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
2014-11-20胡友明
胡友明
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数学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查、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们都有了一些成果和困惑,这时开展阶段交流课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困惑的平台,通过阶段交流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课的基本内容
综合实践课所研讨的问题都来源于生活,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包括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又包括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适用于数学调查、数学实验、测量活动、模型制作、数学游戏、课题学习.其目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课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结构
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数学小调查、小课题研究、“动手做”活动等.基本结构是: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及时总结.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活动规则,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思考——操作——思考”,提炼数学规律.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
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灵感得到激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组建“学习合作小组”;(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4.及时总结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引导启发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重新整理,进而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
四、综合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的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3.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量评估为主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总之,要想上好综合实践课,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结构,认真落实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要求,在师生的互动中完美地完成综合实践课教学要求.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