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的新型城镇化:起点与创新

2014-11-19杜凤莲

北方经济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内蒙古城镇化

杜凤莲

201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2014年4月,内蒙古通过了《内蒙古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新型城镇化对应的是传统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过程中,虽然中国整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即政府通过“掠夺之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表现为东部掠夺西部、城市掠夺乡村、中心城市掠夺次级城市,走了一条要地不要人、要劳动力不要市民的城镇化之路(罗云兵等,2014)。基于中国“一刀切”式的城镇化政策,内蒙古城镇化路径与国内其他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因为内蒙古的人口、文化、地域、生态特点,又表现出独特性。

一、内蒙古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起点:内蒙古获得中国区域开发政策的叠加优势,但不是主战场

中国政府在2000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5年,内蒙古被正式纳入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动议(GTI),2008年,内蒙古被批准加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框架范畴,2013年内蒙古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说,内蒙古享受了中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向北开放的政策,但内蒙古从来就不是政策实施的核心区域。所以,内蒙古在区域发展方面一直是参与者,但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内蒙古具有作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可能性

本文的西部民族地区包括5个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45%的3个省份,即青海、云南、贵州;以及至少满足以下3个条件中的2个条件的其他省份(少数民族自治县域数量超过15%,少数民族自治县域面积超过25%,或者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即海南省、四川省、甘肃省和吉林省。

(一)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政治安全战略意义

第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土地占2.8%,人口占18%,GDP占36%(《规划》,2014),这不仅显示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在国际环境并不太平时期,这还是中国对外战略关系中脆弱性表现之一。地大人少、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本身就缺乏中国经验。

第二,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民族、宗教矛盾最为集中地区。中国发生的许多暴恐事件大都与民族、宗教矛盾相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解决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还有利于化解民族、宗教矛盾。

第三,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展与周边关系,打破发达国家封锁和包围。西部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边境线占全国90%以上,通过新疆发展与中亚的经济贸易关系;云南是联系南亚的纽带;广西是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的桥梁,有利于通过经济联系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生态较为脆弱地区。我国草原的分布总面积约400万km2 (包括荒漠),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原在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呈连片大面积分布,在南方山地零星分布有一些草丛草场。拥有草原面积1500万hm2以上的省区主要有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全部属于西部民族省区(徐斌等,2004)。

第五,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最为富集地区。保障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本身就是一个重要任务,加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而农民工市民化之重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而资源型产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

第六,民族文化多元性:融合与保护。民族人口在流动人口中比例偏低,流入大城市人口比例更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13.9%。但在建制市以及以上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仅占4.43%,民族人口更多生活在建制镇、村镇以及农村牧区。

(二)内蒙古作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可能性

第一,内蒙古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人文、自然特点。内蒙古是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内蒙古人口达到2490万,少数民族人口大约占22%。内蒙古地大,人口少,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地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生态脆弱区。

第二,政策窗口有利,政府在改“掠夺之手”为“扶持之手”。(1)新型城镇化旨在提高区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搞“一刀切”;(2)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性,希望通过地方发展推动中央政策跟进,自下而上;(3)以前发展东部、损害西部,现在同步、协调发展;(4)鼓励先行先试。

三、新型城镇化:我们还要做什么?

(一)由跟随变为主导

依据《规划》,内蒙古需要编制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实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严肃性,改变规划随领导任期而变化的现状。特别是根据内蒙古的区域、自然、人文、社会特征,提出在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可能的示范点与特色

在充分研究城市化、城镇化理论与国内外城市化、城镇化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结合自治区的人文社会与自然地理特点,明确内蒙古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可能的特色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沿边经济带与建立中蒙俄自由贸易区构想。内蒙古拥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具有与蒙俄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条件。在合作共赢基础上发展双边、多边关系,建设沿边经济带,并探索建立中蒙俄自由贸易区。

第二,中心城镇群建设。相比于国家城市群建设思路,在人少地大的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群建设可能更符合实际。

责任编辑:杨再梅

背景资料: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概况

本刊编辑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城镇体系,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如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7.9%,而2013年则上升到53.7%,充分显示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奇,特别是近1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以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然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数量的增加,更加剧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所产生的危害。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城市化的‘大跃进,这是一股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资料显示,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最早的城镇化浪潮,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欧洲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占比居世界之首。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到1923年人均GDP跃过6000美元,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代。

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虽然这些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纠纷、劳资矛盾和贫民窟问题,但其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使得城镇化建设越来越成熟。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中国的城镇化,依然有着广阔空间。不过,未来城镇化的跃升,不仅是量的积累,更应是质的变革。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内蒙古城镇化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