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倾听学生沉默外表下的需要

2014-11-19朱彩霞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外表内心老师

三月的一个下午,我遇到了以前的学生小贤,重逢让我们非常高兴,相谈甚欢。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如果当初我坚持自认权威的“正确思想”,我们可能就会在这和煦的阳光中擦肩而过了。

五年前,我是小贤的班主任。班上的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缺点就是上课喜欢打瞌睡。可就这样昏昏沉沉地,他的成绩也没差到哪去。当时,带着年轻老师的热情与干劲,我想了很多的办法来解决他上课打瞌睡的问题。开始时,小贤对我这个年轻班主任也没什么反感。我们一起制定作息时刻表和学习计划,他还主动要求我把与他关系不错的团支部书记调到他旁边,以便提醒监督他。看他积极的态度,我认为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有一天,英语老师突然生气地把小贤带到我面前,指责他这段时间上课老打瞌睡,叫都叫不醒,肯定是晚上上网去了。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很是生气,于是直接把他的父亲请到学校,让他协助解决孩子的问题。可自此后,在短暂的坚持后,小贤的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接下来,我一次次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他却总是沉默地站在我身边,让我的语言显得那么无力,让我一次次觉得无可奈何。这种付出与收获的巨大落差,使我充满了挫败感。

我很苦恼,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开始认真回顾起和小贤接触的整个过程。想想除了初始阶段,我几乎回忆不起他对我说过什么,他的沉默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呢?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不知道?也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认真倾听他诉说过。而教育本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啊。这个想法突然触动了我。我是不是应该听听他说点什么呢?于是我再一次把小贤请到办公室。

虽然他和以往一样默不作声,但我已经感觉到他准备好接受我的“教诲”了。

“来,小贤,请坐吧!”对我这不同于平常的举动,小贤显然很意外。因为以前老是我坐着说,他站着听。

“小贤,最近你的精神状态还是不太好呢,我很担心你。”

小贤有点惊讶地抬起头来。也许是很久没人这样温和地和他对话了,他反而有点不自在起来。这时,我也意识到我以前从没这么细致地观察过他。

“在老师心中,你是一个聪明的、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可很多老师和同学向我反映,你最近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更严重了。我很担心这种状态会影响你的学习。我真的很希望你能从沉睡中崛起。你能告诉老师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吗?”我继续用一种温和的语调,试图消除他的紧张和戒备,希望他打开心扉。

虽然小贤的静默还在继续,但我很清楚地看到他的表情的变化。他的目光在我和空白的墙之间来回移动,嘴唇一翕一合,欲言又止。我耐心地等待着,终于,小贤开口了:“朱老师,我真的怀疑自己有‘嗜睡症,怎么睡都睡不醒啊!其实爸爸也带我去医院检查过,医生说我没什么问题。我也觉得自己真是尽力了。朱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你晓得不,上次参加考试,我为了提神还偷偷地带了点白酒进考场,结果还是睡着了……其实我特别不想让您和我爸爸失望,我想让爸爸为我骄傲,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尤其是在我不感兴趣的课上。”小贤的话使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乃至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因为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从没有真正去了解过他。这段日子,小贤在沉默的外表下,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痛苦啊!不过我很高兴,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我也没想到今天的谈话能得到这么积极的回应。

“对不起,小贤,这些情况我一点都不知情。我很高兴你能对我说这些。这段时间你课堂上的表现确实让我有点失望。我也希望能帮助你解决课堂上打瞌睡的问题。”我直接提出了我的要求。

“朱老师,对不起!我的表现的确让您很失望,但我希望老师不要放弃我,帮助我一起慢慢解决这个问题。我也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状态。”小贤态度很诚恳,他很少这样表达自己,这是之前我们谈话时所从来没有过的感受。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的谈话就进行得很顺利了,这和我们之前的交流情形已完全不一样,我们彼此可以明显感觉到隔阂在慢慢消失,坐在那里,就像是朋友。

之后,在征得小贤同意的情况下,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到比较容易引起老师注意的地方,并和任课教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因为小贤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交流了小贤的具体情况,希望通过老师的关注和他的优势科目的学习兴趣来激发他的求知欲。他的团支书好友依然坐在他旁边。我感觉到了他的进步,尽管进展并不快,但我和小贤的相处渐渐变得愉悦起来。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个词语叫“同理心”。对此我解读为,作为老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之前,我以“责任感”为由,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凌驾于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之上,而当我的感受得不到学生的理解,需要又没有得到满足时,我就陷入了对学生的埋怨和指责之中,可这无济于事;当我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感受到被理解,而且他也满足了心理上被尊重的需要时,我惊喜地发现这反而唤起了我们彼此的体谅和关心。

而今,虽然在工作中有时还难免被“师道尊严”的思想所左右,但小贤的例子时刻提醒我,一定要去倾听“沉默下的感受和需要”!

名师点评:

没有一位老师不想真心帮助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赢得老师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很多时候却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我们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受,也不清楚对方的需要。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朱彩霞老师从陈述自己的感受入手,一方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帮助小贤解决课堂上打瞌睡的问题,让小贤了解了老师真心希望帮助自己的美意;另一方面极具爱心和耐心地一点点引导小贤敞开心扉,说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唤起师生彼此的体谅和关心,并最终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用心去倾听学生沉默外表下的需要,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长沙市财经学校 王朝霞)

猜你喜欢

外表内心老师
老鼠和松鼠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不能只看外表
爱自己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