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激趣 体验深化
2014-11-20郑丽平
郑丽平
本文以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视频、电脑动画、投影仪展示以及游戏方式等,揭示机械波的本质,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认识波的产生与传播。
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
(1)教学内容上:首先表现在知识铺垫上,简谐振动就是单个质点运动形式中最为复杂的运动形式,它的受力大小和方向都在周期性变化;其次机械波又是基于简谐振动的质点群的“集体运动”,同时课本对机械波的描述过于的精炼和抽象,可谓“难上加难”。
(2)在思维能力上:学生的注意域广了,当学生在描述某一个时刻的波动情况时,需要注意到此时各个质点的空间分布;当学生想描述后一个质点重复前一个质点的运动时,则需注意到这两个质点的时间差,因此在思维上总是在“时间——空间——时间”上交叉更替,造成对机械波的描述始终处于自顾不暇,模棱两可的状态,本文通过游戏来解决这个最大难点。
(3)认知结构上:学生对波的认识有错误的前概念,认为“质点可随波迁移”。前概念的纠正,需要经历认知模式的异化,它比起知识的同化、迁移更需要技巧,更需要一针见血的实验。
因此本节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学好本节课,可以渐进地突破难点,同时又以各种游戏、动画、视频诱发学生的兴趣,形象又理性,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现将教学设计的思路、实施的方案整理如下。
一、通过认知冲突,引入研究问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的演示实验。以班级内的某位学生为主角,课前录制,录制内容为:在浴缸内放入一张塑料片,问如果往水中扔硬币会有什么现象,水波是否可以让塑料片移动?让学生猜想,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测。然后通过“继续播放”视频发现,硬币激起的水波不能使塑料片发生水平方向移动,塑料片只有竖直方向的运动,学生陷入了认知冲突,质点不能随波迁移,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机械波。
作用:(1)以学生为主角的视频,易引起共鸣,同时利用视频进度控制,“暂停”和“继续播放”来实现教师对问题的控制,对发散性问题能及时作不同的猜想,易形成讨论氛围,同时又通过“继续播放”视频,演示现象,与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冲突,动摇错误的前概念,本能地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今天研究的问题——机械波。
二、利用动画,建立物理模型
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建立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观点,确定研究方向,从最简单、最直观的机械波——绳波,入手分析。
(1)多媒体演示:绳波。
提出问题:波形成的条件。
结论:振动,介质。
反问:一把沙子,如果我拿起其中的一粒振动,能否形成波。
结论:不能,因此形成波,除了振动,还要有相互作用的介质。
作用:快速回忆简单知识,同时铺垫,提出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2)建立模型,动画演示:将绳子分成非常小非常小的一段,每一段都可以看成是一个质点,相邻质点之间有绳的拉力作用。
作用:(1)通过绳波和沙子的对比,突出形成波的条件:介质要有相互作用。
(2)同样通过与沙子对比试验后,迁移到将绳波这个具体的生活实例,抽象为多个质点,质点之间有力的作用这个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物理抽象思维和数学的微分思想,为后续的规律分析奠定基础。
(3)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阐述一个抽象模型的建立,易于解决难点。
三、规律分析,难点分解
(1)绳波上的质点运动
学生动手实验:绳波,每两组一根长绳子。
地点:在相邻两组之间的过道上。
标识:让学生随便在绳子上任何一个地方,贴上彩色的贴条,记做我们待观察的质点。
观察:①波的传播方向;②质点是否随波迁移?质点做什么运动?
结论:质点不随波迁移,只是上下做机械振动。
作用:通过这个体验,学生能够认清质点运动的本质,对“学生错误的前概念”的纠正起着正强化作用,能够对水波不能让物体发生横向移动有正确的认识。
(2)“密语”游戏解波的形成
游戏说明:随机选十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表演前每个学生带上眼罩,双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上,我把这个游戏称为“肢体密语”。活动时,只把我要求的动作告诉第一个学生,让台上其他学生都记住自己完成了什么动作,等会游戏完成后要展示。密语同时展示在PPT上。当我说开始时,第一个学生按我的“密语”运动。(“密语”就是“蹲下——起来——蹲下——起来”),台上学生形成波。
台下学生需要观察:整体上你看到什么?单个质点你看到什么?
游戏结束:让每个台上的学生记住自己的动作,我喊一二三大家同时做动作,
台下学生观察:大家做的是一样的运动,都是“蹲下——起来——蹲下——起来”,都是做同样的运动,称为“做广播操”。
结论:①每一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运动,只是先后顺序不同。
②当波源停止运动后,波还是在传播,直至最后一个质点也完成了波源所有的运动。
③每一个质点都只在自己的位置做上下机械振动。
④机械波传播了振动形式和能量。
再次提出问题:质点之间怎么带动呢?为什么台上学生都带着眼罩,却能知道如何振动?
解决方案:全班学生在最近走道,排成八排,闭上眼睛,重复刚才实验,带着问题去做游戏,边做边思考。
结论:当前面的质点在我上方时,我就向上运动;当前面的质点在我下方时,我就向下运动。
亮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这个难点,以往教材处理通过人浪,通过观察相邻学生来描述波的形成,学生仍然是在“时间——空间——时间”之间不断切换,需要思维的多层次逻辑调动,而且得到的对波的认识是局部的、片段式的。但是我们通过刚才的游戏,只是在人浪的基础上增加一步(带上眼罩,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动作),却使得多层次思维简化为2个简单过程:①所有质点运动都一样;②只有先后之分,一步之遥,但却是“优之千里”endprint
作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波的本质,有效分解“时间——空间——时间”多层次的逻辑关系,而且游戏轻松愉快,可以分步走,亲身体验,能够通过“五官”和肢体的运动体验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再记忆,轻松突破难点。
(3)示教板展示格子画波
教师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画着格线的板子和磁铁棋子构成)
通过磁铁棋子,将T分为12个时间间隔,来分析波的形成。
教师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推展每个质点运动,形成机械波。
学生动手:通过学案的格子纸,完成T2,34T,T的波形情况。
教师反馈:通过投影仪,请学生自己上来展示并讲解过程。
作用:强化重点,平稳过渡知识,通过学生练习和投影展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深层次问题,同时学生自我讲解,能够深化理解知识,也有利用教师的评估与指导。
(4)动画展示,强化知识
通过动画,对学生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展示,再次强化,教师通过动画“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时通过“连续”整体感受机械波。
四、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假如质点可以随波迁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2)以下片段“北京奥运会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机械波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难点有两个,难点(1)思维多层位逻辑关系,学生对波的认识需要在“时间——空间——时间”不断切换,以往我们是通过“人浪”实验,体验相邻学生(先后)的运动变化来认识波的形成。效果是学生对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课堂处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学生还必须记住自己的运动,然后同一时刻大家一起演示,这时我们就看到每一个质点的振动都是一样的,每个质点都在做“广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质是每一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运动,只是先后顺序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波运动的空间——时间有整体的认识,虽一步之遥,确是优之千里。同时我们还让每个学生再次体验“人浪”,并思考质点向上振动、向下振动的原因。整堂课是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体验课,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解决问题。难点(2)“质点随波迁移”这种错误概念的转化处理过程:①问题引入——产生认知冲突,动摇错误前概念;②亲自验证——以事实(绳波上标记质点)说理;③体验游戏——再次确认,并参与这种质点运动;④示教板教学——应用正确概念;⑤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反证错误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实现了认知的顺应,建构新的平衡。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作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波的本质,有效分解“时间——空间——时间”多层次的逻辑关系,而且游戏轻松愉快,可以分步走,亲身体验,能够通过“五官”和肢体的运动体验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再记忆,轻松突破难点。
(3)示教板展示格子画波
教师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画着格线的板子和磁铁棋子构成)
通过磁铁棋子,将T分为12个时间间隔,来分析波的形成。
教师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推展每个质点运动,形成机械波。
学生动手:通过学案的格子纸,完成T2,34T,T的波形情况。
教师反馈:通过投影仪,请学生自己上来展示并讲解过程。
作用:强化重点,平稳过渡知识,通过学生练习和投影展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深层次问题,同时学生自我讲解,能够深化理解知识,也有利用教师的评估与指导。
(4)动画展示,强化知识
通过动画,对学生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展示,再次强化,教师通过动画“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时通过“连续”整体感受机械波。
四、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假如质点可以随波迁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2)以下片段“北京奥运会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机械波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难点有两个,难点(1)思维多层位逻辑关系,学生对波的认识需要在“时间——空间——时间”不断切换,以往我们是通过“人浪”实验,体验相邻学生(先后)的运动变化来认识波的形成。效果是学生对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课堂处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学生还必须记住自己的运动,然后同一时刻大家一起演示,这时我们就看到每一个质点的振动都是一样的,每个质点都在做“广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质是每一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运动,只是先后顺序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波运动的空间——时间有整体的认识,虽一步之遥,确是优之千里。同时我们还让每个学生再次体验“人浪”,并思考质点向上振动、向下振动的原因。整堂课是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体验课,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解决问题。难点(2)“质点随波迁移”这种错误概念的转化处理过程:①问题引入——产生认知冲突,动摇错误前概念;②亲自验证——以事实(绳波上标记质点)说理;③体验游戏——再次确认,并参与这种质点运动;④示教板教学——应用正确概念;⑤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反证错误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实现了认知的顺应,建构新的平衡。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作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波的本质,有效分解“时间——空间——时间”多层次的逻辑关系,而且游戏轻松愉快,可以分步走,亲身体验,能够通过“五官”和肢体的运动体验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再记忆,轻松突破难点。
(3)示教板展示格子画波
教师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画着格线的板子和磁铁棋子构成)
通过磁铁棋子,将T分为12个时间间隔,来分析波的形成。
教师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推展每个质点运动,形成机械波。
学生动手:通过学案的格子纸,完成T2,34T,T的波形情况。
教师反馈:通过投影仪,请学生自己上来展示并讲解过程。
作用:强化重点,平稳过渡知识,通过学生练习和投影展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深层次问题,同时学生自我讲解,能够深化理解知识,也有利用教师的评估与指导。
(4)动画展示,强化知识
通过动画,对学生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展示,再次强化,教师通过动画“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时通过“连续”整体感受机械波。
四、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假如质点可以随波迁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2)以下片段“北京奥运会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机械波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难点有两个,难点(1)思维多层位逻辑关系,学生对波的认识需要在“时间——空间——时间”不断切换,以往我们是通过“人浪”实验,体验相邻学生(先后)的运动变化来认识波的形成。效果是学生对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课堂处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学生还必须记住自己的运动,然后同一时刻大家一起演示,这时我们就看到每一个质点的振动都是一样的,每个质点都在做“广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质是每一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运动,只是先后顺序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波运动的空间——时间有整体的认识,虽一步之遥,确是优之千里。同时我们还让每个学生再次体验“人浪”,并思考质点向上振动、向下振动的原因。整堂课是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体验课,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解决问题。难点(2)“质点随波迁移”这种错误概念的转化处理过程:①问题引入——产生认知冲突,动摇错误前概念;②亲自验证——以事实(绳波上标记质点)说理;③体验游戏——再次确认,并参与这种质点运动;④示教板教学——应用正确概念;⑤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反证错误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实现了认知的顺应,建构新的平衡。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