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践

2014-11-19杨光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传播

摘 要:为了实现博物馆展览传播效果的提升,近些年来众多的博物馆纷纷尝试多样性的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以便寻找到更为合理的实践形式,从而在有效促进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同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将就如何将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践进行简单的概述,分别从视角的转换、社会助理以及时间道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中窥探博物馆展览效果提升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果,实现社会整体进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学校教育;“探索式”传播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里,对于“双赢”这个价值取向的探索与追寻几乎从未止步,所有人都期冀寻求到“双赢”的路径,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无论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还是“鱼与熊掌能否兼得”的探讨,都展现出人类对于如何获得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探寻。当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当代社会各阶层人民集体追求的时候,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更科学合理促进博物馆展览工作开展与传播效果进步的大环境成为我们对“双赢”价值追求的新探索方向。在此之下,如何将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实现博物馆展览传播推广与学校教育的双赢成为未来值得探索的有效方向。

1 视角的转换:将博物馆展览视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说,对于“双赢”结果的追求并不是一种贪心的表现,而是旨在考虑共同的利益基础,以行动推动大家共同进步。博物馆展览活动的推广与传播在这样的格局下也不单单是推广艺术品位层次的问题,而是需要逐步地提升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如果我们可以有效转化视角,将博物馆展览视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博物馆展览活动的传播与推广将面临更大的空间与市场范围。

从广义的“利益”概念解读,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目标都是为了国家及社会未来的发展储备更为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基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的一致性,如果能够借助一种有效的途径搭建两者之间合作的桥梁,实现彼此自身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时,优化社会整体教育的大环境构建,无疑是对“双赢”这一概念追求的最好诠释。

就社会教育的的角度而言,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其对被教育者主动参与、互动、体验的强调更为突出,更能够借助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不同感官的刺激使被教育者吸收传播内容。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展览作为社会教育层次的基础性资源无疑发挥着巨大的支持性作用;与此同时,相较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化、体系化的教学内容设置、规模性的教学基础设施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储备以及占据被教育者大量时间的优势,社会教育显然是可望不可及的。为了有效地提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性,将博物馆展览内容的开展与传播视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策略帮助学校教育更好地提升实践效果成为未来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

2 社会助力:博物馆管理层次以及教育领域各项政策推动与保障

诚如中国那句古训所言,“树有所长,尺有所短”,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各自的缺点与优势,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搭建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合作的桥梁,使得彼此的优势与劣势实现互补均沾,最大程度上发挥彼此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成为探索实践的焦点。

本着构建更好的教育环境的目的,国家教育部提出推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要把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整体规划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进程。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赢”正是对国家教育部此番探索的最佳回应和实践发挥。伴随着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全民艺术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 - 2020年)》,在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大力的引导与推动之下,经过学校教育界以及社会教育界从业人员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之后,一种借助博物馆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展览”助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双赢的模式渐渐浮出了水面,并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社会教育受众群体与学校教育的受众群体本身并不相同,但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受众。博物馆展览的推广与传播过程充分重视这部分的重叠受众群体,通过积极与学校教育各部门的积极协调合作,配合学校教育各个时间段的教育进度,举办大量的专题展览、巡回展览、艺术讲座等,将学校教育中传达给受众的抽象知识借助更为形象生动的形式传达出来。

3 实践道路: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唯物史哲学观告诉我们,永不停止的探索是实现一切进步的基本途径。博物馆的展览模式探索新方向以及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其走向可以是多层次的。比如学校教育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艺术”相关内容,学校就可以联合博物馆协调场馆及时间安排,展开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画作艺术品赏析的巡回专题展览,展览通过丰富的图片、翔实的数据以及大量的实物,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的艺术、自然、社会发展到人类感知等多个领域的不同视角为学生诠释的不同解读方式,在深化学生历史认知的同时强化博物馆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展览的内容也随时关注社会问题,紧跟时代热点,适时适当地增加展出的内容细节。学生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真实具体可观的印象,人类感知、听觉和记忆共同发生作用,使得知识记忆更为牢固。

这样的合作形式及实践过程近年来广受青睐和推崇,在全国各地得到开展和推广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学校教育方面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以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而博物馆展览推广方面则因此吸引了一批持久而长期的顾客群体。许多学生由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展览活动而开始关注博物馆的其他展览内容,并在业余时间参与博物馆的各类丰富多样的专题展览,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素养。借助这种途径,他们了解到了比书本更为丰富和形象化的艺术世界,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也在无形中带动了博物馆展览的发展。

4 结语

可以说,借助博物馆提供的丰富多样的“专题展览”形式,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成功的为我们示范了“双赢”的含义。将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未来,相信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传播与推广与学校教育还会继续探索实践更多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全民艺术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作者才疏学浅,本文的初衷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业人员未来可以携手努力,共同为探索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传播与推广更为有效的新方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日)水嶋英治著,蔡世蓉译.走进博物馆[M].台北:原点出版,2010.4.

[2] 齐玫著.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

[3] (美)大卫·卡里尔著,丁宁译.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M].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

[4] 胡雪峰.浅析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模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5] 耿坤.博物馆与城市文化[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作者简介

杨光(1980-),女,河北,本科,中级,研究方向:文博类。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传播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