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11-20王以玲
王以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注重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和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心理学家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研究,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真心实意地教育学生,少责备,多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和蔼的态度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思路和解题模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2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示出了2的同时,还引发出了3、5的点,见图1.
特别是问到如何表示5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又说出了以2、3为两条直角边,斜边即为5的方法,见图2.我对学生的思考感到特别意外、惊喜,当即肯定了学生这种与例题不一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书中介绍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自己想出的方法的独特性,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对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式,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式,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注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求一次函数y=x+3与y=-2x-3图像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也可以利用方程组x-y+3=0与2x+y+3=0求解.不同的解法可以建立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勇于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课,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旋转”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摆钟、汽车方向盘或者辘轳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是转动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旋转.然后,我演示道具(硬币)的旋转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风车,根据教师的指令和示范进行操作,并总结出旋转的特征.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其思维的探索性.
四、关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问题,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一个菱形的纸片,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再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证明猜想,最后实践应用.这样可以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基本方法.教师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真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和毅力,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钟伟芳)endprint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注重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和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心理学家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研究,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真心实意地教育学生,少责备,多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和蔼的态度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思路和解题模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2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示出了2的同时,还引发出了3、5的点,见图1.
特别是问到如何表示5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又说出了以2、3为两条直角边,斜边即为5的方法,见图2.我对学生的思考感到特别意外、惊喜,当即肯定了学生这种与例题不一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书中介绍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自己想出的方法的独特性,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对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式,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式,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注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求一次函数y=x+3与y=-2x-3图像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也可以利用方程组x-y+3=0与2x+y+3=0求解.不同的解法可以建立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勇于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课,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旋转”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摆钟、汽车方向盘或者辘轳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是转动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旋转.然后,我演示道具(硬币)的旋转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风车,根据教师的指令和示范进行操作,并总结出旋转的特征.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其思维的探索性.
四、关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问题,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一个菱形的纸片,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再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证明猜想,最后实践应用.这样可以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基本方法.教师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真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和毅力,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钟伟芳)endprint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注重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和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心理学家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研究,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真心实意地教育学生,少责备,多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和蔼的态度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思路和解题模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2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示出了2的同时,还引发出了3、5的点,见图1.
特别是问到如何表示5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又说出了以2、3为两条直角边,斜边即为5的方法,见图2.我对学生的思考感到特别意外、惊喜,当即肯定了学生这种与例题不一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书中介绍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自己想出的方法的独特性,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对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式,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式,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注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求一次函数y=x+3与y=-2x-3图像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也可以利用方程组x-y+3=0与2x+y+3=0求解.不同的解法可以建立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勇于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课,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旋转”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摆钟、汽车方向盘或者辘轳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是转动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旋转.然后,我演示道具(硬币)的旋转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风车,根据教师的指令和示范进行操作,并总结出旋转的特征.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其思维的探索性.
四、关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问题,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一个菱形的纸片,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再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证明猜想,最后实践应用.这样可以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基本方法.教师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真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和毅力,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钟伟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