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国土耳其裔作家扎伊莫格鲁的小说《土耳其佬德语》

2014-11-19张丽娜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

摘 要:费里顿·扎伊莫格鲁是德国土耳其移民文学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以德国土耳其移民及其社会认同为主题文学作品。小说《土耳其佬德语》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将结合这部小说的历史、社会背景,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德国土耳其人文化身份。

关键词:土耳其德语;移民文学;文化身份

基金项目:2013年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德国土耳其裔作家与移民文学”(项目编号:QW201314)研究成果。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丰富的跨文化性逐渐成为德语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与德国二战后以“客工”身份大量涌入的土耳其等东南欧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当前德国移民文学的领军人物,德国土耳其裔作家费里顿·扎伊莫格鲁(Feridun Zaimo?lu)创作了大量以德国土耳其移民及其社会认同为主题的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而小说《土耳其佬德语:来自社会边缘的24个不谐音》(Kanak Sprak: 24 Mi?t?ne vom Rande der Gesellschaft,1995)既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 “客工”与德国土耳其移民文学

上世纪60年代,根据一些德国企业与东南欧等国签订的劳工输入合同,大量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青壮年技术工人被引入联邦德国,成为“客工”(Gastarbeiter)。由于宽松的家庭团聚政策、高生育率等诸多原因,德国土耳其人数量已超过400万,成为目前德国境内最大的移民群体。他们大多德语水平有限且与德国主流文化隔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民族国家到非典型意义上的移民国家,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演讲中公开承认,德国在建设文化多元化社会方面的尝试彻底失败。这里当然有土耳其人自身的原因,但德国过于“简单”的移民政策也难辞其咎。

从70年代写实地反映“客工”生活和工作的第一代移民作家(大部分本身就是“客工”),到80年代游走于德国主流文化和土耳其文化间充满内心冲突和无家可归感的第二代移民作家,直至90年代以后已逐渐融入德语现代文学并以其跨文化、多视角创作角度和充满个人特色而声名鹊起的第三代作家,德国土耳其移民文学不仅深刻反映了土耳其人在德国的境遇变迁,为德国主流文化提供了了解这群“陌生”兄弟姐妹的窗口,也在表达自身政治诉求、反对种族歧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文化身份与“他者”视角

这部作品的标题“Kanak Sprak”,是指双语背景(德语与父辈母语)下成长起来的德国移民后代,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土耳其移民年轻人所说的德语,与“Ghettosprache”、“Kiezdeutsch”、“Türkendeutsch”和“Kanakisch”等词含义近似。这种德语的语言变体不仅简化了德语语法,改变了字母和单词的传统发音,还掺入了大量土耳其语和英语语汇及表达。这个新造词源自对德国新移民,尤其是对过去的土耳其“客工”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蔑称“Kanaken”。后来,德国土耳其裔年轻人有意用这个词无礼地表达自己作为德国社会局外人的身份,强调自身的文化边缘感。

作者扎伊莫格鲁在这部小说中设定了一场半虚构的采访,24位男性土耳其裔受访者均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土耳其人(Kanaken)在德国过得怎么样?(Wie lebt es sich als Kanake in Deutschland?)在这部作品中,由采访稿改写成的24段独白浑然一体,形成了德国年轻土耳其人的群像,也从“他者”视角展现了社会边缘人群心中的德国形象。每段独白都被加上了一个特别的标题,例如“德国是个带劲儿的老鸨”(Deutsches Land is ne salzige Puffmutti)和“你永远没法儿把外国佬从嘴边抹掉”(Den Fremdl?nder kannst du nimmer aus der Fresse wischen)都是带有移民背景的特写。他也善于将许多土耳其人的惯用语和固定表达方式用德语表述出来,例如“恨会影响猫活七世那么久”(Ha? wirkt sieben Katzenleben lang)和“以仁慈上帝的名义”(Im Namen des Allerbarmers)。此外,受访者的姓名,年龄和职业(或身份)也在标题下方悉数给出,中学生、失业者、饶舌歌手、跳蚤市场摊贩、包装工,甚至变性人都悉数登场。作者扎伊莫格鲁特别指出,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24位土耳其人并非德国主流社会眼中只会骂脏话、手拿啤酒在商店门前闲晃的土耳其“熊孩子”(Spr?sslingen)。他们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德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社会边缘,这些被特写受访者的境遇,正是联邦德国、政府和人民对待土耳其移民群体态度的真实写照。

扎伊莫格鲁将《土耳其德语》视为德国土耳其人自我意识萌发的开端。正如美国黑人解放运动时期一般,德国土耳其人已开始在各个方面意识到自身的土耳其裔亚文化身份(Kanak-Subidentit?t)。德国的主流文化中也出现了与此前不同的态度,出现了要求尊重并承认德国土耳其裔文化的独立性和穆斯林文化去妖魔化的呼声。

3 结语

扎伊莫格鲁于1999年发表的小说《头巾:社会边缘的土耳其佬德语》(Koppstoff:Kanaka Sprak vom Rande der Gesellschaft),被称为小说《土耳其佬德语》的姊妹篇,除受访者为土耳其裔女性,情节设定和小说结构都基本相同。基于作品中自白的戏剧力量,上述两部作品均被搬上了德国戏剧舞台,还改编成了广播剧。1998年,受《土耳其佬德语》启发,扎伊莫格鲁还直接参与建立了德国土耳其裔第一个反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组织“土耳其佬出击”(Kanak Attak),旨在“用不卑不亢的态度向更广泛的公众传达德国土耳其裔各代人的新态度”(“einer breiten ?ffentlichkeit ohne Anbiederung und Konformismus eine neue Haltung von Kanaken [Menschen] aller Generationen zu vermitteln”)。

从这层意义上讲,扎伊莫格鲁的这部小说不仅开启了德国土耳其人反思自身文化身份的自我意识,也在表达自身政治诉求、反对种族歧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Zaimoglu, Feridun. Kanak Sprak: 24 Mi?t?ne vom Rande der Gesellschaft. 6. Auflage. Rotbuch, Hamburg 2004.

[2] Chohra, Livia. Zeitgen?ssische (auto)biographische Literatur deutscher Autoren türkischer Herkunft im Kontext von Integration und Parallelgesellschaften. Grin Verlag, 2013.

[3] 陈民. 德国移民文学的发展. 当代外国文学[J],2009年第3期,第121-129页.

[4] 邵继娜. 德国穆斯林移民族群及其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

张丽娜(1984— ),女,遼宁大连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德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德跨文化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
黄玉雪小说《华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