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高校区域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2014-11-19李峰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区域化

摘 要:本文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海南省高校区域化发展,指出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更要发挥“自我”本性功能,必须转变高校区域化发展中出现的危机、提升区域化发展中的“品质”——在实践中实现海南省区域教育职业化、产业化的整体功能转型。在分析了高等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危机之后,提出海南省高校区域化发展应当建立大学、个体、产业、政府四重螺旋互动发展模式。实现的路径包括从海南经济结构特点出发,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现代开放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区域化; 互动发展模式;路径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HNSK(GJ)12-3;湖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基金2014B002 ;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博士科研基金

海南省现有各类高校19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含民办高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其中民办6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按地域分布三亚有2所本科院校,高职高专3所,其余全在海口。

2011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年招生6.7万人,比2005年增加3.6万人,增长比例高达42%;各类高校在校学生规模18.1万人,比2005年增加8.8万人,增速为46%。其中,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学人数分别由2005年的500人和1100人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人和2946人;普通高校年招生由2005年的2.4万人增加到4.8万人,在校生由2005年的7.0万人增加到17.5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由2005年的2.2万人增加到3.1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招生及海南生源比例增长幅度显著。

全省高校现有专任教师7753人,比2005年增长了38%,生师比19.73:1。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者有2831人,占32.87%;具有研究生学历者3691人,占42.54%,其中本科学历占54%。全省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2人、“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9人,第二层次38人,以及有4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及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2011年底,海南省高校现有本科专业点243个,高职专科专业点348个。学科专业设置已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全部10个学科门类,哲学门类暂缺。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特色专业31个;另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其中本科2门,高职4门),省级精品课程88门。可以看出,海南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单一,只有海南大学与海南师范大学两所院校建设,而且专业建设覆盖面窄;高校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也只有海南大学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其它16所院校均未入列,课程与海南省经济发展所需专业严重供需不均衡。

海南高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刊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省级重点学利-19个、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9个。可以说,海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发展过于单一,只有两所学校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且专业方向全与生物、农业、植物相关。

1 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关系

1.1 海南省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2515.2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141.64亿元,增长13.3%.,占比重为45.4%。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6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总额61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利润总额67.32亿元,增长10.0%;不良贷款率1.4%,下降0.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8%增速总比回落2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27.1%

1.2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目标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内,海南将大力发展的八大产业做了规划:

旅游业:以旅游六大要素为基础,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加快创新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文化体育产业: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普及休闲体育运动,大力发展康体保健产业,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和休闲疗养胜地。

房地产业: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岛目标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保险业: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环境,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到2020年,将金融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商贸餐饮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塑造培育品牌,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区域性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畜产品、水产品、花卉等热带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环境、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下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优势,加大项目聚集力度,进一步延伸现有优势产业链条,壮大支柱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海洋经济产业:科学规划发展海洋经济,集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实施海陆联动战略,打造一批特色海洋产业,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1.3 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根据未来12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重点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分析预测海南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以及重点人才的需求,具体如下:

经济社会发展总趋势对人才总量需求:预计到2020年,海南经济总量达到4 943. 57亿,人才总量需求达到197.5万人,其中五类人才需求量分别为:党政人才5. 1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5. 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3. 5万人;技能人才6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 4万人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三人产业结构为10: 25: 65。人才结构需要相应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分别达到19. 8万人、51. 3万人和126. 4万人。

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在教育领域,未来12年,重点发展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预计教育人才从2008年的10. 7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5. 26万人左右。在旅游业方而,建设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预计到2020年旅游业人才需求量将从2007年的3. 2万达到27. 2万人左右。在热带高效农业方而,需要培养一人批经济适用人才,引进一人批高技术人才。在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方而,需要人力引进海洋运输与渔业、海洋化工与制药、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等海洋专业人才。

2 基于“行动——活动——联系”视角下海南省高校发展的危机评价

一是办学条件落后。2011年,教育部办学条件核查,我省有1所高校亮红牌,4所高校亮黄牌。至2011年,全省高校占地面积达1,921.7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达到83.19平方米,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5%和6%;教学行政用房210.7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81.9%;图书馆藏书达1,184万册,生均达62.05册,分别比2005年增长93%和5%;教学用计算机数量达3.7624 万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08台虽然各项指标都有显著增长,但从全国排名来看,均排在全国各省市倒数位置。高校基础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尚较落后。二是民办高校发展不容乐观。到2011年,海南已有民办高校8所,占全省高校总数47%;在校生规模7.2万人,比例扩大为36.6%。其中,民办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2.85万人,占全省本科在校生的29.4%,高于全国20.2%的水平;民办高职高专在校生规模3.74万人,占全省高职高专在校生的46.5%,高于全国18.5%的水平。2011年,我省8所民办高校毕业生1.1014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32.5%。在2011年“校友会网”组织的全国民办高校排行榜中,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5名,海口经济学院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25名。三是高校投资经费不足。2004-2008年,省财政共安排高等教育支出18,3152万元,其中,项目支出8,6816万元。5年来,省财政高等教育年支出分别为1,8691万元、2,5699万元、3,9540万元、3,6271万元、6,2951万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上呈逐年增长之势。尽管如此,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赶不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生均经费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人才培养规模偏小。据预测,建设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人才需求将由2007年的3.2万达到2020年的27.2万人左右。而目前海南省的教育规模与这个需求相比,教育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五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适应。海南省高校学科设置与海南省所需行业海洋、低碳、光伏、汽车、制药、等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较薄弱;重文学、经管等短、平、快专业,轻农、工等发展短缺亟需专业;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存在因人设专业现象。六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不适应。现在海南省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结构欠合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中青年骨干教师不足,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少,人才流失严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缺乏。七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课程、教材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大;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不强。八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不适应。缺乏直接服务于海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专业,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不强,盲目追求提升办学层次(学校层面);评价导向政策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层面);高水平科研成果少,可供转化成果不多(产出层面);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对岗位培训和职业培训重视不够(人才培养层面);产学研用结合不够(办学途径层面),等等。

3 提出海南省高校区域化发展模式——建立大学-个体-产业-政府四重螺旋互动发展模式

根据将海南定位为国际旅游岛及海南省高校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基于“行动—活动—联系” 模型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应建立个体、大学-产业-政府四重螺旋的发展模式,具体细化为以下发展模式:

一是个体-高校互动发展模式。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强调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其个性和人格,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学习、生活、自我发展,做人、做现代中国人的能力。

而高校则在引导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与个体的互动发展:

培养目标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超越单纯的培养专家的视野,更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教养和发展潜能,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宽才”、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等。

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过度专门、狭窄,向厚基础、宽口径、文理和理工的有机结合渗透上发展。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堂灌输、死记硬背、考试中心、划一管制的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柔性和灵活性,重视课内外结合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重视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要逐渐打破以单一课程为单位的教学基层组织,走向按照学科领域来结构、以课群或者按功能来组织的教学机构。二是高校-企业合作互动发展模式。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智力资本的支持,这就要求最为智力资本的基本载体—高等教育—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就会产生紧密的结合和互动,校企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高校通过与特定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互助双赢,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企业的业绩提升。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需要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这不但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并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直接相关。三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该合作模式下,进行科学研究、追求技术创新是主要的目标仟务。其基本框架为,将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起来,通过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良性互动,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成果转化力度,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等。具体而言,其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产学研合作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拓展,使其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实现;对处于合作关系中的高校而言,是高其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中,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参与社会分工的水平,以及服务层次都会得到必要的提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产学研合作能够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价,增强区域的竞争能力。

具体做法可以产学合作,定岗实践,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培养任务,相互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匹配的订单人才详细方案等。实现增加高校办学活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对口的,从而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四是多主体合作办学互动模式。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必然产物。在该模式下,合作形式多以服务性的为主,通过高校的特色专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实现,也即该模式为资源共亨的一种,其中具有品牌优势的一方与具有品牌劣势、但具有其他优势的另一方产生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关系的进行,始终以品牌产品为中心。五是政府-产业群资源合作开发互动模式。在该模式下,要在区域内建立基于产业群的科技创新平台,并以此形成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为此,产业群应该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在不同的科技创新组建方式中进行选择,而高校可以为企业(产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促进区域内产业群的科技创新和知识更新。除此之外,政府以及从事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等,要适时向产业群提供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资源的重复,使创新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将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六是高校——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

发展社区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针对性。专业和课程设置应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确定。社区教育应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须到实践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第二是服务性。社区教育要明确以社区为中心,服务于社区生活,发展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社区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发展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社区教育还应为社区成人提供教育和服务,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第三是经济性。社区教育应立足于解决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面对的主要是经济困难的各种人群。第四是适应性。社区教育应以社区发展的需要为根据,以促进社区的改革与建设为目的,并适应社区和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第五是灵活性。社区教育的办学要灵活,要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授课时间要尽量方便学生,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第六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社区教育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社区教育的同时要建构社区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社区群众和区域经济真正受益。

4 实现海南高校区域化与海南经济互动发展的路径

4.1 从海南经济结构特点出发,调整专业设置

从海南经济结构特点及国际旅游岛需要出发,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兴工业、知识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高等院校教育培养体系和层次布局,以适应海南易居易学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由于海南高校的旅游专业基本上是大而全,没有进行市场细分,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许多旅游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全才”,过高过宽的培养日标,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而且专业设置陈旧,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的步伐,且培养的人才跟不上市场需求。依托与旅游相关的学院,构建以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会展、景区规划与经营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培养目标主要是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单位从事旅游(会展)服务与管理、旅游(会展)职业教育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依托与体育相关的学院,构建以体闲体育、旅游体育、社区体育,包括高尔夫运动、水上运动、游艇、赛马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体育专业群;

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构建以跨境金融服务,资本运作,包括涉外汇兑、理财、证券服务、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金融专业群;

依托外国语等学院,构建以旅游英语、熟悉国际旅行操作的导游、导购及部分小语种、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的外国语专业群。

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开设园林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2 注重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壮大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全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助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4.3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长江学者、重点学科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人才。

4.4 建立现代开放职业教育体系

应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方式为主体,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构建互相衔接、相互贯通,多层次、多元化、保障业性的现代教育体系,比如参与社区教育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夏鲁惠.外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2]江珂珂等.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4).

[3]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4]孟庆国.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

[5]郑存库.大众化背景下一般高校的区域化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6]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董泽芳.广东省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简介

李峰(1970-),男,北京市人,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化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成效分析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中、西三大区域视角对中国互联网区域化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丝绸产业“区域化”服装人才培养探讨——工科类服装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市政设施区域化养护管理经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