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耳石复位法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11-20于吉友刘永海
于吉友?刘永海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 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 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BPPV患者126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63例对照组患者统一行Epley耳石复位法,45例研究组PC-BPPV患者行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18例研究组HC-BPPV患者行Barbecue翻滚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时间与复发次数。 结果 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PC-BPPV复发率6.67%与PC-BPPV复发率5.56%均比对照组23.81%、23.91%与23.5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次数(1.27±0.23)次、治疗1月的发作次数(1.28±0.31)次与治疗时间(5.06±3.12)d,均比对照组(2.34±0.46)次、(3.24±4.26)次与(8.87±3.29)d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眩晕、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改善时间比对照组低,治疗1月的前庭功能比治疗前与对照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是PC-BPPV患者的临床有效治愈手段,Barbecue翻滚法是治疗HC-BPPV的可靠有效治疗方案,分型治疗可以有效改善BPPV临床疗效。
[关键词] BPPV;Dix-Hallpike实验;Barbecue翻滚法;Epley耳石复位法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1-16-04
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治疗中较少对BPPV患者采用分型治疗方案,多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统一治疗,造成其临床治愈效果不佳[1]。为探讨针对性耳石复位疗法在BPPV中分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治愈率,本研究对45例后半规管BPPV(PC-BPPV)患者应用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18例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患者应用Barbecue翻滚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BPPV患者126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1∶42,年龄35~75岁,平均(53.2±2.5)岁,病程24h~3年,平均(27.16±5.76)d,病情分型为46例PC-BPPV,17例HC-BPPV1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19∶44,年龄36~76岁,平均(53.6±2.6)岁,病程20h~3年,平均(27.58±5.67)d,病情分型为45例PC-BPPV45例,18例HC-BPPV;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与病情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7年)制定的BPPV诊断标准;PC-BPPV患者Dix-Hallpike诱发实验阳性者,HC-BPPV患者仰卧侧头位实验阳性;均签署治疗方案与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发病后接受过其他手法复位治疗者;双侧PC-BPPV者;有语言理解障碍、体弱多病等影响手法治疗效果因素者;合并疾病为心脏病、高血压、劲椎病者[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 63例BPPV患者均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4-5]行复位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耳石微粒自开壶腹部向半规管中部移动:快速仰卧,头低于床头约30°,头向右侧转45°,持续30s;(2)越过半规管中部向椭圆囊侧半规管移动:患者头部扭转90°,向左侧转头45°,维持30s;(3)回归到椭圆囊:患者躯干左转90°,保持左侧转头45°,持续30s;(4)头转向正前方,患者以头直位慢慢坐起。
患者治疗过程中均避免采用诱发眩晕体位,眩晕严重者给予抗晕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1周内均选高枕睡眠,取健侧卧位,避免剧烈运动与低头捡东西;分别于治疗结束后1周与1个月来院复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6-7]。
1.3.2 研究组治疗方法 45例PC-BPPV患者用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行复位治疗:(1)操作者快速将患者由坐位变为仰卧位,头向患侧旋转45°,患耳垂直于地面,持续2~3min;(2)头向健侧旋转90°,持续1min;(3)将躯干与头向患侧旋转,体位为侧卧位,头仰视位,持续1~2min;(4)头保持低头30°,患者慢慢坐起。
18例HC-BPPV患者用Barbecue翻滚法行复位治疗,方法如下:将躯干与头向健侧行4次旋转,90°/次,体位分别为平卧位、鼻尖朝地面、患侧卧位与恢复平卧位。研究组患者的注意事项与复查时间,均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指标:眩晕次数、前庭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眩晕、恐惧感、强迫头位、恶心呕吐、治疗时间[8]。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9.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临床效果评价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1周、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眩晕次数均有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眩晕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前庭功能水平均有降低,且治疗后1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研究组的眩晕、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与总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随访时的复发情况比较
1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52,P<0.0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23.81%(15/63),其中PC-BPPV复发率23.91%(11/46),PC-BPPV复发率23.53%(4/17);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4/63),其中PC-BPPV复发率为6.67%(3/45),PC-BPPV复发率为5.56%(1/18);两组患者的复发率、PC-BPPV与PC-BPPV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325,5.1269,5.3126,P<0.05)。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指的是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存在短暂性阵发性眩晕现象,依据病变部位不同分成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与混合型BPPV四种病型,其中PC-BPPV与HC-BPPV是临床常见的BPPV分型,前者发病率为65%~75%,后者发病率为10%~15%,因此本研究中主要探究针对性耳石复位治疗方案在此二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9-10]。相关研究表明,BPPV的发病机制是当头转至激发位时,因各种原因引发脱落或聚集在后半规管近壶腹处的耳石在重力作用下,朝离壶腹方向移动,在离壶腹内形成淋巴流,引发嵴顶移位的同时牵拉壶腹嵴,导致患侧半规管神经元放电增加[11]。耳石复位法正是基于此机制设计的治疗方案,通过有机结合速度、力度与角度,将脱落或聚集于近壶腹处的耳石通过重力惯性作用,经特定平面移动至总脚,最终纳入椭圆囊中[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证实耳石复位疗法在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上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发作次数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分型治疗方案可以提高BPPV的临床治疗方案。此研究结果与贾建平等人的临床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证实分型诊治在BPPV中具有高效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13-14]。Epley耳石复位法基于半规管耳石症假说,通过按顺序改变患者头位,可以将悬浮于半规管中的变性耳石颗粒按重力方向进入椭圆囊,其可以有效减轻后半规管BPPV的眩晕发作次数。但HC-BPPV患者因发病部位与椭圆囊的关系和PC-BPPV患者不一致,因此很难通过Epley耳石复位法将耳石返回椭圆囊。Barbecue翻滚法可以有效弥补Epley耳石复位法的缺陷,通过连续向健侧行4次旋转,90°/次,使半规管中的耳石不断移动并最终返回椭圆囊,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的眩晕、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与总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不同分型BPPV患者应用针对性复位手法治疗,能够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与治疗总时间,进而相应减轻病情对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干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时的治疗次数,得出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在减少患者的治疗次数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相应提高患者的首次复位成功率。且本研究的随访资料得出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PC-BPPV复发率6.67%与PC-BPPV复发率5.56%均比对照组23.81%、23.91%与23.53%低,说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与Barbecue翻滚法应用于BBPV的对症治疗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更有利于患者的良好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关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与Barbecue翻滚法在BBPV中的深入应用价值,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验证与证实。
综上所述,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首次治愈率;Barbecue翻滚法治疗HC-BPPV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HC-BPPV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中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4):364-358.
[2] 兰俊.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73-75.
[3] 黄勇.管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59-4660.
[4] 郭进财.耳石复位法配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44-1545.
[5] 肖桂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40-1842.
[6] 刘振峰.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02-105.
[7] 李圣华.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9-70.
[8] 原红艳,张淑香.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1331-1333.
[9] 许翔.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102-103.
[10] 赵建民,李慧.位置性眩晕的几种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6(5):60-62.
[11] 景坚,赵子攀.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84-86.
[12] 戚志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2):236-237.
[13] 贾建平.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体位限制的必要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6):910-913.
[14] 洪娟.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22-624.
(收稿日期:2014-08-04)
2.3 两组患者随访时的复发情况比较
1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52,P<0.0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23.81%(15/63),其中PC-BPPV复发率23.91%(11/46),PC-BPPV复发率23.53%(4/17);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4/63),其中PC-BPPV复发率为6.67%(3/45),PC-BPPV复发率为5.56%(1/18);两组患者的复发率、PC-BPPV与PC-BPPV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325,5.1269,5.3126,P<0.05)。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指的是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存在短暂性阵发性眩晕现象,依据病变部位不同分成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与混合型BPPV四种病型,其中PC-BPPV与HC-BPPV是临床常见的BPPV分型,前者发病率为65%~75%,后者发病率为10%~15%,因此本研究中主要探究针对性耳石复位治疗方案在此二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9-10]。相关研究表明,BPPV的发病机制是当头转至激发位时,因各种原因引发脱落或聚集在后半规管近壶腹处的耳石在重力作用下,朝离壶腹方向移动,在离壶腹内形成淋巴流,引发嵴顶移位的同时牵拉壶腹嵴,导致患侧半规管神经元放电增加[11]。耳石复位法正是基于此机制设计的治疗方案,通过有机结合速度、力度与角度,将脱落或聚集于近壶腹处的耳石通过重力惯性作用,经特定平面移动至总脚,最终纳入椭圆囊中[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证实耳石复位疗法在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上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发作次数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分型治疗方案可以提高BPPV的临床治疗方案。此研究结果与贾建平等人的临床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证实分型诊治在BPPV中具有高效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13-14]。Epley耳石复位法基于半规管耳石症假说,通过按顺序改变患者头位,可以将悬浮于半规管中的变性耳石颗粒按重力方向进入椭圆囊,其可以有效减轻后半规管BPPV的眩晕发作次数。但HC-BPPV患者因发病部位与椭圆囊的关系和PC-BPPV患者不一致,因此很难通过Epley耳石复位法将耳石返回椭圆囊。Barbecue翻滚法可以有效弥补Epley耳石复位法的缺陷,通过连续向健侧行4次旋转,90°/次,使半规管中的耳石不断移动并最终返回椭圆囊,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的眩晕、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与总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不同分型BPPV患者应用针对性复位手法治疗,能够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与治疗总时间,进而相应减轻病情对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干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时的治疗次数,得出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在减少患者的治疗次数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相应提高患者的首次复位成功率。且本研究的随访资料得出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PC-BPPV复发率6.67%与PC-BPPV复发率5.56%均比对照组23.81%、23.91%与23.53%低,说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与Barbecue翻滚法应用于BBPV的对症治疗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更有利于患者的良好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关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与Barbecue翻滚法在BBPV中的深入应用价值,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验证与证实。
综上所述,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首次治愈率;Barbecue翻滚法治疗HC-BPPV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HC-BPPV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中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4):364-358.
[2] 兰俊.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73-75.
[3] 黄勇.管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59-4660.
[4] 郭进财.耳石复位法配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44-1545.
[5] 肖桂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40-1842.
[6] 刘振峰.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02-105.
[7] 李圣华.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9-70.
[8] 原红艳,张淑香.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1331-1333.
[9] 许翔.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102-103.
[10] 赵建民,李慧.位置性眩晕的几种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6(5):60-62.
[11] 景坚,赵子攀.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84-86.
[12] 戚志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2):236-237.
[13] 贾建平.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体位限制的必要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6):910-913.
[14] 洪娟.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22-624.
(收稿日期:2014-08-04)
2.3 两组患者随访时的复发情况比较
1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52,P<0.0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23.81%(15/63),其中PC-BPPV复发率23.91%(11/46),PC-BPPV复发率23.53%(4/17);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4/63),其中PC-BPPV复发率为6.67%(3/45),PC-BPPV复发率为5.56%(1/18);两组患者的复发率、PC-BPPV与PC-BPPV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325,5.1269,5.3126,P<0.05)。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指的是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存在短暂性阵发性眩晕现象,依据病变部位不同分成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与混合型BPPV四种病型,其中PC-BPPV与HC-BPPV是临床常见的BPPV分型,前者发病率为65%~75%,后者发病率为10%~15%,因此本研究中主要探究针对性耳石复位治疗方案在此二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9-10]。相关研究表明,BPPV的发病机制是当头转至激发位时,因各种原因引发脱落或聚集在后半规管近壶腹处的耳石在重力作用下,朝离壶腹方向移动,在离壶腹内形成淋巴流,引发嵴顶移位的同时牵拉壶腹嵴,导致患侧半规管神经元放电增加[11]。耳石复位法正是基于此机制设计的治疗方案,通过有机结合速度、力度与角度,将脱落或聚集于近壶腹处的耳石通过重力惯性作用,经特定平面移动至总脚,最终纳入椭圆囊中[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证实耳石复位疗法在减少患者眩晕发作次数上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发作次数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眩晕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分型治疗方案可以提高BPPV的临床治疗方案。此研究结果与贾建平等人的临床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证实分型诊治在BPPV中具有高效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13-14]。Epley耳石复位法基于半规管耳石症假说,通过按顺序改变患者头位,可以将悬浮于半规管中的变性耳石颗粒按重力方向进入椭圆囊,其可以有效减轻后半规管BPPV的眩晕发作次数。但HC-BPPV患者因发病部位与椭圆囊的关系和PC-BPPV患者不一致,因此很难通过Epley耳石复位法将耳石返回椭圆囊。Barbecue翻滚法可以有效弥补Epley耳石复位法的缺陷,通过连续向健侧行4次旋转,90°/次,使半规管中的耳石不断移动并最终返回椭圆囊,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的眩晕、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与总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不同分型BPPV患者应用针对性复位手法治疗,能够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与治疗总时间,进而相应减轻病情对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干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时的治疗次数,得出对照组的治疗次数(2.34±0.46)次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7±0.23)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在减少患者的治疗次数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相应提高患者的首次复位成功率。且本研究的随访资料得出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PC-BPPV复发率6.67%与PC-BPPV复发率5.56%均比对照组23.81%、23.91%与23.53%低,说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与Barbecue翻滚法应用于BBPV的对症治疗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更有利于患者的良好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关于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与Barbecue翻滚法在BBPV中的深入应用价值,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验证与证实。
综上所述,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首次治愈率;Barbecue翻滚法治疗HC-BPPV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HC-BPPV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中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4):364-358.
[2] 兰俊.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73-75.
[3] 黄勇.管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59-4660.
[4] 郭进财.耳石复位法配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44-1545.
[5] 肖桂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40-1842.
[6] 刘振峰.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02-105.
[7] 李圣华.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9-70.
[8] 原红艳,张淑香.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1331-1333.
[9] 许翔.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102-103.
[10] 赵建民,李慧.位置性眩晕的几种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6(5):60-62.
[11] 景坚,赵子攀.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84-86.
[12] 戚志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2):236-237.
[13] 贾建平.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体位限制的必要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6):910-913.
[14] 洪娟.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22-624.
(收稿日期:201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