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警负面报道对策探讨

2014-11-20卫兰兰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车费

卫兰兰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政治部,安徽 合肥 230039)

随着主导警务机制改革的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推进, 警察与媒体研究正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板块, 引发警学界及众多公安工作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热情。 譬如,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早在2006 年举办第三届时,就以“警察与媒体”为主题,倡导构建公安机关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1]2013 年该论坛以警察形象危机管理为主题,再次围绕警媒关系管理、形象危机管理等话题展开探讨。 媒介化社会中,警察与媒体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警民沟通方面,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现代社会中的警民沟通虽然可以通过基层民警走家串户的方式,但就整个社会面的沟通而言,非靠媒体不可。[2]

媒体具有双重性, 它既是掌握着大规模信息传播工具的公关对象, 又是要求知情权的公众的特殊代表。 通过发挥政治监督功能,媒体关注引发的社会舆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起着鞭策、 激励和推动作用,然而,媒体对涉警案(事)件的片面、失实甚至歪曲事实等报道, 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社会效应。 后者就是当下警媒关系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探讨

受众通过媒体上的涉警报道获得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由此形成对警察形象及公安机关的认识。 但是,这样一种传播机制却不能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社会学者伯纳·罗胥克指出, 新闻具有双重的本质,它既是一种社会产物(social product),新闻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 又是一项组织性产物(organizational product),是专业组织制造出来的成果。[3]英国警媒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条新闻生产社会性相对中观的解释途径,研究者认为,媒体报道中的警务和警察形象虽不脱离,但也没有反映警务的真实性,这一形象是根据媒体业的组织要求、 创造性人员与观众的意识框架, 以及不断平衡政治与经济第三方面建立起来的。[4]从文化研究的微观视角来看,这种社会性是文化传统和象征表达系统在专业规范与新闻价值观中的渗透, 体现在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叙述形式所包含的价值观念。[5]新闻从业者在实践中体现出的职业意识即对新闻价值的认定和新闻采编的范式决定了“价值中立”,只是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理想状态,因此,和谐警媒关系的构建不能将媒体拒之门外,更不能寄希望于媒体报道始终保持客观、 公正的主观想象中。

二、研究缘起

本文选择安徽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涉警报道为考察对象,基于两个原因:第一,《第一时间》 是安徽电视台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档新闻资讯栏目, 在全国现有民生新闻栏目中属于开办最早的一批,也是运营、发展较为成功的一例。 自2003 年7月创办, 连续五年稳居合肥地区所有可视频道收视率、市场份额第一。[6]目前,栏目收视率突破30%,市场份额突破60%。①数据来源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第一时间》立足本土化,以民生新闻主打, 是近年来国内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鲜活样本,深受市民喜爱和信赖。 “一有事,市民就会先打电话给《第一时间》。 有时候《第一时间》没打到,警车来了,他们还说:不要忙,《第一时间》还没到呢。 ”[7]《第一时间》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报道常常是引发警察公关危机的源头。 因此,《第一时间》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亦是不可小觑的舆论导向力,是安徽省各级公安机关重要的媒体公关对象之一。第二,涉警新闻在《第一时间》中高频率出现。 据统计,仅2014 年5 月《第一时间》涉警报道就有89 条,平均每天将近3 条。②依据5 月份《第一时间》栏目共31 期报道统计得出.可见,《第一时间》的民生新闻报道与警方的关联度较大。 面对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为树立良好警察形象,建立和谐警媒关系,有效引导舆论,舆情的分析、预警和处置必须从这些单纯的数字统计走向对问题根源的剖析, 特别是涉警负面报道。2014 年5 月19 日和5 月20 日,《第一时间》栏目对“警察停车不给钱,小区车库看门的老人要存车费被殴”新闻进行了追踪报道。 5 月19 日凌晨,看车老人计某因索要业主郭某的私家车存车费, 与身为警察身份的郭某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突, 双方均不同程度受伤。 小区物业为计某叫来救护车后,随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和《第一时间》栏目热线。 记者介入后发现, 该小区内还有一辆停放一年之久的警用巡逻车也未交存车费。 类似警民冲突或警民矛盾的新闻主题占《第一时间》涉警负面报道量72.6%,而市民爆料也占据其91.7%的新闻来源。③数据来源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采编部。“存车费纠纷”正是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个案,厘清报道思维,解读报道意识能为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如何影响受众对警察与公安机关的认知, 进而针对性地找到警媒关系建设策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解读报道意识

报道意识是新闻从业者价值观念的投射, 直接体现于新闻文本的立意和逻辑中。 依据相关研究文献,结合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对“存车费纠纷”报道意识的分析,从主题选择和文本特征两个方面入手。

(一)主题呈现

1.关注弱势群体

《第一时间》对各类弱势群体的关注是该栏目寻求新闻报道民生表达的一条途径。 在对 “存车费纠纷”事件的主题选择上,《第一时间》一如既往地关注了弱势的个体。

不过,媒介化时代的新闻媒体,一方面有它的新闻原则,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另一方面,又是唯利是图者,这个“利”体现在两个需求点和四个兴奋点上。 即灾难性事件、戏剧性冲突、变化和反差、敏感人与地。[8]报道中我们看到,《第一时间》对弱势群体中一员“受伤的看车老人”的关注是与通过“四个兴奋点”建构的新闻价值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第一时间》关注弱势群体并不完全出于“民生”的考虑,新闻的社会生产性决定其关注动机的复杂性。 为直观起见,本文列出了该报道“四个兴奋点”的具体内容(见下表)。

?

这种对弱势个体的关注强化了新闻话语中的“弱势——强势”的语境。 但是当时关于“存车费纠纷”的事实真相尚未调查清楚,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似乎是《第一时间》的栏目惯性,主题先行的意识比较明显。

2.报道涉及的制度因素

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报道框架下, 进一步挖掘分析深层次原因, 即记者眼中的公安机关制度建设和队伍管理问题,是“存车费纠纷”报道又一重要的选择主题。 分析焦点集中在两个具体问题上:一是警用巡逻车费非公务原因停在小区车库里是否可以不缴费,这种行为究竟被规定允许还是滥用职权;二是处警警员可能恃强凌弱, 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可能利用职权包庇同为警察身份的当事人郭某。 这两个问题随着记者的采访交叉呈现,也明确以“警察存车不缴费”的分标题出现在电视屏幕下方,引导着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3.发挥和展示媒体的“第三种权力”

卡尔·马克思认为在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第三种权力”,媒介化时代的“第三种权力”就是媒体的代名词。[9]在“存车费纠纷”报道中,《第一时间》在分析矛盾之后,发出“谁该送老人上医院”的疑问并展开记者采访调查, 主持人也在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不断地发表针对警察一方尖刻的负面评论, 该报道邀请观众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即时参与评论,在继后的其他报道中,主持人对短信内容进行述评。 《第一时间》着力创造出一个公共的话语空间,让公众对他们关心的问题给出评判, 做出公正客观的报道姿态, 试图最大程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权力力量,挑战来自处警警察(管理机构)的权力意识,维护处于服从和被动地位的受伤老人及其所在的物业公司(被管理者),将“存车费纠纷”事件政治化。

(二)文本特征

1.报道类型

“存车费纠纷” 报道很难归纳进传统的新闻类别,它是一种杂糅,既提供信息,又进行价值导向并制造舆论,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满足受众需求,持续强化受众关注度, 并把栏目设置的议题转变成受众的议题。

《第一时间》对“存车费纠纷”进行了连续报道,从报道时长和内容来看,“存车费纠纷” 有一定的向深度方面分析的倾向。 深度报道因为需要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办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予以立体性报道,[10]因而占用时间更长。 该报道所用时长20 分07 秒, 占一期总时长四分之一之多, 可见《第一时间》予以该事实新闻价值的认可程度。

2.文本结构

斯图亚特·霍尔在《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各种人、物及事的意义来自于我们带给它们的解释框架。[11]解释框架是我们对客观事实进行再现的一种结构方式。 “存车费纠纷”报道的文本结构,即事实呈现(小区物业公司一名老年工作人员被打,躺在救护车中)——起因调查(因向警察身份的业主索要警用巡逻车停车费,被该业主殴打)——矛盾分析(质疑是否有相关规定允许警察停车不收费)——人性关怀(受伤老人是否能够都得到及时救治,病情如何)——权力监督(谁承担起这起纠纷的责任,派出所是否能公正处理)。 《第一时间》旨在把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这样的文本结构的搭建和对事件发展内在逻辑的演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和判断的目的。 就这一点而言, 它与央视新闻评论部对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定位相吻合。 记者在探求“存车费问题”和“看车老人受伤”因果联系和质疑“警用车辆是否可以长期停放在小区车库”和“是否不需要缴存车费”时,体现的逻辑关联较容易展示出新闻从业者具有驾驭事实的广阔视野和更高思维,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好感。 从形式编排上来说, 虽然主持人评论是电视画面间的转场,但另一方面,这种主观见解也提供了超越事实信息层面的价值判断, 使受众对媒体呈现的事实和意义同步接收,使新闻价值达到增值的效果。 观众短信互动穿插其中,满足了受众在获知新闻、形成见解后情绪宣泄的需要, 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民主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民生新闻的公共性。

3.语言特点

“存车费纠纷” 报道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媒介立场为标准对事实加以选择、渲染;客观事实让位于主观评论。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给予事物意义是凭借我们表征它们的方法:我们所用的有关它们的语词,所讲的有关它们的故事,所制造的有关它们的形象,所产生的与它们相关的情绪。[11]民生新闻不无例外地通过制造词语、故事、形象和情绪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镜头语言的运用给予了弱势一方更多的观照, 计某躺在救护车上呻吟的画面在报道中出现了12 次,累计时长1 分11 秒;计某在小区物业公司简陋的住处出现了3 次, 累计时长7 秒; 计某的早餐(稀饭和咸菜)特写出现了3 次,累计时长7 秒。 对当事人双方的称谓、情况介绍,报道语言表现出强烈的对比。①时长统计数据来源于“存车费纠纷”新闻报道。比如,称呼计某为“计XX 老人”、“老计”和“老人”,语言亲切,如与邻里唠家常;说计某微薄的存车费收入维持生计,却工作尽职尽责,而郭某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有辆私家车”,警用巡逻车却“停了一年也没交钱”,渲染了当事人双方身份和地位的反差,容易造成受众对警察一方的仇视心理。

尽管主持人宣称,“这个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不能妄加结论,”然而,在具体报道中,却置这一核心事实于不顾,对警察一方的负面评论,颇有媒介审判的意味。 报道播出后,观众发来的互动短信一千余条, 主持人选择读播的16 条信息中11 条是对警察的负面评价,其余5 条信息的观点保持中立,这显然是迎合媒介价值取向作出的选择,容易对观众造成认知误导。①观众短信来源于“存车费纠纷”新闻的报道原文。在对观众短消息的述评中,主持人甚至说出调侃的串词,②在读完这条(“这不管怎么样,你也不该打那位爷爷,你这样不怕你的孩子说爸爸是个爱欺负老爷爷的警察吗? ”)观众短信后,主持人评论:“哎,这个观众还挺逗! ”这种新闻语言的娱乐化倾向在强调报道的贴近性和人情味同时, 消解了舆论监督的严肃性,诱导受众持娱乐心态发表涉警言论。

四、结论与讨论

(一)职业意识的存异求同

通过对“存车费纠纷”报道意识的个案解读,不难发现,《第一时间》 作为当今市场化新闻栏目的一个缩影,它既希望彰显舆论监督的公共权力,又因激烈的行业竞争而追求电视新闻市场的收视率和广告份额,以满足企业化经营模式对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因而,在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驱动下,我们看到, 它对涉警负面新闻的报道中, 存在一种报道范式——关于警察及公安机关媒介形象的建构模式。形式上,它谨遵职业道德规范,体现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而在内容上,它用报道者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消解新闻专业主义,规制受众的解读思维,制造着警察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危机。

公安机关肩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从帮扶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到整治治安隐患、攻克大案要案等一系列工作, 无一不需要得到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良好的警察形象是维系警民关系的桥梁,是充分高效履行公安机关打击、服务和管理职能,提高公信力的保证。 因此,期望媒体大力宣传警界典型人物、 典型事迹, 在群众中树立警方亲民、为民、利民的良好形象,创造和谐的执法舆论环境,是警察的利益诉求。

职业意识的差异使警媒双方在传播怎样的警察形象问题上产生了冲突。 需要指出的是,当下舆情环境的变化亟待公安机关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 那种抓住主流媒体, 就能有效影响舆论的传播意识值得商榷。 “去中心化”是媒介化时代主流媒体影响力消弭的一个显著特征, 主流新闻栏目一统天下的生态格局因媒体运作机制的变化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被打破, 市场化新闻栏目往往成为引领舆论的旗帜。[12]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正面宣介的传播效度减低,被负面解读、庸俗化理解的可能性加大。 因此,在允许警媒双方职业意识的存异前提下, 公安机关有必要重视与《第一时间》这样的市场化新闻栏目的沟通交流,以对涉警负面报道“零容忍”③“零容忍”是美国纽约警察局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倡导的一项政策,核心意思是要对各种反社会的行为和犯罪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其中包括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毫不犹豫、决不妥协地进行彻底的斗争。 此处借用“零容忍”一词,旨在强调对于媒体中出现的涉警负面报道都应该引起警方的警觉并采取应对措施,哪怕是并不严重的负面报道。的态度,客观审视自我,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形成理性有序、良性互动的警媒关系,在冲突中求同,最大限度地避免自身的形象危机。

(二)构建和谐警媒关系的对策分析

警媒关系作为警察公共关系实务的一部分,其建构也应在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畴——“传播”和“管理”的两个维度内展开。 在和谐警媒关系意义上,“传播”指的是警方要重点研究提高与媒体从业者在信息交流、意义沟通和态度劝说上的公关能力。 “管理”指的是警方要与媒体共同探索、建立健全互动双赢的信息传播管理机制,从而突破职业意识的差异,形成警媒关系动态的制衡。

1. 以警察文化建设推动警察内部公共关系实践的发展

“存车费纠纷”报道中涉及记者与三位警察的采访对话,分别是处境警员、警察身份的一方当事人和处警派出所所长, 三位警察的语言和仪态举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有能力积极应对、 处理缓解报道带来的警察形象危机, 使公安机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度过这次危机。 但是,前两位警察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出现了语言含糊不清、意思表达不明确、说话武断、举止轻薄的情况,甚至对有些问题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 使得警方在整个报道中逐渐丧失话语权。 因此,在批判媒体从业人员用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规制受众认知的同时, 也应当承认前两位警察公关意识的淡薄、应对媒体能力的欠缺、处置自身形象危机方式的不当对报道倾向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由此可见, 制度建设不可能是和谐警媒关系构建的全部内容,每一位警察都必须具备“一岗双责”④警察公共关系研究视野中的“一岗双责”意味着每一位警察在本职工作以外,还应承担起警民关系联络员的职责.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 而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健康的警察文化建设为基础。 警察文化是警察群体长期在警务工作中形成的, 持久影响警察行为的警察思想与警察意识、 警察价值评价以及警察共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增强警察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的警察意识形态。[13]所以,以推动包括警媒关系在内的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发展为目的的警察文化建设,是注重培养警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精神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与媒体交往中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2. 以信息传播管理机制建设促进警媒关系和谐发展

“存车费纠纷”新闻线索来自于群众,而且是在事件发生后, 小区所在辖区的民警已赶到现场进行处理时的情况下,小区物业公司员工向《第一时间》电话报料的。 这样的涉警负面新闻,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管理机制, 公安机关是可以对它的传播效果加以控制的。 控制不是一个负面词汇,“传播如失去适当的有益的控制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控制也就没有自由。 ‘大量存在’且又‘毫无例外’, 就说明新闻事业中存在社会控制绝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其他原因。”[14]事实上,新闻媒体发挥的权利监督作用被公众看重。 在公众意识中,他们认为《第一时间》可以对处警警察可能出现的偏袒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从这个角度看,媒体的话语权似乎比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更能取信于公众, 这正说明了警察公关活动有可能把《第一时间》作为一股重要的依赖力量。 比如,建立新闻报料反馈核实机制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大量的《第一时间》观众线人受制于较低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 对于涉警负面新闻的真实性不具备分析判断能力, 也是造成媒体报道失实的原因之一。 所以,建立新闻报料反馈核实机制首先要树立尊重媒体采访报道权的意识, 在确有其事的情况下,保证向媒体提供权威信息,奠定警媒合作的基础;其次要实行新闻处置值班制度,确立新闻联络人,随时接受新闻报料核实。 新闻报料反馈核实中, 警方的坦诚态度和权威信息有助于引导媒体理性把握报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而警方也能有效地截堵可能有损公安机关形象的涉警负面新闻。不论是否为追踪报道,涉警负面新闻一旦播出,警方应立即启动新闻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收集整合相关信息、联络媒体并发布相关消息、引导协调记者采访等一系列活动要有序展开, 目的在于掌控消息传播源,消除信息流传播的不对称性,保证与媒体进行沟通的信息渠道畅通无阻, 使警方的意思表示准确无误地到达媒体和公众那里,为挽回、重塑警察形象赢得他们的支持。

[1] 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组委会. 警察与媒体——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

[2] 赵蕾,马昌博.警察与媒体要以真诚换真诚[N].南方周末,2007-01-05.

[3] 伯纳·罗胥克.制作新闻[M].姜雪影,译.台北: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3-14.

[4] 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继苍,朱俊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61.

[5] 潘忠党.“补偿网络”:走入传播社会学视野的概念[J].国际新闻界,1997,(3):21.

[6] 张舒.寻求主旋律的民生表达——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例.http://news.xinhuanet.com.

[7] 朱天,李其名.与百姓一起 与生活同步——由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说起[J].青年记者.2004,(6):11.

[8] 武和平.因势利导,迎接挑战——新的舆情形势下公安发言人工作初探M//武和平,陆红燕.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工作读本.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53.

[9] 展江. 部分高官为何钟情 “第三种权力”[N]. 南方周末,2009-03-19.

[10] 赵红艳,姜禹,徐峰.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EB/OL].http://www.hljnews.cn.

[11] 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12] 孙永波.增强舆论引导力,塑造警察新形象,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大局M//武和平,陆红燕.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工作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8.

[13] 张兆端.中西警察文化观念发展述略及其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7,(1):104.

[14] 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84.

猜你喜欢

车费
公平的方案
公平的答案
从几道小学测试题看“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回乡
智能乘车
职场诚信无小事:女白领因欠36元车费被开除
广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免收校车费
车费
花12美元车费学到的一课
聪明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