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目的地观察。

(2)创设物理背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将空铅皮牙膏瓶卷成一团,放入水中,立即沉下去,但把同一空铅皮牙膏瓶弄得鼓起来后,再放入水中,则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现象呢?饮料瓶用针刺穿后,倒入水,盖上盖,水流不出来,而把盖打开,倒过来,水却流出来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透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看远处的物体却变成倒立缩小的?冷水能使热水沸腾吗?诸如此类实验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和已知的认知恰好相反,学生感到好奇、惊讶,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它涉及范围广泛,有自然界的、有日常生活的、也有课堂实验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

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一实验,教师先出示图片:及膝深的雪地里有两个中学生,一个深深陷入雪中,另一个穿滑雪板的,却没有陷入雪中。让学生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然后在此问题的指引下去讨论、猜想,进而设计实验。

2.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它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感知信息以及较大的思维空间,所以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渠道。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在盆中放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桶,让学生用手把空饮料瓶按入水中。随着按入深度的增加,溢出的水也增加了,并感觉要用更大的力才能把矿泉水瓶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能认为是浮力增大的原因,那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可能与浸入的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下表面的面积、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等等有关。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物理来自生活,物理为生活服务。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问题就一定会源源不断。比如高压锅煮食物为什么熟得快?汽车是靠什么力前进的?为什么有的家用电器是两孔插头,有的却是三孔插头?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远视眼为什么戴凸透镜?等等。

4.从变换问题条件中提出问题

物理问题会因情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物理问题,变换条件来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若观察近处的物体,则成正立放大的像,若观察远处的物体,则成倒立缩小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什么有关?

三、培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正确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未知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需要正确理解题意,搞清所给的条件有哪些?要求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有哪些?之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种意识和方法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解决问题。

2.重视反思评价,善待学生错误。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感受,学生才会理解掌握。教师绝不能什么都讲,但教师一定要高屋建瓴,适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透彻理解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再整理错误,培养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审题的方法,同时注重反思。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猜你喜欢

凸透镜物体物理
只因是物理
我不是教物理的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