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研究
2014-11-19喻永均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大学生主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由于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影响、教育与管理实效性缺失、少数学生自身素质偏差等的制约,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切实发挥先进文化引领的作用、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优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下大力气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使大学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党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2XKS034);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MK52)
1 调查背景和目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将“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对于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大学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现状,课题组成员2014年2月至3月,在C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作用的认同,以及在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等问题。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C市10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公办高校7所、民办高校3所,综合类高校4所、文科艺术类高校3所、理工科高校3所。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76份,有效回收率97.6%。问卷发放在性别比例、生源类型、专业类型、政治面貌分布等方面,基本符合C市高校学生的总体特征,有一定代表性和合理性。此外,我们还通过师生座谈、个别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重点了解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总体上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层面、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和学生自身层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大学生主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理论认知度高。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知晓度高,“十分了解”的有14.4%,“比较了解”的有49.2%,“听说过”的有31.3%,三者之和达到94.9%。能较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容及要素,选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有62.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有68.5%,“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有61.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三个层面的表述“完全清楚”的有36.7%。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状况总体评价高,认为“很好”和“好”的达78.3%,“十分赞同”、“赞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82.2%。
二是价值认同度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最高抽象,因此必须考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调查显示,大学生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认为作用“大”的占44.8%、“较大”的占34.3%,共占79.1%,同时认为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会引发“思想混乱”的占48.6%,“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的占36.2%,合计达84.8%。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选择“符合历史规律”的占55.2%,“将来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占13.4%,两者比例之和达到了68.6%;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占68.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信心”的占43.2%、“较有信心”的占42.4%,两者之和高达85.6%。高度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为“爱国主义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的达到了85.2%,赞成“大学生应当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想结合起来”的高达82.3%,这两个比例反映出了爱国主义旗帜的强大号召力。认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认为其“作用很大”的43.5%、“作用较大”的占38.3%,总计达81.8%。
三是践行自觉性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只有让大学生做到“知情意行”合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说明,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精气神,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学生成为主流,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崇高理想,赢得社会尊重”的占45.4%,应该“为人类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占29.1%,两者比例之和为74.5%。表现出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对于“你对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态度”,选择“非常愿意”的占50.2%,“愿意努力,怕做不好”的占34.6%,合计比例高达84.8%。在日常生活中有了较为良好的行动自觉,对于“你在弘扬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做得好吗”,选择“好”的占23.5%,“比较好”的占48.3%,两者比例之和达71.8%。
3.2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给予更大关注
一是部分大学生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够。问卷调查中,有5.1%的学生还“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宣传教育多年的现实不相符。在个别访谈中,能全部回答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只有36.7%,61.6%被调查学生只能部分回答正确。少数学生的认同度尚需提高。被调查者中,有11.3%的选择信仰“西方价值观”,9.2%的选择信仰“宗教”,13.5%的选择“无信仰”,三项比例之和达34%,表明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10.3%的被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没有信心”,11.6%的不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1.2%的不赞成“大学生应当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想结合起来”,这三项之和达到33.1%,这一情况同样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二是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度需提高。被调查者中,认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性不高的占25.3%。对于“你对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态度”,选择“只能管自己,无法帮别人”的占9.7%,选择“不愿意”的占5.5%。28.2%的认为自己在弘扬、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做得不够好。20.6%的认为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原因是“自身理想信念淡化”。19.8%的认为影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原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三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尚需拓展。调查表明,对于影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主要因素,选择“内容太多、不好记”的占19.2%,“途径太少、方式太单一”的占46.8%,“老师没有系统讲授”的占13.4%。22.5%的认为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30.8%的认为要“搞好班级、党团、社团活动”,43.2%的认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到学生创先争优活动中”。
四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有待优化。调查显示,对于“如何才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发挥模范作用”的占48.7%,“政府、学校、媒体多表彰道德楷模,弘扬社会正气”的占32.1%,“建立各种有效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努力向善”的占24.5%,“解决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分配不公和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占52.3%。“主要靠党和政府务实清廉,整顿党风、政风、民风,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占42.3%。对于“你认为影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主要因素”,选择“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两张皮”的占43.2%,“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占39.5%,“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交织突出”的占36.7%。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影响较大。调查显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负面因素影响加剧。当前,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和贪污腐败现象仍很突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影响。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和落后生活方式的现实,与大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宣传教育相距甚远,正向作用日益减少。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带来困惑、迷茫甚至是焦虑,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自信心。
二是教育与管理实效性有所缺失。调查显示,“24字”表述的针对性还不太够,内容过于庞杂,不朗朗上口,不能形成自然思维,有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能有效适应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致使培育成效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学校疏于管理和引导,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消极应对,没能充分发挥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功能。没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合力推进氛围。
三是少数学生自身素质存在偏差。调查显示,有1/4的学生缺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分别有近1/5的学生注重追求社会地位、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自身理想信念淡化和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难看出,少数大学生存在自我学习意识不强、崇高理想信念尚未树立、思想道德素质亟须提升等问题,自然影响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4 对策和建议
基于如上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必须从当前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三个视角、六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合力推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 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认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绝不能忽视。大学生看似生活在校园之内,但在当今社会交通和通讯十分发达的背景下,他们和社会之间有着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接触的海量信息并不亚于教师。在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面前,在利益多元化的环境当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生活阅历不足、应对措施缺乏的困境,极易失去鉴别能力,进而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左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和行动的自觉性。应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一是增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化解社会危机,努力构建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社会。二是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空气。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和口碑。
4.2 切实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效果的因素中,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选择比例较大,充分说明了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一是加强社会层面的先进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统领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实现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性的有机融合;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消极的社会思潮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创作更多思想健康、反映主流文化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育人功效;加强各类媒体的内容建设和管理,减少垃圾文化、腐朽文化,防止思想自由化的侵蚀和影响。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品牌讲坛、校园报刊、电视播报、各类展板和橱窗等宣传工具,开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开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微信,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能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月、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幅射力。三是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进一步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省、自律和自我调节,将对学生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3 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优化是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加以贯彻落实,加强教育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和优化。一是做好中长期规划的制订。依据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高起点、重长远、可操作,系统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看形势跟风。二是强化导读导学环节。高校要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小组,定期性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安排专家、教授、知名学者指导学习活动,让“24字”的内容植入脑海深入心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优势、整合资源,成立领导干部与专家学者相结合的宣讲团,定期分赴高校开展教育宣讲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读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组织开发高质量的教材。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要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可读性强的辅导读本。免费发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参考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辅导读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典型案例选编》等一系列体现地方特色的教与学辅导读物,系统解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4.4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关于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要紧密结合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启迪、政治引导、立德树人”的总体定位和目标要求,整体推进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因课制宜的教学模式改革,坚持突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三是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在重点关注学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换位体验、问题引导、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及约束,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真正解决好大学生愿学、乐学、学用结合的问题。
4.5 突出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和生活的桥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体系传授,更在于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对大学生的观念重塑,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体验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而释放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实际行动。各高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实践教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明确相应的学时学分,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3],充分发挥好社会实践锻炼的功能价值。要建立社会实践专项基金,有组织地将大学生带入社会,让大学生触摸社会的脉搏,感受火热的社会生活,进而扭转不正确的观念。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丰富阅历,澄清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悟生活,服务社会,锤炼思想,增长才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4.6 下大力气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和加剧,在大学生群体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习、就业、情感和经济等问题。作为高校而言,要着力解决好学习、就业、情感、经济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把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认同度。应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和规范勤工助学制度,优化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学生大病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就医实际困难;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实注册微型企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疾患带来的成长障碍;完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为大学生解决各类学习和生活实际困难,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起到助推作用,形成思想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作者简介
喻永均(1978-),男,重庆忠县人,法学硕士,副教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